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課堂筆記——單元 1.儒家的基本性格:背景、人物與經典

2023/11/0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 判斷一種哲學是否偉大的哲學,要看看哲學中有沒有超越界。超越界是指非人類,非自然界的。
  • 就儒家而言,超越界就是天。就道家而言,超越界就是道。
  • 儒家背景就是:禮壞樂崩(人應該做什麼,已經沒有標準)


行善避惡的三個理由:

1.社會規範

2.宗教信仰

3. 透過教育,訴諸良知。良知不是善,良知是對善的要求。


詮釋學四步驟:

1.它究竟說什麼

2.它想要說什麼

3.它能夠說什麼

4.它應該說什麼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

學習了一些東西,適當時實踐出來,不也覺得高興嗎?

「時」在論語中出現十一次,沒有一次解作「時常」。

「時」的兩個解釋:

1.季節,春夏秋冬

2.適當的時候


  • 君子:無私。小人:有私心。
  • 好的哲學絕不逃避脆弱的人性。
  • 仁:人之性。真誠就有向善的力量。人之道、目標、人生的路。


康德認為,有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

  • 自然世界有規律,是必然性。
  • 自由世界有選擇性,有道德的法則。


善,是人我關係中適當的實現。

孔子主張的是人文主義,不把别人當手段利用,同時尊重别人是一個目的。


自秦以來,已沒有儒家。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歷代卻視君主為重心,明顯違反儒家主張。

對儒家而言,活著是要成就自己向善的人性,在人生中不斷擇善固執,最终止於至善。


仁:

  • 人之性,真誠而向善。
  • 人之道,擇善而固執。
  • 人之成,止於至善。


仁者:

  • 真誠
  • 由內而發
  • 出於內在的自我要求
  • 願意為善而捨棄生命


善人:

  • 行善而不知為何行善
  • 為名譽行善
  • 不願捨棄生命
17會員
418內容數
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