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和善很重要,但你真的「人很好」,還是「討好他人」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從小到大,家中的長輩總是教導我們要與人保持良好關係,但卻沒有具體說明如何做到與他人保持良好關係,而不是討好別人。
在任何場合中,我們都希望讓自己受歡迎,並得到他人的認同和喜愛,這時往往會下意識地去幫忙(或是討好)他人。
你是否曾遇到這樣的情況呢?
當你充滿熱情地幫助他人時,對方卻誤解你是在討好他們?
那麼,為什麼要與人保持和善的關係呢?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做到「人很好」,而不被視為討好他人呢?
這是因為「人很好」和「討好他人」之間只有微妙的差別,而這些差別來自於你的態度。
根據法蘭・豪瑟(Fran Hauser)於 《柔韌:善良非軟弱,堅強非霸道,成為職場中溫柔且堅定的存在》一書裡,提到「人很好」與「討好他人」之間的3個關鍵差異:
關鍵差異1:面對「衝突」的態度
人很好:樂觀,但依舊誠實且直接
討好他人:為了避免紛爭而逃避問題
關鍵差異2:面對「助人」的態度
人很好:樂於助人
討好他人:卑躬屈膝
關鍵差異3:面對「幽默感」的態度
人很好:謙虛
討好他人:貶低自己
這些關鍵差異彰顯了做人很好和討好他人之間的重要區別。如果你希望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以下是需要牢記的幾點:
首先,學會直面衝突,而不是逃避問題。這意味著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處理問題,同時保持誠實和直接。
其次,樂於助人,但不需卑躬屈膝。你可以主動提供幫助,但也要確保自己的界線和尊嚴得到尊重。
最後,學會運用謙虛的幽默感,而不是貶低自己來討好他人。這樣可以讓你更有自信、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總而言之,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不是討好他們。相反,這是基於尊重、誠實和直接的互動過程,需要你表現真正的善良和真誠,而非表面的討好。
avatar-img
3會員
3內容數
歡迎來到微蘋道! 這裡是一個探索心靈成長之旅,通過微小而深刻的思考,一起找到內在的平靜與力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人際交往中的三個原則:理解、尊重和幫助。理解是相互的,避免強行改變他人,尊重其個性;尊重他人是贏得尊敬的基礎,不應因地位差異而傲慢輕視;幫助則應雙向互動,避免一味索取。透過這三個原則,文章提醒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保持善意和包容,這樣才能收穫溫暖的友誼和更美好的人生。
善待他人,厚待自己:生活中的高遠智慧 🌟 在人際關係中,善待他人其實是對自己的另一種成全。正如古語所言:「待人以善,最終也會回饋自己;與人留有餘地,便是為自己保留了退路。」 這種心態既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讓自己內心更為安穩、行事更為從容。 --- 善待他人是一種人生智慧
在華人社會中,「以和為貴」的觀念往往讓人忽視自身的感受和界線。但一昧壓抑自身感受希望避免衝突,其實更可能加速關係的消耗。我用自己的親身經驗,整理出實際有效的3大心法給大家,讓妳在人際互動中,能用更溫和的方式,釐清自己的情緒,也更低阻力的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界線,避免內耗與不必要的衝突風險。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標準,揭示了真正的好人與壞人的內涵。除了傳統上社會對好人的定義,本文章提醒讀者考量一個人對自我的關愛、動機、以及能否學會拒絕等多方面。對於壞人的評價,我們不能僅從過去行為出發,而是需考量其態度、動機及對於改善的意願。以此為基礎,本文呼籲更全面地理解他人的行為與心理。
好人與壞人間的界線是甚麼?當我們深入探究,發現人們往往都為自己的利益奮鬥,並根據自己的認知與立場來評價他人。在他人眼中,「好」或「壞」,這取決是否符合他們的利益。這是現實世界的真相:有用就是好,沒用就是不好。 我們期待大家能對我們忠誠、付出,但現實卻是:忠誠只存在於價值的交換中。當我們的價值減弱或
Thumbnail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製作的靈感是來自美國人金·匹克。 故事敘述著男子查理為獲得父親龐大遺產的一半,使計積極爭取在療養院的哥哥雷蒙的監護權,卻隨著兄弟情誼的加深,才逐漸明白父親為何只留他別克敞篷車與玫瑰花園。
Thumbnail
在幫助他人和自我保護之間找到平衡,善良不應該是無條件的義務,而是建立在自我尊重和界限的基礎上。學會說「不」可以讓我們更有效地支持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避免自我犧牲。本文探討善良的界限,以及如何有效地在三者之間找到平衡,並分享三個實踐步驟,幫助讀者明白選擇性地投入,專注於值得支持的對象。
Thumbnail
