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起,日本成了東亞地區最積極響應美國號召的國家,不僅在外交上高調譴責俄羅斯,更出台對俄制裁;見此發展,俄羅斯也在北方四島議題上展現強硬立場,並宣布退出日俄和平條約談判,東亞頓時湧上一片波詭雲譎。對此議題,《多維新聞》訪問到輔仁大學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台灣大學日文系兼任教授何思慎,探討俄烏戰爭對日俄關係的衝擊,以及對中日關係的可能影響。此為系列專訪第二篇(共二篇)。
多維:此次衝突爆發後,日本政壇浮動著「再武裝化」的躁動,先是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月28日提出「核共享」,引發了區域爭議,日本政府隨後緩頰否認,但岸田文雄又於3月13日提出,願意修改日本憲法,將日本自衛隊正式納入憲法第九條。在您看來,日本政壇會持續朝這個方向走嗎?或只是個別政治精英的試水溫?
何思慎:岸田文雄不會放棄「非核三原則」的主張,且承繼我們前面講到的「自由黨」與「民主黨」兩系,岸田隸屬的「自由黨」向來主張「Little Japan」,與安倍等主張「Great Japan」的「民主黨」系統,對於國家發展路線規劃本就不同:岸田這派代表的是「重經濟、輕軍事」的願景,與安倍等想要積極變成「正常國家」、掙脫二戰戰敗國地位、修改憲法第九條的主張有所區別。
從這個角度來看,安倍在當首相時既有「清和會」的外交思路,也審時度勢,是一個「平衡感」非常好的首相;但當他不是首相時,就比較能講「心裡話」,尤其看到今日烏克蘭的局勢,安倍可能也聯想到,烏克蘭在蘇聯時期既有核武、又是軍工重鎮,只是後來在大國的保護承諾下,放棄了核武,結果今日慘遭入侵,「擁核」才是國家安全保障的根源,放棄便是坐以待斃。安倍可能是在這種思路下,認為若要讓日本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有必要考慮放棄「非核三原則」:不擁有、不製造、不攜入。
但岸田出身廣島,這是一個二戰時遭遇核攻擊的地區,當地反核聲浪非常強烈,每年8月6日都會有示威,要求日本政府簽署「棄絕核武」的公開聲明,但就日本當下現實處境來看,政府不可能簽署,因其是美國「核保護傘」承諾的受益者,怎能回過頭來質疑「這把傘」?更遑論呼籲世人「以後都不要這把傘」。不過儘管如此,岸田不可能輕忽廣島的反核民意。
安倍當首相時,便解禁集體自衛權,甚至有意挑戰日本自衛隊的「專守防衛」原則,這個爭議現在輪到岸田來承接,但因為爭議基本無解,所以岸田也是把問題丟給安倍之弟、日本防相岸信夫。而要修改「專守防衛」原則,比解禁集體自衛權更難,因為如果突破這一原則,日本便可先發制人攻擊敵方基地,這絕對違反憲法第九條。
而要動「非核三原則」,又比修改「專守防衛」原則更難。「非核三原則」具有民意基礎,岸田又是以廣島為政治基地,必須重視當地民情,如果沒辦法在廣島選上眾議員,岸田就什麼都不是了,故有必要在「非核三原則」上站穩立場;另一方面美國也不樂見日本擁有核武,如果日本能有,美國要如何在朝鮮議題上堅持反核立場?
當然或許安倍也不見得是故意給岸田找麻煩,也有可能是「做球」,日本政壇很常有這種事,目的是讓岸田表明立場。
另外關於「將日本自衛隊正式納入憲法第九條」一事,這個議題安倍時期便有,岸田不過是承接前人的政治遺產,也就是將日本自衛隊加入憲法第九條的新增第3項,作為妥協方案,既維持自衛隊的存在,又不牴觸憲法第九條的和平主義精神。
而之所以會有這種安排,是因為自衛隊的「違憲」爭議持續難消,有不少日本民眾、團體前去法院控告自衛隊,指其為不該設立的「違憲」存在,案子堆積成山。而自衛隊的「違憲」問題,在政治上難以解決,司法上更難,法官只能讓民眾控告,但迴避憲法解釋。然而問題終究要解決,因此安倍時期,自民黨選擇與公明黨、立憲民主黨、日本維新黨相妥協,讓自衛隊入憲,寫入憲法第九條第3項,先解決自衛隊的「違憲」問題。但至於第3項有無違反前面2項,日本便暫且不管。
換句話說,日本政府是想以「憲法明文規定」的操作,先讓自衛隊的存在合法化,但自衛隊的存在是否違反和平主義,便忽略不表。因此岸田的這番表態,其實與俄烏衝突無關,而是承繼了安倍時期留下的政治任務。
多維:俄烏衝突爆發,既讓日俄關係惡化,也似乎讓日美關係強化。不知您怎麼看待中日關係未來發展,會否因此衝突而生波折?
何思慎:中日關係的發展,還是取決於中美關係。日本其實也在觀察,尤其習拜第二次視訊通話後,中美關係怎麼走。我相信倘若中美關係緩和,中日關係的對抗性也會緩解。
其實在池田勇人擔任首相的1960年代,日本就相當務實,看見甘迺迪(Jack Kennedy)有意拉攏中國,日本便隨即與中國建立經濟關係。看重經濟的「宏池會」,向來不會輕忽中日的經貿發展前景,只不過需要美國允許,當今美國還未敲下「定音鎚」,岸田還未真正與拜登舉行面對面會談,先前其雖有意訪美,卻一直無法成行。這次趁著日本成為Quad輪值國,應能在5月峰會時邀到拜登訪日。
因此未來中日關係走向,Quad峰會的成果有一定指標性,美日印澳能否談出什麼內容,印度的立場很關鍵,美國的意向更重要。倘若拜登願意落實「四不一無意」,而不是讓其持續飄浮在空中,便有機會將中美關係重新拉回「護欄」,如此一來中日關係便不會出軌。打個比方,中日關係就像「東北新幹線」,如果中美關係沒有發生大地震,「東北新幹線」便不會出軌。
而「護欄」這個概念也很有趣,中美關係回到「護欄」,為的就是「不要衝突」,但這並不意味護欄內不能賽車,只是不能翻車。如果中美關係真能重回「護欄」,大概就是這種樣態。
原文發表於2022/3/28《多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