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渡生死——生生之法的緣起(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我很少談時事,此後也不例外,今日不能免俗地談一談人生的無常,以及如何從容面對死亡。


當女明星病後短短數日便猝死的消息傳遍全台,惋惜的聲音此起彼落,感嘆一朵高傲孤冷的高嶺之花太早太快凋零。社交平台上的諸多發文裡,不乏一些對於死亡的感言,例如「應該活得更充實」、「學習把握當下」、「珍惜身邊的人」、「不要猶豫」等。


我想切入的點,即是活著的人應該如何面對死亡,又或者,該懷著什麼樣的心態,好好面對每一日。


容我直接破題吧,唯有放下心中全數糾結的人,才能從容迎向死亡。


活在這世上的人,沒有人沒有糾結。從小到大,由稚嫩到蒼老,一路上總會遇到讓心糾結的人和事。這些糾結抑鬱在心裡,時不時會激起負面的情緒,令人害怕、焦慮、恐懼、憤怒、畏縮,進而扭曲自身的性格。扭曲會擴散,如枝藤一般蔓延疊繞,影響到生活的各個層面,爬伸至過去、現在、未來,生出許多不可觸碰的禁忌,讓人活成了表面正常內心怪誕的模樣。


內心的怪誕彰顯在生活裡,成了眾多的非得如何與絕對不該,如同規劃好的道路設計,哪裡可行,哪裡禁止,黑白分明,他人無從置喙。不管是頑固不聽他人建言,行事風格特立獨行的強人,或者是畏畏縮縮唯唯諾諾,輕易受到他人影響,沒有自己主見的弱者,若將他們的內心細細撥開檢視,讀懂了他們的行與不行,那些思想、言語、行為將如子落棋盤,背後的緣由一望即知。


由此可知,許多我們稱之為性格的取向,其實是內心的糾結攀爬上了表面,操控一個人的言行舉止。


當一個人原有的性格和內心的糾結起了衝突,往往是糾結勝出,成為主宰性格的關鍵。假如性格和糾結本為同一陣線,則很容易劍走偏鋒,讓原有的性格更加極端,原則寸步不讓。


我常常說,很多看似內向的人,底子是外向的,只是因為身體過度羸弱,或是過去殘留的傷痕太深,導致性格扭曲,不復原貌。很多太過於強勢的人,往往害怕示弱,或是早已錯過了彰顯自己真實的時間點,在他人眼裡形成了既定印象,想改也無法改了。表現極度弱勢的人,則很有可能太過害怕承擔責任,不願意下決定,總是等到局勢逼迫才肯採取行動。


如果想要好好地認識自己是誰,首先得劈荊斬棘,去掉表層的干擾,找到內心的糾結,直視它,然後待它自然化解。


到底什麼是糾結呢?任何一件事,一個人,一個念頭,在心裡過不去,即是糾結。


我舉幾個例子吧。


有些人遠赴重洋,在外地工作生根,不管吃再多苦,低著頭默默忍耐。在別人眼中他是意志堅毅,只有他自己懂,他太害怕受到家人的批判與指責,讓自己變得渺小如沙塵,才會逃離家鄉。外地生活的苦不論再難再痛,不會比血緣的親人長期的漠視和挖苦來得更煎熬,一旦看透這個糾結,他的一切頓時了然。


有些人時不時就搬家,在每座城市和鄉鎮輪轉不息,最短三月,最長一年,之後就得遷居。他說,這彷彿是自己的命運,不斷跳脫舒適圈,渴望認識陌生的文化,就像以前的吉普賽人。實際上,他跟家人相處不好,三兩句便起衝突,永遠沒辦法將心裡的話傳遞給對方。長大了以後,他缺乏良善的人際關係作為案例,不懂得如何跟別人深交,常常認識一段時間後,心底的黑暗面不自覺地湧現,如同刺蝟的刺渾身豎起,容易對人尖酸苛刻,破壞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友誼。他總想在傷害任何人之前趕緊離去,這才是不斷搬家的真實原因。


