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尼羅河的恩賜(上)
avatar-img
旅程

古埃及:尼羅河的恩賜(上)

赫南-avatar-img
發佈於歷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四大古文明之一的埃及,以前在國高中歷史課,對於埃及的文明古國通常只是簡略帶過,只知道它受尼羅河定期氾濫的恩賜,在這裡孕育出古老的文明。

對於埃及的第一印象就是金字塔、木乃伊、法老王和人面獅像,但是其實我對於埃及並不熟悉。相較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個別民族的連續發展」的文明,我對於埃及的單一發展比較感興趣,在公元前3千年,埃及已創出24個字字母,在信仰方面,埃及是多神論,尤其對於太陽神更是崇拜。

古埃及文明經歷過封建時代和帝國的創建,封建時代的英明王可說是奠定世界基礎,在公元前1800年後,埃及封建諸侯權勢漸衰,走向滅亡,走向帝國時期。


埃及,一個古文明國家,尼羅河的恩賜,覆蓋著埃及大地

埃及的尼羅河一年一度定期氾濫,因四周都是沙漠,外來勢力很難入侵,人民生活趨向於穩定。埃及是以尼羅河為中心,發展出古埃及文明,埃及是以象形文字為主,和中國的象形文字有相似關係

埃及這個詞是如何來的?依照<<埃及,非洲的世界古文明古國>>是這樣寫道的:「埃及一詞的漢語發音是接英文的發音譯成,而埃及人並不如此發音,而是讀成”米爾斯”,意思是”遼闊的國家”之意」

再來談到古埃及的分期,大致上可分為史前時代末期、舊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期、中王國時期、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第三中間期、末期王國時期、希臘和羅馬統治時期。

關於史前時代的埃及,我們了解有限,那世代還未有文字記載,有些著作把埃及的舊石器時代推到更前,為「奧杜韋文化」(大約在175萬年前到75萬年前)

大約在公元前7000至前4500年,埃及進入到新石器、銅石並用時代。

公元前3100左右,埃及建立了第1王朝,埃及上上下下開創了一統的局面,公元前3100到前2686年曾做早王朝時代,他包含了第1、2王朝,或稱做提斯王朝,其中在第1王朝的諸王中,登王又稱為烏吉姆是早王朝時期統治最長、最傑出的一位國王,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統治者,他發展藝術和技術,確立國家行政機構。

第2王朝的創建者是亥特普塞海姆威,他的在位期間有長達38年,他將南北分裂勢力再次統一。總觀來說,埃及的第1、2王朝,其是專制的,並且國王是神的化身,王權是來自於神

在哈塞姆海威的統治時代,統一了南北,發展一個新的局面───大一統的王國時代,又稱為古王國時期,是為中央集權,因南北呈現大一統,社會生產力與經濟生活的發展創建了穩定和平穩,再加上肥沃的土地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埃及是一個農業發達的國家,保證了發展和繁榮

在土地制度上,即土地所有制,大體上可分為王室土地、寺廟土地、貴族官僚私人土地和小私有土地。王室土地是指國王直接支配的土地,寺廟土地最可能出現於早王朝時期,貴於官僚的私人土地可能是繼承來的,也有可能是透過買賣。

古王朝時期是一個專制主義(即君主統治的無限權力),國王是神的化身和繼承者,國王掌握了立法、司法、行政、財政、公共工程、軍事和宗教等一切大權,行使專制主義的統治。王國政府的管理以中央集權的官僚主義為特徵

古王國的崩潰,埃及進入了第一中間期,大約是公元前2181年至前2040年,第1中間期的意思是古王國到中王國中間的過渡歷史時期。<<埃及,非洲的世界古文明古國>>一書把它歸納為:軟弱的中央行政機關、半自治的行省、敵對的王朝、國內的戰爭、無教育等等,所以又稱為「第一次疾病」

第11王朝孟圖霍特普二世統治時代,埃及進入了中王國時期,加強了中央統治,強化王權,結束了長期分裂狀態,改善生活,發展文化,進入所謂古典時期

中王國時期,國家的統一,促成社會文化、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中王國時期瓦解後,埃及進入到第二中間期(公元前1786年至前1567年),埃及再度陷入割據分立,到了第18王朝,最終統一全國,開啟了埃及的新王國(公元前1567年到前1085年)



