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辨 (一) 談談若人性本善,那惡從何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篇文章是我在臺大公開課,上了傅佩榮教授的【哲學與人生】,第八堂「儒家的風格」,上完後的一些啟發,我也希望分享給你,來一起享受這哲學思辨。故事大致如下:
傅老師40多年前,當時在耶魯大學唸博士班時,某一天跟神學院的老教授聊天,當然教授信仰的是基督宗教的天主教。
傅老師開宗明義地就說:你們西方說人有原罪太消極了,我們中國儒家說人性本善,是不是積極多了。(心裡還非常自豪)
神學院老教授緩緩的答:如果人性本善,那請問中國有壞人嗎?有人做壞事嗎?
傅老師回:當然還是有的!
教授又問:那人性本善,惡從何來?
傅老師(腦裡有如電光石火)一秒鐘就知道今天輸了!
他心想他當然可以反問:那西方人說人有原罪,請問西方人不做好事嗎?沒有好人嗎?
那一定正中教授的下懷:因為善從上帝來,所以你信上帝吧!
所以傅老師馬上急急忙忙跟教授說:對不起我還有事,我先走了。
這很有趣吧,如果你是第一次聽到,背了大半輩子的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如此的不堪一擊的被打敗,傅老師學富五車,他當然不是不懂宋明的學者,朱熹與王陽明的解釋,但是那套解釋放在今日,其實一點道理也沒有。
簡單的說他們就是把人分成靈性,跟體性。靈性本善,體性的惡就是跟動物一樣是本能,所以不算,但是真的有,沒有身體的人嗎?那就不是人了,對吧!
就是這個事件,啟發傅老師一個很大的宏願,竟然在沒辦法在老外面前把儒家哲學講清楚,如果這輩字沒把儒家思想徹底搞清楚,誓不為人。
最後他終於把所有時代的文獻,註解,研究全部對照了一遍,給出合理的解釋,孔子與孟子所說的不是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字面上簡單的解釋,就是人性有向著善良面發展的本意。
公平的講,我個人是完全認同傅教授的儒家,但是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討論儒家的真諦,而是想推廣這總哲學的求真的思維,就有如笛卡爾,他說他懷疑一切他能懷疑的東西,不是為了懷疑而懷疑,而是為了最後要確認真理,而懷疑。而且傅老師的決心,此生弄不想明白,勢不為人的勇氣,更是令人欽佩。
所以我這篇文章想告訴讀者的是,即便是主流思想,沒有經過思考與反省,就盲目地認為他是對的,有時候可能更危險,因為你可能連它的錯誤都沒有發覺,而就在使用上吃了大虧,願我們都有去懷疑去思考的勇氣,
圖片來源: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9ecbf4e3e0e1c4d59fc0e120
avatar-img
191會員
275內容數
我的沙龍有五種主題,自我成長、健康、職場、投資理財與有趣的心情隨筆,目前深耕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的系列,常常能給不少格友與讀者啟發。希望能給路過的你,也有收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未來在每個月,開始多一些主題性,這個月我們來談,文學主題,其實我的文章,定位在自我發展與成長,那跟文學看似關係並不深,但是有一個在自我成長的路上,很多人避不開的一個問題,就是市儈與內心真正的聲音,該如何選擇。
我未來在每個月,開始多一些主題性,這個月我們來談,文學主題,其實我的文章,定位在自我發展與成長,那跟文學看似關係並不深,但是有一個在自我成長的路上,很多人避不開的一個問題,就是市儈與內心真正的聲音,該如何選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探討思辨能力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並透過哲學家的思想如尼采、笛卡兒、休姆等,分析如何質疑固有觀念並建立新價值觀。 僅背誦哲學理論無法真正帶來幸福,思辨的力量應用在探索終極真理上,能激勵個人與他人。 讀者將獲得對哲學的全面理解,並如何運用這些思想改善自我及社會。
Thumbnail
我認為「做自己」的現代用語是在近代時空背景下的產物,當所有事物都變得更加個人主義,如何不為自己多想想?更隨著自由選擇機會增加,我們在思考關於自己的各層面也花費更多時間,以至於要奮力起身「為自己」索回權力。然而,什麼又是你「自己」?
