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聖人也。」有兩個解讀層面:
因此「惻隱之心」不等於「仁」,應該理解為「惻隱之心」屬於「仁」。
(按:「孔子,聖人也」的例子頗為不妥,若說孔子屬於聖人,不等於聖人,這是把「聖人」理解為一件獨立事物,以致於任何人都不是「聖人」。孔子不是「聖人」,而是只屬於聖人,那麼聖人是什麼呢?這種邏輯問題與日常語言溝通是不相合的,正如「傅佩榮教授是我的老師,李明輝教授也是我的老師」,按照傅佩榮的說法,這種陳述就會變成傅佩榮等於李明輝。實際上,很多人都會是我的老師,但這種陳述沒有把所有老師劃上等號的意味。一般語言是有它的理解規則和習慣,並且不能每一句話都從哲學思辨的角度去理解。這就是為什麼白馬非馬會被視為哲學語言,卻不是一般語言。至於孟子當下是使用哲學語言還是一般語言?答案很明顯,孟子不可能有西方的哲學思維方式,他用的是一般語言——惻隱之心,這就是仁。沒有四端,就不是人。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