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必修課

2023/01/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所謂的理財,應該包含管理資源。
金錢是資源的一種,可以交換到想要的東西。所以如果孩子能更有智慧管理、善用他們的資源,會對於他們的未來更有幫助。
坊間不少的理財課程通常聚焦在幫助孩子釐清「必要VS想要」,但這可能會有幾個結果發生...
一、過度「謹慎」
在使用資源前,謹慎是件好事,但當太超過的計算步步為營時,可能就陷入另一個深淵—貧窮思維...
一直在計算、導致斤斤計較;只能按照預算規定生活,可能需要砍夢想....不能有「想要」,可能也不適合擁有「好東西」,畢竟那「太浪費」,東西能用就好。
越來越一毛不拔,成為「鐵公雞」,所以一直計較,好像無形中把孩子往貧窮思維推送,也斷送了生活中「驚喜」與「開心」的機會。
連大人想到都覺得苦了,更何況是孩子呢?
二、過度「樂天」
從另外一面來看,若沒有教導,讓孩子誤以為想要就可以消費,就算是金山、銀山也沒有辦法支付這樣的消費習慣。可能也會讓孩子養成不懂得珍惜,甚至是浪費的惡習。有可能無法管控慾望,而「預支未來」,陷入過度追求物質享受的黑洞中,往月光族或是卡債人生發展。
所以,太過偏頗那方都不會讓他們的人生更加豐富美好。
「心理貧窮」或是「財務貧窮」都不是我們期待孩子未來的方向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當中的平衡呢?
帶著孩子做決定之前先思考結果。
這筆消費/投資能產生的後續效益是什麼?滿足自己生理需求,讓自己可以繼續生存下去,當然是需要的。想要讓自己開心,當然也是件重要的事情。但能讓自己開心的事情還有很多!是不是非得這一次?是不是每次都得先讓自己開心?如果這一次可以先緩緩,累積到下一次也可以有更多的開心。
另外讓自己開心的那份「開心時刻、,很快甚至瞬間就結束了,因為也只有一個人開心。但是當投資在別人、滿足別人的需求時,讓別人也感受到美好與開心。因為不知道下次是否還有那麼恰巧的機會,也或許就只有那一次的機會,珍惜機會祝福別人。而在別人開心的過程中,自己也會感受美好、感受自己的價值。
這一份付出,就帶著兩倍開心的果效出來。這份消費/投資就產生了加倍的美好。

幫助孩子有智慧的投資,讓成果能產生加倍的美好

我當然可以為自己買雙厲害的球鞋,但我也可以選擇送別人,也讓自己開心,因為在為別人付出的同時,孩子同時也能感受到「價值感」。而那份價值感,奠基於「我也能為別人做些什麼!我也能成為某些人的祝福!」
這份美好的感受將比物質滿足的開心更加持久更有意義。也因為知道自己的價值,也就越不用靠外在的物質去感受「開心」,因為知道自己就是美好。
梁蓓禎
梁蓓禎
喜歡與各年齡層的孩子相處,從生活中的經驗分享,提供家長不同的思考,創造親子間更好的關係互動。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20年,曾經是公立學校老師。後來辭職開辦了實驗教育,同時也擔任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Facebook 粉絲專頁「梁蓓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