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陳澄波密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陳澄波〈我的家庭〉圖片來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陳澄波〈我的家庭〉圖片來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本篇文章為陳澄波密碼心得。

這幾天都沈浸在柯宗明作家撰寫的《陳澄波密碼》裡,雖出版於2018年,我現在才把他看完,是一本相見恨晚的書,在這裡也推薦給大家。

故事以兩個美國留學回來的青年畫家阿政與記者方燕為主軸,因受到陌生人委託修復陳澄波畫作《琳琅山閣》,展開解密陳澄波的故事。繼謝里法的《紫色大稻埕》後,又是以一個小說的形式,使大家更加瞭解臺灣美術。

身為嘉義人的我,雖陳澄波這個名號多少有耳聞,每回經過他蘭井街的故居時,只知道吃咱臺灣人的冰,而從未與自己有任何連結;每回走在中正路跟文化路交叉口,只知道要去排葡萄柚綠茶,卻不知道陳澄波的普羅精神的痕跡卻是我腳下的廣場。

去東美(東京美術學校)學畫、到上海教書、回台灣迎接光復,對陳澄波來說自我身分認同是中國人?日本人還是台灣人?這比現代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更複雜一百倍。

「東洋人」他是這樣稱自己的。

而最後他卻致死於自己滿懷期待迎接的政黨下……

小說把故事線拉回解嚴前,阿政與方燕著手調查這號不能被談論的人物,以緊張的氣氛帶領讀者挖掘更多台灣前輩藝術家們的故事。


生於廣場死於廣場

陳澄波《我的家庭》中,錯誤的透視加上畫中人物表情凝重,這或許是陳澄波暗藏的密碼。俯瞰的視角使桌面一目了然,他前面擺著正是一本日本攝影師也是畫家的永田一脩的著作《プロレタリア絵画論》普羅繪畫論,是本影響陳澄波一生的書。

普羅精神的實踐從他的畫作再到他的經歷都可以看出,例如:畫中他總是留一大片廣場、又或是雖是印象派畫風卻把人物動作描繪得較清晰等。這樣的精神也是他與好友陳植棋的約定,他們不僅只是「去淡水寫生!」這樣的畫友關係,在政治及理想上的觀念也一致,為臺灣人創作及發聲更是他們從事藝術的主要目標。

藝術家不是你想的那樣,我行我素、與社會脫節;他們比誰都更參與公共事務、關懷人民。

書中好幾段都使我落淚,阿棋(陳植棋)與波哥(陳澄波)的友誼、張捷女士對家庭的付出、一群懷抱理想的藝術家等知識份子們的衝動與熱血,加上他們無奈面對時代的變遷,需壓抑心中的傷痛……