Thumbnail
脫離了原生家庭、進入了社會,在還沒追求批判思辨的路上。你是否也是常懷疑自己的主體性,疑惑為何自己要生在世上,更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30女子我,從26歲決定從雙北生活圈搬到一個跨越太平洋的新城市,開始婚姻生活。我開始懷疑自己、懷疑生命,一度覺得自己什麼都不需要、什麼都不想要。偶然開始認識憂鬱、
Thumbnail
雖說我個人也很相信開源大於節流,但若是節流隨著開源收入的比例而增大呢? 尤其是在某些城市中的比較心態,確實有意圖使人消費的環境。 且當一個人的努力展現在他的收入,能不開始買買奢侈品,或是被身旁人影響應該要來些物質消費,才能一洩心中奮力且疲倦的怒氣嗎? *本篇靈感來自我很喜歡的兩位Youtuber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傅佩榮教授: 「善是我跟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 From NTU OpenCourseWare 哲學與人生 10. 儒家的風格 YT. 從相對中尋找絕對,於是建立起自己的度量衡,而這個度量衡又不僅侷限於工具,就像現實中的秤,是為實現公平交易,這個度量衡是為「實現我與別人之間的適當關係」,經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哲學文本在一般未受過文本分析訓練的人來看,往往是霧裡看花、有看沒有懂,或者錯誤詮釋(如最近很紅的老高談尼采的永恆輪回)。然而,這樣看似艱澀的文本,哲學家或哲學系學生又是如何閱讀的?又若說閱讀、分析、評論文獻是哲學人必備的核心素養,那麼又是如何訓練的?答案便是「文本分析」。透過文本分析,讓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探討思辨能力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並透過哲學家的思想如尼采、笛卡兒、休姆等,分析如何質疑固有觀念並建立新價值觀。 僅背誦哲學理論無法真正帶來幸福,思辨的力量應用在探索終極真理上,能激勵個人與他人。 讀者將獲得對哲學的全面理解,並如何運用這些思想改善自我及社會。
Thumbnail
我認為「做自己」的現代用語是在近代時空背景下的產物,當所有事物都變得更加個人主義,如何不為自己多想想?更隨著自由選擇機會增加,我們在思考關於自己的各層面也花費更多時間,以至於要奮力起身「為自己」索回權力。然而,什麼又是你「自己」?
Thumbnail
脫離了原生家庭、進入了社會,在還沒追求批判思辨的路上。你是否也是常懷疑自己的主體性,疑惑為何自己要生在世上,更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30女子我,從26歲決定從雙北生活圈搬到一個跨越太平洋的新城市,開始婚姻生活。我開始懷疑自己、懷疑生命,一度覺得自己什麼都不需要、什麼都不想要。偶然開始認識憂鬱、
Thumbnail
雖說我個人也很相信開源大於節流,但若是節流隨著開源收入的比例而增大呢? 尤其是在某些城市中的比較心態,確實有意圖使人消費的環境。 且當一個人的努力展現在他的收入,能不開始買買奢侈品,或是被身旁人影響應該要來些物質消費,才能一洩心中奮力且疲倦的怒氣嗎? *本篇靈感來自我很喜歡的兩位Youtuber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傅佩榮教授: 「善是我跟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 From NTU OpenCourseWare 哲學與人生 10. 儒家的風格 YT. 從相對中尋找絕對,於是建立起自己的度量衡,而這個度量衡又不僅侷限於工具,就像現實中的秤,是為實現公平交易,這個度量衡是為「實現我與別人之間的適當關係」,經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哲學文本在一般未受過文本分析訓練的人來看,往往是霧裡看花、有看沒有懂,或者錯誤詮釋(如最近很紅的老高談尼采的永恆輪回)。然而,這樣看似艱澀的文本,哲學家或哲學系學生又是如何閱讀的?又若說閱讀、分析、評論文獻是哲學人必備的核心素養,那麼又是如何訓練的?答案便是「文本分析」。透過文本分析,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