有些人看似好人,凡事容忍謙讓,總以他人為先,自己的需求往後排。他的朋友個個都稱他為小太陽,認為能夠與他相識是前世修來的福份。殊不知他膽小怕事,深怕失去任何人的友誼,畏懼遭人奚落,誰都不敢得罪,才會不敢展現自己的真實意志,把內心感受藏匿在不見光的深處,如此便能獲得別人的喜愛。這份恐懼又得追溯到小時候父母對他的忽視,總是偏愛他的手足,他若想要爭取到關注,就得展現超齡的成熟。


內心的糾結或許會隨時間淡忘,實際的影響從來不會消失,反而會隨著生活裡的磕碰越發堅固,往下生根纏繞,往上開枝散葉,直到某一天,你連自己是誰也記不得了。


不管你活得多充實多緊湊,有沒有大膽放手去做不敢做的事,是否真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事業裡,都跟糾結無關。


人若想要看清自己內心的糾結,首先得學習放鬆,跳脫緊繃的桎梏。唯有放鬆,鬆到身體和意識不再有一絲緊繃,那些積累在心底的幽微才有機會浮現,糾結的關鍵才得以無漏地展現。查見了,看懂了,領略了一切的來龍去脈,即是時候放下,回歸自在圓滿。


什麼是自在圓滿呢?不受外界人事所擾,不被內心感受影響,接納一切好壞,不排斥,不抗拒,時時刻刻維持清明,意識和身體常保流動,這就是自在圓滿。


若能臻於自在圓滿,便能看透生死真相,不受其所誤導,自然從容。如此亦能真實把握人生在世的每一刻,跳脫汲汲營營庸庸碌碌的死循環,終止名利和財富的渴望與追求,於分分秒秒隨心所欲地創造豐盈你我人生的價值。