這些都不是能透過我這短短的心得文得以說明的,只能再說一次非常感謝作者及提供資料的各館舍和家屬們,如果沒有這些資料,我們無法得知歷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漁夫式生活哲學的沙龍
8會員
15內容數
台灣日治時期藝術歷程是近代美術史中很重要的一環,戰後卻因時局的變遷,這些前輩藝術家們失落於時代;撰寫台灣日治時期美術史文章,是我在找尋資料的過程,是一個以21世紀後人的視野回放當時的歷史,在他們的畫作及經歷,看到了與我們相同之處,對於民主的執著、對於身份認同的迷惘、對於藝術的熱愛。藉由理解歷史,創造更美好未來。
2023/05/18
在展期開始沒多久跟朋友一同三峽半日遊,這次主題以「山」為主,台灣全島山地面積佔了約三分之二以上,用山岳來表現台灣最適合不過了。
Thumbnail
2023/05/18
在展期開始沒多久跟朋友一同三峽半日遊,這次主題以「山」為主,台灣全島山地面積佔了約三分之二以上,用山岳來表現台灣最適合不過了。
Thumbnail
2023/05/11
好日好日又好日—木下靜涯 前陣子走訪淡水,目的就是拜訪木下靜涯桑在台灣的落腳處,淡水這塊寶地真的是譜出許多藝術風景,猶如莫內花園,三層厝的高低層次、荷蘭式與西班牙交錯的異國建築、河岸邊仰望觀音山的視野,難怪許多藝術家喜歡來淡水寫生。
Thumbnail
2023/05/11
好日好日又好日—木下靜涯 前陣子走訪淡水,目的就是拜訪木下靜涯桑在台灣的落腳處,淡水這塊寶地真的是譜出許多藝術風景,猶如莫內花園,三層厝的高低層次、荷蘭式與西班牙交錯的異國建築、河岸邊仰望觀音山的視野,難怪許多藝術家喜歡來淡水寫生。
Thumbnail
2023/02/06
這次陳澄波路線踩點,唯一與畫中場景最無差異的應該就是媽祖廟了,又稱嘉義朝天宮,位在延平街與國華街交叉路口,騎機車一不注意便會擦身而過。 據說在清康熙16年(西元1677年)由晉江縣(又名溫陵)的村民奉請天上聖母金身渡台,原本是建在西門內街,後搬至現今的地址,是全台最早興建的溫陵媽祖廟。
Thumbnail
2023/02/06
這次陳澄波路線踩點,唯一與畫中場景最無差異的應該就是媽祖廟了,又稱嘉義朝天宮,位在延平街與國華街交叉路口,騎機車一不注意便會擦身而過。 據說在清康熙16年(西元1677年)由晉江縣(又名溫陵)的村民奉請天上聖母金身渡台,原本是建在西門內街,後搬至現今的地址,是全台最早興建的溫陵媽祖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陳夫人安子的人物塑造,其前進 ∕ 保守、平和 ∕ 勇敢之對立的和諧與統一,當為《陳夫人》獲致成功的主因。 (一)忠實反映時代 臺灣文學大師葉石濤生前曾大力推薦三本臺灣於日本時代的長篇小說,分別是西川滿《臺灣縱貫鐵道》、濱田隼雄《南方移民村》與庄司總一《陳夫人》,更讚美《陳夫人》說,臺灣文學書單不能
Thumbnail
#陳夫人安子的人物塑造,其前進 ∕ 保守、平和 ∕ 勇敢之對立的和諧與統一,當為《陳夫人》獲致成功的主因。 (一)忠實反映時代 臺灣文學大師葉石濤生前曾大力推薦三本臺灣於日本時代的長篇小說,分別是西川滿《臺灣縱貫鐵道》、濱田隼雄《南方移民村》與庄司總一《陳夫人》,更讚美《陳夫人》說,臺灣文學書單不能
Thumbnail
剛製作完關於台灣近代史系列podcast節目,本想休息一下去看別類型的書,畢竟台灣歷史有夠沈重,學越多越悲憤,甚至可能會有間歇性抑鬱傾向。但一開始了就停不下來,台灣藝文和歷史像是挖不盡的坑,一挖就欲罷不能,我也想趁這段時間給自己一個機會來深掘。而這本《陳澄波密碼》是本非常罕見的台灣歷史(兼微推理)
Thumbnail
剛製作完關於台灣近代史系列podcast節目,本想休息一下去看別類型的書,畢竟台灣歷史有夠沈重,學越多越悲憤,甚至可能會有間歇性抑鬱傾向。但一開始了就停不下來,台灣藝文和歷史像是挖不盡的坑,一挖就欲罷不能,我也想趁這段時間給自己一個機會來深掘。而這本《陳澄波密碼》是本非常罕見的台灣歷史(兼微推理)
Thumbnail
本篇文章為陳澄波密碼心得。 這幾天都沈浸在柯宗明作家撰寫的《陳澄波密碼》裡,雖出版於2018年,我現在才把他看完,是一本相見恨晚的書,在這裡也推薦給大家。 故事以兩個美國留學回來的青年畫家阿政與記者方燕為主軸,因受到陌生人委託修復陳澄波畫作《琳琅山閣》,展開解密陳澄波的故事,非常推薦!
Thumbnail
本篇文章為陳澄波密碼心得。 這幾天都沈浸在柯宗明作家撰寫的《陳澄波密碼》裡,雖出版於2018年,我現在才把他看完,是一本相見恨晚的書,在這裡也推薦給大家。 故事以兩個美國留學回來的青年畫家阿政與記者方燕為主軸,因受到陌生人委託修復陳澄波畫作《琳琅山閣》,展開解密陳澄波的故事,非常推薦!
Thumbnail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Thumbnail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Thumbnail
「掘光而行:洪瑞麟」自3/19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如火如荼展開,展覽內容豐富,也將畫家多年未公開的作品重新亮相於大眾眼前。此次展覽也讓我回想起曾因「近代東亞美術史研究」課程繁忙於臺灣藝術家的研究過程,當時寫的期中文章與洪瑞麟的昔日戰友:陳德旺(1910–1984)有關。
Thumbnail
「掘光而行:洪瑞麟」自3/19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如火如荼展開,展覽內容豐富,也將畫家多年未公開的作品重新亮相於大眾眼前。此次展覽也讓我回想起曾因「近代東亞美術史研究」課程繁忙於臺灣藝術家的研究過程,當時寫的期中文章與洪瑞麟的昔日戰友:陳德旺(1910–1984)有關。
Thumbnail
陳聖頌不算多話的人,可說起眼裡有光的事物,卻又是充滿著熱情,那些能讓他滔滔不絕的話題,總隱含著豐沛的原鄉情懷,是他所珍惜的片刻、寄情的過往。但這些感受並非一直都這麼清楚,那是在念舊、重感情,又如此細膩的性格,隨著年紀的漸長,時間與空間的延綿,才變得如此濃烈。從事抽象繪畫表現已超過四十年的他,每一時期
Thumbnail
陳聖頌不算多話的人,可說起眼裡有光的事物,卻又是充滿著熱情,那些能讓他滔滔不絕的話題,總隱含著豐沛的原鄉情懷,是他所珍惜的片刻、寄情的過往。但這些感受並非一直都這麼清楚,那是在念舊、重感情,又如此細膩的性格,隨著年紀的漸長,時間與空間的延綿,才變得如此濃烈。從事抽象繪畫表現已超過四十年的他,每一時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