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課堂筆記——單元 2.《論語》解讀:宰我問三年之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在亂世裏面,知識分子有種使命感。

「除非讓哲學家擔任君王,不然讓君王學習哲學。」 ——柏拉圖


智慧的兩種特色:完整的,根本的。

「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懷疑你所能懷疑的。」——笛卡兒


人一生下來就有良知,良知不是善的,良知是對善的要求。


問題:

宇宙萬物中只有人類有善惡的問題,所以善惡跟人性有關?


學習就是把話說清楚,學懂了才能解釋出來。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儒家重視個人崛起,所謂的啟發是:

  • 「不慎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 「成專不說,並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


《禮記》、《荀子》都記載三年之喪不足三年,是二十五個月,但因為超過兩年,所以稱三年之喪。

一個社會要安定,就要有客觀的倫理規範。三年之喪是客觀規範,不孝的人一個月就不哀痛,孝順的人哀痛三十年也不夠。 倫理規範不是外在约束,而是迎合心理需要。

做人就是要真誠不忘本,不忘記别人的恩惠,何況是孝順父母?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如果不愛能看見的父母,怎麼說能愛天下的人?


社會的文明程度在乎它怎樣對待弱勢。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


身——生理——器物

心——心理——制度

靈——倫理——理念(往往決定身心的發展方向)


仁的三種面向:

  • 人之性——真誠向善
  • 人之道——擇善固執
  • 人之成——止於至善


想要就有,必定是由內而發,不是由外而來。

想要做一個善良的人,立刻就可以做到。


哲學的三個重點:

1.澄清概念,用的每一個字眼都要說清楚

2.設定判準、標準何在?

3.建構系統


孔孟的「善」都沒有用在本體上,而是用在行為上,「人性」是還未有行為之前,又如何說「人性本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心居
33會員
970內容數
曾在書山當看官,屢沉酒海作醉鬼。 蘭臺覓路入淨土,息交絕游是深山。
天心居的其他內容
2024/05/23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2024/05/23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2024/05/09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Thumbnail
2024/05/09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Thumbnail
2024/05/02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2024/05/02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傅佩榮:「宋明儒者把儒家思想偷樑換柱得非常嚴重,回到先秦儒家文本才能了解什麼是儒家。」
Thumbnail
傅佩榮:「宋明儒者把儒家思想偷樑換柱得非常嚴重,回到先秦儒家文本才能了解什麼是儒家。」
Thumbnail
傅佩榮:「儒家不是宗教,但具備宗教情操,即是其中有令生命永遠向上追求的動力。」
Thumbnail
傅佩榮:「儒家不是宗教,但具備宗教情操,即是其中有令生命永遠向上追求的動力。」
Thumbnail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  最後一句,還在裡仁篇裡又出現一次。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這段話是對孝做出具體的說明。看來,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在時要『無違』,父母死時要『慎終』,
Thumbnail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  最後一句,還在裡仁篇裡又出現一次。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這段話是對孝做出具體的說明。看來,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在時要『無違』,父母死時要『慎終』,
Thumbnail
傅佩榮:「我們談儒家,每個人都好像懂一些,有時候又好像不太清楚它的根本思想,這裡面有非常複雜的因素。」
Thumbnail
傅佩榮:「我們談儒家,每個人都好像懂一些,有時候又好像不太清楚它的根本思想,這裡面有非常複雜的因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