avatar-img
旅程
12會員
27內容數
知識就是力量;你知不知道,沒有知識更是力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旅程 的其他內容
清領時期 臺灣府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清之所以將台納入版圖絕非是想除去明鄭勢力,對於台的建設和經營定不以為然,為此怕臺灣在成為反清基地,特頒「渡台禁令」,使得臺灣于清初時並無太大墾辟,清朝的消極政策使在台的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更加,治安的惡化、’官府的苛政,1721年爆發的「朱一貴事件」,就此雍正在位
15世紀,素有航海王子之稱的葡萄牙英雄「亨利」推動了歷史新氣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及帝國主義思潮,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海外殖民與貿易。而15世紀末,葡萄牙人東來,觀其美麗之島,不禁讚歎「FORMOSA」,至此,臺灣即有「福爾摩莎」美名之稱。 史前文化 臺灣史前時代文化,最早於距今五
個人不太懂這類說法,故也不太能夠全盤接受這說法,以父權來說,女子纏足時是因父權體下,男人對女人的一種束縛,是以男人為中心的發展,放足後,依然是以男人為本源,以往因婚姻上成為一種條件,到受到鄙視的對待,實實在在呈現了男人對於女人的中心改變,而非是男人為女人解放,以殖民角度來說,台灣總督府為了經濟勞動力
小腳,又稱作三寸金蓮,其金蓮的由來出自於佛教的蓮花,有高貴貞節之意。 其起始有眾多說法,比較常見是始至中國南唐,在明清時代達到盛行。 小腳的審美觀,其實主要是來自陰陽說,男子為陽女子為陰,陰就代表柔美、嬌小,尤其是嬌小,自古代以來,甚至於現代也難以逃過,男子對於女子的「小」的審美觀,要女子如櫻桃小嘴
商業文化發展的等量不等質 中國和西歐在商業發展水平下,我認為是不平等的,古代中國封建時期,雖有秦朝的重農抑商政策,但其商人是頑固的,到了隋唐宋商業發達可想而知,不管是國內的商業手工業等,在對外貿易有絲綢之路,還有長安往西南的海上絲路,一直到15世紀前,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皆操於中國人之手。 商業水平的
以前在學校時,我並未學習到一種研究歷史方式,也是一種新興的學科──比較史學。在接觸此書之後,我才明瞭,比較史學並非是一種假設性的侷限。 本書的比較史學著重在於中西兩文明史上的轉變,和具體的制度演化,甚至包含了文明上的轉型。如封建制度的經濟越發展越能創造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而西方能,為何中國不能?同樣
清領時期 臺灣府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清之所以將台納入版圖絕非是想除去明鄭勢力,對於台的建設和經營定不以為然,為此怕臺灣在成為反清基地,特頒「渡台禁令」,使得臺灣于清初時並無太大墾辟,清朝的消極政策使在台的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更加,治安的惡化、’官府的苛政,1721年爆發的「朱一貴事件」,就此雍正在位
15世紀,素有航海王子之稱的葡萄牙英雄「亨利」推動了歷史新氣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及帝國主義思潮,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海外殖民與貿易。而15世紀末,葡萄牙人東來,觀其美麗之島,不禁讚歎「FORMOSA」,至此,臺灣即有「福爾摩莎」美名之稱。 史前文化 臺灣史前時代文化,最早於距今五
個人不太懂這類說法,故也不太能夠全盤接受這說法,以父權來說,女子纏足時是因父權體下,男人對女人的一種束縛,是以男人為中心的發展,放足後,依然是以男人為本源,以往因婚姻上成為一種條件,到受到鄙視的對待,實實在在呈現了男人對於女人的中心改變,而非是男人為女人解放,以殖民角度來說,台灣總督府為了經濟勞動力
小腳,又稱作三寸金蓮,其金蓮的由來出自於佛教的蓮花,有高貴貞節之意。 其起始有眾多說法,比較常見是始至中國南唐,在明清時代達到盛行。 小腳的審美觀,其實主要是來自陰陽說,男子為陽女子為陰,陰就代表柔美、嬌小,尤其是嬌小,自古代以來,甚至於現代也難以逃過,男子對於女子的「小」的審美觀,要女子如櫻桃小嘴
商業文化發展的等量不等質 中國和西歐在商業發展水平下,我認為是不平等的,古代中國封建時期,雖有秦朝的重農抑商政策,但其商人是頑固的,到了隋唐宋商業發達可想而知,不管是國內的商業手工業等,在對外貿易有絲綢之路,還有長安往西南的海上絲路,一直到15世紀前,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皆操於中國人之手。 商業水平的
以前在學校時,我並未學習到一種研究歷史方式,也是一種新興的學科──比較史學。在接觸此書之後,我才明瞭,比較史學並非是一種假設性的侷限。 本書的比較史學著重在於中西兩文明史上的轉變,和具體的制度演化,甚至包含了文明上的轉型。如封建制度的經濟越發展越能創造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而西方能,為何中國不能?同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