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是不是也【有責無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職場中每個角色都會被賦予「權力」和「責任」兩樣東西。大致會有以下三種情況。
職場上的權與責
第一種【由權無責】的爽缺就不討論了。如果你的職務屬於第二種,那恭喜你。然而職場(官場)上大多卻屬於第三種【有責無權】。
朋友F君在零售業負責電商,這兩年F君加入之後,把原來業績趨近於零的電商官網做起來了。相較於她剛加入時,業績成長至少了10倍。當然也是因為比較的基期低,所以成長率驚人。但重點是F君花了很多心力企劃很多網站內容和文章,並且發想很多新的活動類型。
然而當業績做起來之後,自然就會有人想來分餅和吃餅。其他部門的人開始介入電商官網的業務。慢慢地,F君無法自己決定網站的活動案型、網頁內容。原本規劃的會員機制也被重新定義,但F君也沒有決定的權利。
然而,新的一年業績目標卻被要求一個無法遠望的超高目標。F君說她現在壓力很大,因為這麼高的目標讓她的達成率異常的低。更重要的是,她幾乎無法決定任何事情,但卻要為全部的結果負責。
職場20多年來看過也經歷過太多大主管都是第一種,權力攬於身,一旦出事,責任卻全部在部屬身上。所以我常警惕自己如果有一天成為大主管,絕不能成為這種人。
幾年前,有位部門同仁Y君在電商平台上的設定錯誤,造成公司一些損失。雖然這些日常的設定我完全沒有碰到,但我直接告訴Y君,「損失的金額我會出60%,但因為是你設定的,所以你還是要負部分責任」。另一位同事就偷偷跑來跟我說,「這又和你無關,為何你要出60%,不是應該由Y君全出嗎? 」我說:「我是他的直接主管,雖然不是我設定的,但怎麼會和我無關呢?」
如果你有一天成為公司的高管,會是哪一種呢?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94內容數
1996年踏入職場,從業務開始做起,後來開啟我的企劃人生,最後多扮演經營管理。產業都在網際網路與電子商務相關。職務歷經業務員、業務經理、事業部協理、總監、特助、副總經理等不同角色,最不喜歡的就是踏著別人往上爬。職場是做事的,但大部分時間卻要做人。服務客戶是正常的,但大部分時間卻要和客戶鬥智。想了解更多就來看我的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 你陷在眼前的困境中嗎?! 本篇文章分享「隧道效應」,提醒大家,面對眼前的困境,不妨轉換思維角度,珍惜當下所擁有的珍貴,重新找到突破的出口。此外,文章中還評析了賴婷婷的《複利領導》一書,探討如何藉由重複簡單的行為來培養領導力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寫這篇文章其實是想聊聊那些人生中的狗屁拉雜,遇到這些不如意的事,我可以選擇把它當作不幸的沉重包袱,每天抱怨;也可以把它當作升級打怪的機會,讓我有底氣穿上金裝!希望在你面對不如意的時候,帶來一點啟發,讓我們一起打怪,一起升級,笑著走過這段打怪旅程!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本週在颱風假期間,美股出現重挫,台股週五恢復交易,一口氣補跌了752點,開盤不久甚至最多跌了982點。其實從7月11日最高點24416點跌到週五盤中最低點21889點,短短10個交易日就跌了超過2500點。這時候,你的心情如何?現在又該怎麼做?  
