孟樊2020年7月8日在聯合副刊發表散文詩〈在蒙馬特──用楊澤韻〉,副標題「用楊澤韻」,揭示了詩作致敬對象為楊澤,其實早在詩集《我的音樂盒》,就可見到「用商禽韻」、「用蘇紹連《隱形或者變形》韻」的散文詩作品,可見詩人系列經營之企圖。
孟樊的〈在蒙馬特〉延續楊澤詩作「瑪麗安」之特色,甫開頭便是「瑪麗安」,不同的是,楊澤的「畢加島」是想像出來的國度,孟樊的「蒙馬特」位於法國巴黎、真有其地,而且非此處不可,因為這首詩的用典來源,除了楊澤的〈在畢加島〉,還有小說家邱妙津的同志文學經典《蒙馬特遺書》,詩末「隨身攜帶的小說家的遺書」即《蒙馬特遺書》。
之所以選用「蒙馬特」,關鍵在於這是一首支持婚姻平權的詩作,詩中總計出現兩次的「為了愛……」,傳達了愛的堅定,第三段「當年身著情人裝的我們跟著彩虹旗飄揚的隊伍,一邊用抗議的標語橫走巴黎的巷尾街頭」,描寫的正是法國同志大遊行。從第四段首句「想此時妳被妳的男人擁懷入睡」,可以推論出瑪麗安為女性,因此詩中我應同為女性,可惜這段同性戀情最終不敵現實壓力,走上分手的命運,再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心理性別的女性,未必是生理上的女性,因此詩中的瑪麗安與詩中我,性別存在各種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楊澤的〈在畢加島〉是分行詩,孟樊的〈在蒙馬特〉卻採用散文詩(分段詩)形式,一方面因為楊澤1970年代發表了〈在台北〉等散文詩,在當時亦以散文詩聞名,另一方面,導因於〈在蒙馬特〉此詩試圖展現極短篇的特質,不只是思緒的遊走,更包含了情節的安排,首段的空間設定為蒙馬特著名景點白色教堂,詩句選用「重返」一詞,揭示了詩中我是再一次來到蒙馬特,想必前一次是與瑪麗安同行。
第二段至第四段,都是不斷湧現的思緒,從身體描摹、共同回憶,到現況的揣測,進入第五段,場景才又回到第一段的教堂,詩中我坐在台階上,回想昔日戀情種種,翻開《蒙馬特遺書》,感傷的情緒隨之蔓延,只能渴望在夢境再次與瑪麗安相遇,詩人透過實景與夢境的交互運用,強化了愛的堅定與失去的惆悵。
此外,〈在蒙馬特〉尚有許多細節,例如第一段的教堂是「白色輝煌的」,末段的夢境也是「漂白的」,不僅在色彩上有所呼應,更與第三段的「彩虹旗」形成無色彩與有色彩的對比,白出現在一個人的蒙馬特,彩色則屬於兩個人一起經歷的過去,突顯著回憶的美好,也或許,失去的永遠是最美好的。
【散文詩原作】
〈在蒙馬特──用楊澤韻〉作者:孟樊
瑪麗安,此刻我重返喧擾的蒙馬特,放棄學位,放棄高薪,放棄我們一向堅持的理想,在白色輝煌的教堂底下逡巡著往日僅存的一丁點記憶,那是被我們的法律宣告違法的禁地。
(瑪麗安,我依舊迷戀著妳的體香,想像著那薄荷味的肌膚,以及妳輕顫地嬌喘,當一襲蕾絲彈出那乳色的酥胸……)
「為了愛……」我這樣回答那些街頭圍觀的直人如此愚蠢的一個問題時,妳正用十足的信任緊擁我的腰肢。當年身著情人裝的我們跟著彩虹旗飄揚的隊伍,一邊用抗議的標語橫走巴黎的巷尾街頭,一邊唾棄在島內難以申請到的護照。
想此時妳被妳的男人擁懷入睡。眠夢中可還有我們曾經共繪的那幅彩畫麼?是的,我不敢再攤開被塗鴉的畫布,上面已掩去我的署名……
於是,我坐下台階思索著:在我們之前與之後,那樣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年代竟然如此陌生又遙遠!我讀著隨身攜帶的小說家的遺書,憂鬱而感傷。若有匕首一支在手,立馬劃開那漂白的夢境,讓妳再次回到我們曾一塊赤腳奔跑的蒙馬特,說「這一切都為了愛……」
──發表於《吹鼓吹詩論壇》第43期(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