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爾會疑惑,若有因果輪迴,那麼輪迴千百劫後,有沒有可能,本來完整的一個人的性格,就這麼分了散了。
譬如說,百千年前,有這麼一位賢人,頗具才智又有悲心,願意奉獻自己傲人的學識救助村裡的貧民百姓,教導大家如何治水、農耕、經商,又協助村民燒磚瓦蓋樓房,甚至懂得如何抓藥治病。每一項技能的精髓,他不藏私地傳授給任何想學的人,也不求任何回報,偶爾收收農夫的果蔬、鄰居端來的幾道菜餚、裁縫補好的衣裳,僅此而已。
賢人傳下的技術,在各人手中專精後,又傳給了下一代,村子也在傳承當中日漸茁壯,馳名遠近。蓬勃的生機和商機引來不少其他行業在此落腳生根,村子的機能也日益完善。
經年累月後,村子裡的各行各業幾經傳承,成長為家族事業,由朱家、陳家、劉家、謝家各佔一片山頭,成為該行業的領袖。他們不像一般勢力,有了拳頭直想揮,反而遵從歷代的祖訓,既不互相競爭,遇到難關彼此還會施惠互助,全村的人因此得福,不再過上一天苦日子。這村像是改了運,換了勢,乘著龍頭直上雲霄,令周遭的村子欽羨不已。
賢人對榮富不感興趣,始終住在山後的草屋裡,成了家也不改其願,成天種田讀書,鑽研新知,從未貪過一分錢,從不向人討恩惠。
某天,朝廷派人前來,想多了解這窮鄉僻壤一村子究竟如何脫貧致富。官員才踏入村子沒多久,風聲已傳,朱陳劉謝四家長老接到消息,了解官員來意,立即於當夜密會。歷經幾番論辯,四家長老決定將脫貧一事冠在自己頭上,好贏得皇上的嘉勉,傳續家族香火。
主意打定,四家長老派人持信,到賢人家,約賢人到後山一敘。信裡說,盼恩公能見見這村子如今的興盛,同時感恩恩公數十年來的教誨與恩德。賢人不疑有他,與家人交代幾句,翌日天色才亮,隨眾登山。
到了山頂,四家長老向恩公磕頭跪拜,先謝了他傳授村民富裕之法,爾後道出了官府來訪一事。賢人年紀雖長,智慧不減,一聽就知道這些人不懷好意,貪圖財富名聲,欲加害於他。他心知此次下不了山,嘆息之餘,依舊不願詛咒他人,只是淡淡說了一句話,不待他人動手,自行跳落山崖。
「若有來世,莫以悲待人。」
賢人發願成真,日後的數次輪迴裡,他表面上對世界以熱情相待,心裡卻不起波瀾。他遊走於世間富豪之間,為他們做事,以過人的聰明才智替他們解決棘手的問題,拿了錢,轉身就走,既不停留,也不眷戀。他可以夜夜在富家子弟和少年才俊之間派對享樂,回家後又能輕鬆安於自己的公寓裡,不畏孤獨自由自在。
他捨棄的悲心同樣輪迴,成為空具悲心而無才無智的傻人。可傻人因為慈悲發了大願,願得世間一切才智度人,慢慢地,他拾回了當初遺失的智慧,於多世成為一位道行頗高的出家人,世世救度眾生,即便為眾生而死亦不悔。
可相較於傻人因一念悲心而得才智,捨棄悲心的賢人始終冷眼看世間。他願意照顧身邊的人,對陌生人則淡漠無感,即便想要做些慈善,也始終不願站在前線。
直到某一世兩人相遇,一人已在世間頗有成就,另一人尚未出家,仍在摸索前行的道路,在迷惑中思索人生。他們一碰即合,前者將畢生才智傾囊相授,後者則對他真心相待,毫不設防。他們宛如多年未見的老友,見了幾次面就異常熱絡,彷彿,他們具有相同的靈魂。
倘若真會如此,那簡直太悲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