讓我再度回想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最簡單、卻也是最難貫徹實行的道理。 「我們都是由成千上萬的關係與事物的線路,所相交構成的存在。」 另外,近期閱讀的【我可能錯了】這本書中,也提及了: 「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戰鬥,你對此一無所知,與人為善,永遠如此。」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底層邏輯》,作者:劉潤。我們來談談關於人際溝通的底層邏輯。如何有效溝通,對焦正確問題?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人脈呢?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情感和感受,以及作者從中所得到的一些領悟。在交往過程中,作者發現人和人之間提供了不同的情感價值,並且強調了與每個人都從朋友開始,因為沒有足夠的話題,便無法開啟情愛之外的話題。文中反映了作者對於與人交往的悟性和成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人際交往中的三個原則:理解、尊重和幫助。理解是相互的,避免強行改變他人,尊重其個性;尊重他人是贏得尊敬的基礎,不應因地位差異而傲慢輕視;幫助則應雙向互動,避免一味索取。透過這三個原則,文章提醒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保持善意和包容,這樣才能收穫溫暖的友誼和更美好的人生。
善待他人,厚待自己:生活中的高遠智慧 🌟 在人際關係中,善待他人其實是對自己的另一種成全。正如古語所言:「待人以善,最終也會回饋自己;與人留有餘地,便是為自己保留了退路。」 這種心態既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讓自己內心更為安穩、行事更為從容。 --- 善待他人是一種人生智慧
在華人社會中,「以和為貴」的觀念往往讓人忽視自身的感受和界線。但一昧壓抑自身感受希望避免衝突,其實更可能加速關係的消耗。我用自己的親身經驗,整理出實際有效的3大心法給大家,讓妳在人際互動中,能用更溫和的方式,釐清自己的情緒,也更低阻力的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界線,避免內耗與不必要的衝突風險。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標準,揭示了真正的好人與壞人的內涵。除了傳統上社會對好人的定義,本文章提醒讀者考量一個人對自我的關愛、動機、以及能否學會拒絕等多方面。對於壞人的評價,我們不能僅從過去行為出發,而是需考量其態度、動機及對於改善的意願。以此為基礎,本文呼籲更全面地理解他人的行為與心理。
好人與壞人間的界線是甚麼?當我們深入探究,發現人們往往都為自己的利益奮鬥,並根據自己的認知與立場來評價他人。在他人眼中,「好」或「壞」,這取決是否符合他們的利益。這是現實世界的真相:有用就是好,沒用就是不好。 我們期待大家能對我們忠誠、付出,但現實卻是:忠誠只存在於價值的交換中。當我們的價值減弱或
Thumbnail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製作的靈感是來自美國人金·匹克。 故事敘述著男子查理為獲得父親龐大遺產的一半,使計積極爭取在療養院的哥哥雷蒙的監護權,卻隨著兄弟情誼的加深,才逐漸明白父親為何只留他別克敞篷車與玫瑰花園。
Thumbnail
在幫助他人和自我保護之間找到平衡,善良不應該是無條件的義務,而是建立在自我尊重和界限的基礎上。學會說「不」可以讓我們更有效地支持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避免自我犧牲。本文探討善良的界限,以及如何有效地在三者之間找到平衡,並分享三個實踐步驟,幫助讀者明白選擇性地投入,專注於值得支持的對象。
Thumbnail
讓我再度回想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最簡單、卻也是最難貫徹實行的道理。 「我們都是由成千上萬的關係與事物的線路,所相交構成的存在。」 另外,近期閱讀的【我可能錯了】這本書中,也提及了: 「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戰鬥,你對此一無所知,與人為善,永遠如此。」
Thumbnail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底層邏輯》,作者:劉潤。我們來談談關於人際溝通的底層邏輯。如何有效溝通,對焦正確問題?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人脈呢?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情感和感受,以及作者從中所得到的一些領悟。在交往過程中,作者發現人和人之間提供了不同的情感價值,並且強調了與每個人都從朋友開始,因為沒有足夠的話題,便無法開啟情愛之外的話題。文中反映了作者對於與人交往的悟性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