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2中日關係:安保戰略轉守為攻,一衣帶水難阻軍國舊夢

2023/01/0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22年是中日復交50周年,但這一年的兩國關係並不平順。
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壇浮動着「再武裝化」的躁動,先是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月28日提出要與美國「核共享」,接着現任首相岸田文雄又於3月13日提出,應修改日本憲法、將日本自衛隊正式納入憲法第九條,引發了中國在內的周遭國家批評。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岸田文雄公開表示,將繼承安倍遺志,致力完成修憲。7月10日日本參議院大選結果出爐,以自民黨、公明黨、日本維新會、國民民主黨為代表的修憲勢力,在整體數量上達到了修憲動議所需的三分之二議席。
8月5日,即將卸任的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在結束訪台行程後前往日本,岸田文雄便在兩人會晤時表示,「為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美日將緊密合作」,可謂是呼應了安倍卸任後持續表述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
10月3日,岸田在日本第210屆臨時國會上發表施政演說,表示為應對中國與朝鮮,需在5年內將徹底強化日本防衛力,對包括「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在內的事宜展開討論,並將修改與安保相關的3個文件。
11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泰國曼谷,準備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於當日會見了岸田文雄,是近三年來日本首相與中國國家主席的首次線下會面,意義重大、卻依舊難止中日關係下行。
12月16日,日本政府通過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防衛力量整備計畫》(簡稱安保三文件),將中國定位為「迄止最大戰略挑戰」,提出日本將致力於擁有對敵攻擊能力,並於未來5年大幅增加軍事開支。此一動作意味日本逐步背離「專守防衛」原則,並讓戰後憲法的和平理念嚴重蒙塵。
由2022年的中日摩擦可見,日本的對外政策正在發生轉型:其安保戰略逐漸轉守為攻,美日干涉台海的趨勢亦在成型。在此過程中,中日關係的互信基礎正被不斷掏空。

內政情勢加劇戰略轉型

而從一方面來說,日本2022年的戰略轉型加速,受到國內政經情勢的牽引。
首先是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此事對自民黨的力量格局、派系位移產生深刻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為修憲勢力提供了政治能量。在安倍身亡隔天的7月9日,日本參議院舉行選舉,自民黨的支持度較過往上升4個百分點,修憲勢力也突破三分之二議席,民眾的「同情票」應該發揮了一定效果。岸田文雄也在選後記者見面會上表示,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獲勝,將能更無顧慮推動內外政策,「修憲也包括在這些政策之中」。
其二是岸田政府11月以降的低迷支持,導致岸田文雄須在安保政策、修憲場域展現強勢姿態,鞏固黨內支持。在安倍遇刺引爆「統一教滲透自民黨」的輿論風暴後,岸田文雄於8月宣布改組內閣,卻隨即在10月被踢爆,其任命的經濟再生大臣山際大志郎出席過統一教活動,後者只能於10月24日宣佈辭職,衝擊了岸田的政治威信;隨後法務大臣葉梨康弘、總務大臣寺田稔、復興大臣秋葉賢也亦先後因醜聞辭職,前兩人更是岸田領導的宏池會成員,首相本人顯然不可能毫髮無傷。
據日媒公布的多份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岸田內閣進入11月以來支持率不斷下滑,以日本NHK電視台的民調結果為例,其支持率僅有33%,「岸田下台吧」更是登上日本Twitter熱門話題,而這已是該詞條自今年6月23日以來的第六次刷屏;日本《每日新聞》在11月19日和20日進行的民調結果則顯示,有43%的民眾「希望岸田儘快辭職」;不少日媒更是預測,數位大臣河野太郎、自民黨幹事長茂木敏充皆是岸田的強勢競爭者,可能會謀求擔任下屆自民黨總裁、日本首相。
其三,日本經濟困境短期難解,導致岸田選擇在修憲、安保場域大作文章,希望挽救明年春季的統一地方選舉。而細究日本眼下的經濟困局,除了疫後疲軟無法瞬即恢復外,外部事件也發揮了一定作用:2月以降的俄烏戰爭引爆全球能源危機,油價糧價一路飆漲,美聯儲更自3月起接連加息,導致日美利差擴大、日元大幅貶值。
如今的岸田政府進退兩難。若放棄量化寬鬆和負利率政策,可能導致政府債務風險上升、債券市場價格暴跌、股市動盪,故在9月至10月,日本政府進行了兩次市場干預,以及1998年以降的首次匯率干預。然而日元貶值引發輸入型通脹、拖累了經濟復甦,岸田政府5月發布的「新資本主義」經濟政策只能延緩實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疫情加劇了安倍時期出現的貧富差距擴大趨勢,「新資本主義」雖是意在緩解上述沉痾,但在經濟復甦乏力的桎梏下,其也只能自縛手腳,畢竟公平分配的首要前提,還是要先有經濟增長。
綜上所述,安倍遇刺為岸田營造了助推修憲的氛圍,低迷支持、經濟困局則讓岸田更有動機要在安保場域「大破大立」,以確保權力寶座穩固。

