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判斷一種哲學是否偉大的哲學,要看看哲學中有沒有超越界。超越界是指非人類,非自然界的。
 - 就儒家而言,超越界就是天。就道家而言,超越界就是道。
 - 儒家背景就是:禮壞樂崩(人應該做什麼,已經沒有標準)
 
行善避惡的三個理由:
1.社會規範2.宗教信仰
3. 透過教育,訴諸良知。良知不是善,良知是對善的要求。
詮釋學四步驟:
1.它究竟說什麼
2.它想要說什麼
3.它能夠說什麼
4.它應該說什麼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
學習了一些東西,適當時實踐出來,不也覺得高興嗎?
「時」在論語中出現十一次,沒有一次解作「時常」。
「時」的兩個解釋:
1.季節,春夏秋冬
2.適當的時候
- 君子:無私。小人:有私心。
 - 好的哲學絕不逃避脆弱的人性。
 - 仁:人之性。真誠就有向善的力量。人之道、目標、人生的路。
 
康德認為,有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
- 自然世界有規律,是必然性。
 - 自由世界有選擇性,有道德的法則。
 
善,是人我關係中適當的實現。
孔子主張的是人文主義,不把别人當手段利用,同時尊重别人是一個目的。
自秦以來,已沒有儒家。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歷代卻視君主為重心,明顯違反儒家主張。
對儒家而言,活著是要成就自己向善的人性,在人生中不斷擇善固執,最终止於至善。
仁:
- 人之性,真誠而向善。
 - 人之道,擇善而固執。
 - 人之成,止於至善。
 
仁者:
- 真誠
 - 由內而發
 - 出於內在的自我要求
 - 願意為善而捨棄生命
 
善人:
- 行善而不知為何行善
 - 為名譽行善
 - 不願捨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