Thumbnail
現代職場中,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惑:究竟要不要接受升遷當主管?表面上看,當了主管似乎意味著更高的地位、更好的薪資待遇。但實際上,這個決定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近日,一位資深HR專家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案例。小美,一位30出頭的行銷專員,在公司工作已有5年。她的表現一直很出色,主管也多次
Thumbnail
「我們公司責任制」是面試時老闆在說明工作內容時候說的。當下我表情🤨稍稍變化了一下,但那細微的變化應該是沒有被對方發現。老闆對於責任制的解讀恐怕跟法規上不太一樣,點進來聽聽瞧瞧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主管是否需要在每一個領域都超越下屬的問題,並分享了一位主管的故事。透過分享的故事,提出了一個優秀的主管應該具備的能力,並呼籲職場勇士們要記住團隊的成功遠比個人的能力重要。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這種狀況可以用公司架構來解釋,一般職員怕主管,而主管怕老闆,那老闆反而是怕一般職員,這成了一種食物鏈的關係。為何職員反而不怕老闆呢?因為老闆通常沒辦法親自管理到每一位小職員,所以才需要主管的存在。另外,小職員因為負責的業務少,不爽做隨時走人就行,只要沒犯什麼大錯,老闆才
Thumbnail
從2025秀場LV牛仔帽或西班牙鬥牛士扁帽的造型,或一些紅毯造型,敏感地人都會發現帽子肯是今年最夯的配件。 即使不談裝飾性,具遮陽功能的帽子也絕對是夏季應景道具。何不「蹭」這波流行,創造個人造型的新高度;Why Not?
Thumbnail
你現在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什麼呢?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說是為了過上好生活、幸福、環遊世界等... 但真的是這樣嗎?很多人之所以努力,其實是為了證明自己、不被看扁,或是符合社會的標準,而不是打從心底「想要」這件事。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 你陷在眼前的困境中嗎?! 本篇文章分享「隧道效應」,提醒大家,面對眼前的困境,不妨轉換思維角度,珍惜當下所擁有的珍貴,重新找到突破的出口。此外,文章中還評析了賴婷婷的《複利領導》一書,探討如何藉由重複簡單的行為來培養領導力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寫這篇文章其實是想聊聊那些人生中的狗屁拉雜,遇到這些不如意的事,我可以選擇把它當作不幸的沉重包袱,每天抱怨;也可以把它當作升級打怪的機會,讓我有底氣穿上金裝!希望在你面對不如意的時候,帶來一點啟發,讓我們一起打怪,一起升級,笑著走過這段打怪旅程!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本週在颱風假期間,美股出現重挫,台股週五恢復交易,一口氣補跌了752點,開盤不久甚至最多跌了982點。其實從7月11日最高點24416點跌到週五盤中最低點21889點,短短10個交易日就跌了超過2500點。這時候,你的心情如何?現在又該怎麼做?  
Thumbnail
現代職場中,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惑:究竟要不要接受升遷當主管?表面上看,當了主管似乎意味著更高的地位、更好的薪資待遇。但實際上,這個決定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近日,一位資深HR專家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案例。小美,一位30出頭的行銷專員,在公司工作已有5年。她的表現一直很出色,主管也多次
Thumbnail
「我們公司責任制」是面試時老闆在說明工作內容時候說的。當下我表情🤨稍稍變化了一下,但那細微的變化應該是沒有被對方發現。老闆對於責任制的解讀恐怕跟法規上不太一樣,點進來聽聽瞧瞧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主管是否需要在每一個領域都超越下屬的問題,並分享了一位主管的故事。透過分享的故事,提出了一個優秀的主管應該具備的能力,並呼籲職場勇士們要記住團隊的成功遠比個人的能力重要。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這種狀況可以用公司架構來解釋,一般職員怕主管,而主管怕老闆,那老闆反而是怕一般職員,這成了一種食物鏈的關係。為何職員反而不怕老闆呢?因為老闆通常沒辦法親自管理到每一位小職員,所以才需要主管的存在。另外,小職員因為負責的業務少,不爽做隨時走人就行,只要沒犯什麼大錯,老闆才
Thumbnail
從2025秀場LV牛仔帽或西班牙鬥牛士扁帽的造型,或一些紅毯造型,敏感地人都會發現帽子肯是今年最夯的配件。 即使不談裝飾性,具遮陽功能的帽子也絕對是夏季應景道具。何不「蹭」這波流行,創造個人造型的新高度;Why Not?
Thumbnail
你現在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什麼呢?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說是為了過上好生活、幸福、環遊世界等... 但真的是這樣嗎?很多人之所以努力,其實是為了證明自己、不被看扁,或是符合社會的標準,而不是打從心底「想要」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