這不是靈修,不是宗教信仰,更不是神話玄學。這是世上每一個人都能夠透過簡單修煉達到的境界,只要你願意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行歌的沙龍
31會員
229內容數
一切由靜坐裡所得,化為文字,如漣漪向外圓擴,盼能在人海裡喚起一聲迴盪。
行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2
放鬆,不僅是為了解開自己內心的糾結,亦是為了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嫌隙,不管再怎麼根深蒂固,到此為止。
Thumbnail
2025/02/22
放鬆,不僅是為了解開自己內心的糾結,亦是為了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嫌隙,不管再怎麼根深蒂固,到此為止。
Thumbnail
2025/02/06
如果放鬆是身心的和解,那麼和解之後,無限的可能性將會開啟。如何將無限的可能性用於身心的和諧與同步,促進意識的流動,開展肉體的潛能,這便是生生之法的基礎運用欲達到的目的。
Thumbnail
2025/02/06
如果放鬆是身心的和解,那麼和解之後,無限的可能性將會開啟。如何將無限的可能性用於身心的和諧與同步,促進意識的流動,開展肉體的潛能,這便是生生之法的基礎運用欲達到的目的。
Thumbnail
2025/02/02
我所提的放鬆,是身心的和解。
Thumbnail
2025/02/02
我所提的放鬆,是身心的和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探討人生無常與死亡議題,鼓勵讀者活在當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Thumbnail
探討人生無常與死亡議題,鼓勵讀者活在當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Thumbnail
生死難防,混沌無常。聚合離散,夢幻一場。
Thumbnail
生死難防,混沌無常。聚合離散,夢幻一場。
Thumbnail
話語是如此地有力量,但面對「死亡」,我們能說些什麼?!
Thumbnail
話語是如此地有力量,但面對「死亡」,我們能說些什麼?!
Thumbnail
我很少談時事,此後也不例外,今日不能免俗地談一談人生的無常,以及如何從容面對死亡。
Thumbnail
我很少談時事,此後也不例外,今日不能免俗地談一談人生的無常,以及如何從容面對死亡。
Thumbnail
「在生活裡無聲的沉潛,忍受住無人問津的孤獨,為的是以後的詩與遠方。」
Thumbnail
「在生活裡無聲的沉潛,忍受住無人問津的孤獨,為的是以後的詩與遠方。」
Thumbnail
最近的觀影經驗,一籮筐是關於死亡。 死後,仍然活著的至親是怎麼活著的。 死後,旁人是怎麼評論的。 死後,生者藉由你的死,來習得什麼。 對,自身的死亡,人生的結局,不單是以句點結尾。 因為,死者會變成課程。 如今這個社會依舊避諱談論死亡嗎? 大概是吧? 大概。 不把「死亡」作為標題,而是稱呼這
Thumbnail
最近的觀影經驗,一籮筐是關於死亡。 死後,仍然活著的至親是怎麼活著的。 死後,旁人是怎麼評論的。 死後,生者藉由你的死,來習得什麼。 對,自身的死亡,人生的結局,不單是以句點結尾。 因為,死者會變成課程。 如今這個社會依舊避諱談論死亡嗎? 大概是吧? 大概。 不把「死亡」作為標題,而是稱呼這
Thumbnail
*致過客 人生是過客 在向死求生的每刻 不僅承載歡樂 背上更留下一條條鞭策 自譜五線成歌 說什麼也多舌 別回首紅塵蕭瑟 直須看盡繁華再捨
Thumbnail
*致過客 人生是過客 在向死求生的每刻 不僅承載歡樂 背上更留下一條條鞭策 自譜五線成歌 說什麼也多舌 別回首紅塵蕭瑟 直須看盡繁華再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活中普通與非凡的界限,特別是生活在和平國家中的人的感受。透過日常的視角,我們反思文明病、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並探討了對人類自身存在的理解與追尋。文章揭示了人們在面對死亡與生活意義時的獨特看法,鼓勵每一天都活得充實而自在。最終,我們或許能在每個普通的瞬間中,找到值得珍惜的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活中普通與非凡的界限,特別是生活在和平國家中的人的感受。透過日常的視角,我們反思文明病、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並探討了對人類自身存在的理解與追尋。文章揭示了人們在面對死亡與生活意義時的獨特看法,鼓勵每一天都活得充實而自在。最終,我們或許能在每個普通的瞬間中,找到值得珍惜的意義。
Thumbnail
去年經歷疫情、一些相聚離別與動盪,終於騰出空間,靜下心整理紀錄。 看見他人在社群上分享一個特別的展覽,以生死為主題,吸引了我的目光,好奇它會以何種形式呈現?便與友人相約前往參觀。等待過程,手中文字正好讀到:「放棄個人的自發性與個體性將導致個人生命的挫敗。個人一旦變成自動化機械人,儘管在生理上依
Thumbnail
去年經歷疫情、一些相聚離別與動盪,終於騰出空間,靜下心整理紀錄。 看見他人在社群上分享一個特別的展覽,以生死為主題,吸引了我的目光,好奇它會以何種形式呈現?便與友人相約前往參觀。等待過程,手中文字正好讀到:「放棄個人的自發性與個體性將導致個人生命的挫敗。個人一旦變成自動化機械人,儘管在生理上依
Thumbnail
死亡沒有前兆,而我們每個人都會死。雖然無法預知將會在何時、何地、什麼原因死亡,但無論如何一定都會死。因此,不該讓任何事物成為練習靜定的阻礙,也不該藉口說生意出了問題,因為自己累積的功德少,障礙自然就會多。越是缺少靜坐的功德,就越無法使用功德來消除障礙,讓障礙稀釋減輕下來。
Thumbnail
死亡沒有前兆,而我們每個人都會死。雖然無法預知將會在何時、何地、什麼原因死亡,但無論如何一定都會死。因此,不該讓任何事物成為練習靜定的阻礙,也不該藉口說生意出了問題,因為自己累積的功德少,障礙自然就會多。越是缺少靜坐的功德,就越無法使用功德來消除障礙,讓障礙稀釋減輕下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