中國成為針對目標

另一方面,國際情勢亦推動了日本的戰略轉型,讓其漸把中國視作針對目標、說成必須「解開封印」的理由。
首先是俄烏戰爭誘發的輿論期待。伴隨烏克蘭戰火蔓延,日本社會的安全自主意識上升,其政府更是直接將俄烏衝突敘事與台海相連動,強化了對中國的敵意塑造。以日本4月發布的新版《外交藍皮書》為例,其稱「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借助全球化積蓄了力量」、「世界正式進入中美競爭時代,國際秩序面臨嚴峻挑戰」。
而在2022年底通過修改的「安保三文件」更加明顯。例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中強調,近年來,「日本處於戰後最嚴峻複雜的安全環境之中,通過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壓力高漲」、「作為國際社會主要成員,日本將與同盟國和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實現國際關係特別是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新的平衡」、「台灣海峽和平穩定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其餘文件亦提到,中俄在日本周邊開展聯合演習等合作,「是日本安保上的強烈關切」。
其二,日美同盟的強化亦是關鍵。由歷史視角觀之,1972年中日復交時遺留至今的「美日安保體制」,本就為日本干涉台海提供了戰略縫隙,眼下遇上中美博弈的國際潮流,更讓日本興起要借「親美遠中」重返大國舞台的野望。據日媒報道,岸田文雄預計於2023年1月訪美,屆時將與拜登(Joe Biden)協議修改《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改變日本長期為「盾」、美國為「矛」的態勢,逐步解禁日本作為「矛」的攻擊能力。
然平心而論,日本雖頻提「台海有事」,也與美國作勢要借安保體制干涉台海,卻並不打算真的武力介入台海衝突;其真正心之所向,是要藉着渲染中國威脅論,將「台海有事」與「日本有事」相連結,增加擴軍的相關正當性,寸寸衝破戰後憲法的體制束縛。
以「安保三文件」為例,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宣稱,日本應擁有「反擊能力」,即「對敵基地攻擊能力」,故其將在今後5年採購和裝備大批美國「戰斧」式巡航導彈和射程1,000公里以上的國產改良型「12式」岸艦導彈等,還將開發高速滑翔彈和高超音速導彈,意味「專守防衛」原則將被嚴重掏空。
此外「安保三檔」將2023至2027年度日本防衛費總額定為約43萬億日元,是現行《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2019至2023年度)約27萬億日元總額的近1.6倍,並規定要在2027年度實現防衛費佔國內生產總值(GDP)2%的目標,有鑑於此前日本一直遵循這一比例不超過1%的標準,輿論更普遍將其視作日本是否奉行和平主義的觀察指標,此舉無疑是對戰後憲法和平理念的一大顛覆。
簡言之,台海有事、中國威脅,是日本眼下用以推動擴軍的宣傳基礎;但儘管日本可能無意「協防台灣」,中日關係必將因此備受折磨。一來,日本的實質擴軍、對西南諸島的軍事化部署,必然引發區域局勢緊張;二來,日本屢屢暗示「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其實已經違反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基礎原則。
而由岸田將在1月訪美、修改《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來看,日本的戰略轉型短期難止,2023年的中日關係也恐摩擦不斷。
原文發表網址:
2023.1.1
回顧2022中日關係:安保戰略轉守為攻 一衣帶水難阻軍國舊夢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5268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8會員
341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