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偉大的老師都是因材施教。「仁」字在論語中出現109次。「澄清概念」指别人有用這樣的概念,我也用,但意義不盡相同。「道」的概念,各家各派都有用到,但其涵意都不相同,因此《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出道家專用的「道」。「設定判準」介定是治世還是亂世,有清晰標準才算是哲學,讓人可以運用。「建構系統」要有基本架構,有始有终。〈中庸〉能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從頭三句就能看出來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孔子:「吾道一以貫之」,曾參說出「忠恕而已矣。」一以貫之的道,卻用「忠恕」二字來解釋,未必是正確答案。「而已矣」:不過是這樣而已。「忠恕違道不遠」——〈中庸〉,意指「忠恕」不是「道」,只是離「道」不遠。孔子的道:第一個層次:知識,有核心思想。第二個層次:行為,人我之間的忠恕之道。第三個層次:生死,知道為何而生,為何而死。第四個層次:天人之道。讀《論語》的四個層次:1.讀孔子自己說的話。2.孔子跟第一流學生的對話,德行和言語科共六位學生。3.孔子跟第二流以下的學生的對話。4.孔子學生自行發表的言論。孔子:「食不語,寢不言。」語:與人討論言:自行發表言論宗教是信仰的體現,信仰是人與超越界之間的關係。善:人我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禮:積極地引導人跟别人相處法:消極地限制人不要傷害人際關係一個人受教育後就應該守法講禮,繼而有情有義。儒家的基本性格:外觀上:尊重傳統(過去),重視教育(將來),關懷社會(現在)內涵上:肯定人可以成為君子,應該成為君子。成為君子時,也能影響別人成為君子。不必理會身邊的人怎樣,先做好自己。「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跟别人來往時,不預先以為別人會要詐,不去想像别人不守信用,可是一旦發生這種事,又能預早察覺。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