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總是提醒自己,不需要跟親朋好友爭辯過往曾一起經歷的事:「你記錯了,明明那次我們是去哪家餐廳……」因為記憶不是錄影帶,並不是每次回想起就原原本本的重現,無數的研究全都證明,記憶在每次回想時都會被重新再創造一個全新的記憶,也就是原始的記憶只是素材,我們會依回想當時的看法而有不同的變化,聽起來很神奇,但大腦就是這麼運作,每一次回憶的新記憶,會覆蓋之前的原始回憶。
因此,隨著我們不斷累積各種新的經驗,加上我們的價值觀不斷改變,我們對特定人事物的評價或印象改變時,對那些事物相關的記憶也會改變。
對我們過往生命歷程也是如此,回顧過去的記憶會受現在心理狀態而影響,比如現在的境遇不錯;相當滿意目前生活的話,對兒時年少的回憶就會比較正面;相反的,如果心情不好時,回憶過往的生活也會比較灰暗。
除非有寫日記的習慣,否則事過境遷,所有的回憶都會摻雜太多後來的想像,因此不需要跟別人爭辯,大家都不是故意要彼此唱反調,而是雙方都擁有各自以為的真實。四百年前哲學家聖奧古斯汀就這麼寫:「如果過去和未來這兩種時間是存在的話,那麼他們存在的位置不會在過去也不會在未來,而是以現在的狀態存在的。」
是的,除非用筆寫下,或者用影音記錄下來,否則我們大腦的記憶如同時間,永遠只有當下。
合理化與自我欺騙
從很年輕時就體會到,人人都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因此就不再嚐試說服別人,改變別人,更不會期待別人會「自我反省,誠心道歉」,若真的有人能面對自己過去的錯誤,那是「賺」到的,多年來我會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對別人有期待」。
這種合理化的行為,在心理學上當然會有很完整的論述,但是即使我們沒讀過心理學,從小看的「伊索寓言」故事裡吃不到的葡萄一定是酸的,不也是在告訴我們這一件事嗎?
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不斷在自我欺騙,有研究者探索組織為什麼會道德敗壞,發現用「委婉措辭」來自我欺騙是主要因素,「無限賽局」這本書的作者。賽們˙西奈克就認為,委婉措辭使我們能與自己的決策或行動帶來的影響保持距離,我們就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厭惡或難以忍受。
比如說,程式設計師會說「透過遊戲化提升使用者體驗」比「我們找到方法可以讓大家對我們的產品成癮,進而提高業績,讓公司賺錢」更容易讓人接受。不管是任何社群媒體或手遊公司,都知道他們使用的技術就是讓人網路成癮,不管是自動載入新資料,按「讚」和自動推播的內容……等功能都是為了讓我們花在螢幕上的時間更長,進而成癮。但是這些公司當然都會說,這一切技術都是為了「改善使用者體驗」。
其他委婉的說詞還包括把「人」說成「資料點」,那麼網路科技監控我們在網路上的每一次點擊,造訪的足跡和習慣,就可以說成無害的「資料探勘」,就像「裁員」說成「縮減員工數」,我們就可以輕易逃避內心道德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