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
-溈山老人
有沒有好朋友相伴,在我們這一趟生命之旅是否美好,是關鍵性的決定因素,甚至於比我們的配偶與家人還要重要,有人說,家庭會傷人,因為家人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但是交多少朋友,與朋友的關係,是我們可以主動創造的。
最近英國甚至有一個調查研究發現,年收入增加新台幣五萬元,可以提昇○.○○○七點的幸福感,而與好友相聚可以增加○.一六一點的幸福感,差二百三十倍。換句話說,靠著與好友相聚就可以達到收入增加一千一百萬同樣效果的幸福感。
也記得曾經看過一則報導:據說有某家航空公司曾舉辦字數不拘的徵文比賽,題目是「去日本旅遊,怎樣最好玩?」想不到得到第一名的居然是個小學生,而他只寫了一句話:「跟好朋友去旅遊最好玩!」
看來除了金錢比不上好朋友之外,連休閒旅遊少了朋友都要失色許多。
那麼到底曾與我們接觸過的人,要達那些標準才能稱為朋友?要有多少交情才能晉級為好朋友?如果問一個人:「你有幾間房子?幾輛車子?」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不假思索立刻回答,但是若是問:「有多少朋友?有那些好朋友?」恐怕所有人都會沈默不語,難以回答了!
我們每星期遇見的人,或與我們有所往來的客戶、同事…恐怕比古人一輩子所見過的人還多,但是這些人當中那些算得上是朋友呢?
曾昭旭老師曾經描述過友情與愛情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他認為,朋友相聚一定要有事,要有個具有目的性的事,因為朋友乃屬因緣聚合,有事相聚,無事則散。至於情人之間相聚,就算無所事事、言不及義,也有意義存在,因為情人就是以相聚為最大目的。
由此,而反觀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要交些工作同事,與往來客戶之外,能稱得上生活上的朋友,機會並不多。就算是你在以前學生時代擁有許多同甘共苦、披心瀝膽的好伙伴、死黨,依照曾昭旭因緣聚合定理,老實說,你有多少年沒有遇見過他們了,就算有,是不是一年半載才在西餐像一般客戶般,彼此《應酬》一番?
年輕時候的我們,都很忙,為了生活、為了賺錢,在奔波、在應酬,沒有時間、心力去寂寞,去想到這些事情。因為生活上的朋友只有年紀愈大才愈顯得可貴,但是老朋友要在年輕時就認識,彼此一起成長,共享生活的點滴,才更顯得珍貴。
不過也不能一昧只重老朋友而輕忽新的朋友。傅佩榮老師曾經有個評估標準。拿出紙筆,在左邊寫上最近這一年最常往來的朋友名單,列出排行榜前十位,然後在右邊,也就是名字後面標注這位朋友認識多少年了。如果整份名單沒有超過十年以上的朋友,表示自己喜新厭舊,無法長期與人交往;如果名單沒有最近三年內新認識的朋友,表示自己也許有點孤僻,把心門關上了。
傅教授的建議是,最好的狀況,也許是以自己的年齡一半為標準,十位中有二、三位是超過這個年數,同時也有二、三位是最近三年內認識的,其他總數的一半就在這之間。他認為,這樣會有源遠流長之感,並且具備開創的契機。
我自己對於與朋友之間的往來,有三種看法。
第一,朋友乃屬因緣聚會,有事相聚,無事則散。
因此,孔夫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雖然有點功利取向,但也多少點出,朋友相聚無事,難免流於酒肉朋友之譏。所以,如何創造出朋友相處之間的「事」,是現代繁忙人際往來、應酬寒喧之餘,必需思考的,或許這也是我習慣號召朋友一起參與一些公益團體,創造為理想而努力的機會。
第二,直線關係與網狀關係。當我們認識一個朋友,久沒聯絡,很容易斷線而失去訊息(直線關係),但是若我們認識的是一群彼此都相互認識的朋友,就不會失去其中某些人的訊息(網狀關係)。在學生時代,同班同學彼此是網狀關係,社團伙伴也是網狀關係,可是進了社會呢?機會不多。這也或許我這些年在私人生活裏,也設法創造一些非正式團體的網絡,讓一群一群的好友不必耗費心力去維繫個別朋友間的往來。
第三,有點黏又不會太黏。我覺得朋友是一輩子的,與其整天黏膩在一起,不如彼此留一些空間。相知相重、喜悅自在的友誼毋寧是比較「淡如水」的。
前些年有一本暢銷書,談到我們必須要有八種朋友的類型,分別是推手、支柱、同好、伙伴、中介、開心果、開路者與導師。
老實說,以這麼多面向的功能來期待朋友們,未免太沈重了,倒是有許多人認為在這複雜又高壓力的現實社會中,最好能交到三種職業的好朋友-律師、醫師與會計師,以便有任何疑難雜症,可以隨時求援。
當然,也有許多人認為彼此是不是能夠變成好朋友就看緣份,那能這麼工具性的去設計呢?心理學家黃光國老師卻這麼提醒,人際關係其實總含有工具性與情感性。完全純感情,現世難覓,完全純工具,別人也不可能如此被你利用,人與人之間總是混合著這兩種。不過工具與感情各有其行為規範,否則關係就不容易持久。例如「情感性」就著重要忠實,不能背叛,至於工具性則要求要信守承諾。
我覺得隨著年齡愈大,自己對朋友的需求會明顯偏向情感性,而且從朋友晉升到好朋友的關鍵,就是彼此能分享自己內在感受和秘密。因此,有人說,若是一個人跟你聊了一小時,你們只能談天氣、談報章雜誌的八卦,那些事不關己的新聞,那麼你們就不可能變成朋友。
因此,身居高位者或有錢有勢者很難交到真心的好朋友,因為自我防衛已成了他們的本能,怎麼可能跟其他人分享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或秘密呢?
若沒有真心的好朋友,那麼有再多錢,再有權勢,恐怕也很難增進生命的幸福感。
因此,我從來不會羨慕那些媒體所報導的成功者,因為他們失去的比真正能享有的更多。
我很慶幸從年輕時就有一群彼此沒有工作上的利害關係的好朋友,一起為社會公益而付出,一起成長,當然,也適時不斷有新的朋友加進來,所謂老幹新枝。
當身旁有這麼一群人可以一起在人生路上同行,一起老去,應該是很幸福的,這樣的幸福很確定,也很讓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