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其他人評價:「你真是個善良的人耶。」不知道大家的反應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呢?以前被評價是善良的人,我會覺得蠻開心的,因為接受的教育觀念是「善有善報」、「人性本善」,多多幫助他人代表我們是個好人,也會得到更多人的喜歡(這應該是普遍人的觀念吧)。但是長大之後生活經驗漸漸告訴我,善良不一定會有好報,而且有時候,別人不一定懂得珍惜我們的付出;過多的善良,一旦變成理所當然,就顯得廉價。
所以善良到底是什麼呢?難道得不到回報,就不用善良了嗎?倒也不是這樣說,其實善良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因為有選擇權,所以才珍貴,我們是照著自己的意思表現善良?還是因為他人希望你善良而善良呢?光是出發點的不同,善良帶來的意義就完全不同。
這本書的作者幕顏歌本身職業是心理諮詢師,心思細膩的她,擅長從許多人的人生故事中看見生活的苦澀與溫暖,這本書就是透過36個不同的生命小故事,跟大家討論善良的定義,不管是你的善良,還是別人對你的善良,都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一定要有人犧牲才是善良。
透過不同故事,我有三個特別想跟大家分享的,有關善良的界線,希望大家在表現善良的時候,也能夠帶著屬於你的從容,同時保護好自己。
引言:善良是一種選擇
首先,你的善良出發點是什麼呢?在路邊看到有老人家跌倒時上前攙扶,是因為擔心他的安全,還是覺得上前攙扶的自己很有正義感,希望別人因此而認同你?或是在公司常常幫忙同事救火,是因為你希望幫別人解決困難,還是因為你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怕被當成不好相處的人?
我們通常都希望可以照著自己的想法過生活,但是我們的生活跟其他人密不可分,不管你想要或不想要,往往多少受他人影響。有時候其他人對你指指點點,讓你改變你的行為,有時候其他人主動向你提出「他們認為的好的意見」(你應該如何如何),讓你懷疑自己。久而久之,我們是否還能堅持自我,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呢?
善良是一種天性,人類天生就會想要對他人友善,不喜歡看到別人受苦,但是在現代這個萬事講求效率的社會中,善良到底有沒有用?有用的話,界線又在哪裡?心甘情願付出善良,其他人就算不回報,至少也希望他們看在眼裡吧。所以這裡提供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線要越高。這樣才能避免縱容他人,也能保護自己。」
善良是一種軟實力,並不是對別人好就叫善良,而有智慧的善良,介於妥協跟堅持之間,介於前進跟後退之間,一個自己舒服的位置,才不會把自己逼成內傷,委屈自己將就他人。屬於自己的就積極爭取,不屬於自己的就果斷放棄,不想做的事不要免強自己,忍耐的事情不要再忍了。一起當個聰明又善良的人吧。
善良與懦弱一線之隔
在公司,大家都覺得你是個好脾氣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嗎?我們生活中常常有這種最努力配合大家的人,別人的要求他們幾乎全部答應,從來不拒絕,但是當他們哪天要婉拒別人的時候,反而大家會覺得「他今天怎麼了?平常不是都會幫忙的嗎?」。原來其他人已經把他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了。因為他平常沒有脾氣,所以就永遠不能有脾氣。
其實這種善良說好聽一點是個性好,說難聽一點是沒底線、缺乏主見,因為沒有建立原則,所以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拒絕,你不知道,別人當然也就不會知道。
有人可能會反駁:我不是沒主見,我只是不希望其他人因為被拒絕而尷尬;或是:我怕拒絕他們,他們會受傷。反過來說,怕受傷的其實是他們自己。因為自己害怕被別人拒絕(被別人拒絕的時候會覺得受傷),所以自己也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同時,他們也用同樣的邏輯透過照顧別人來確定存在感,代表自己被他人需要,所以就形成一個負面循環:別人找我幫忙à代表別人需要我à我必須答應à因為我幫你,所以你應該要喜歡我à下次我找你幫忙你也要答應我à如果你拒絕,代表你不喜歡我。
他們之所以不敢拒絕別人,除了怕別人受傷之外,也怕自己受傷,所以自己想說「不」卻說不出口,怕一但說出來,會傷了自己的自尊,也對不起別人。下面兩個辦法,是首先要學會的:
勇敢說「不」
自尊來自我們是否接納自己和喜歡自己,而不應該是靠著委屈自己來換得他人的認可。幫忙跟喜歡是兩回事,拒絕跟討厭也沒有直接關係。想想看喔,今天你真的不得已得拒絕別人的時候,一定是討厭那個人嗎?其實也沒有吧!所以別人拒絕你的時候,也只是有背後的原因,而不是不看重你這個人。
更糟的情況是,本性善良跟沒有原則是一體兩面,尺度沒有拿捏好,對雙方都是傷害,如果一開始為了自尊心而承諾根本做不到的事情,然後為了維持心中那個形象,你可能需要撒點小謊,例如答應別人:我明天就給你OO資料、我一定買給你OOO,結果沒有能力做到,最後無力面對承諾時反而要尷尬得面對被拆穿的事實。損及金錢就算了,如果損及人際關係、傷害他人感受,反而與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被欺騙的人甚至也蒙受損失。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的事實,誠懇對待自己,也才能誠懇對待別人。
而平時建立起善良的界線,允許自己拒絕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就說「不」,才是建立一個健康的關係的必經過程。大家都只是在維持自己的界線,雖然剛開始可能會讓我們跟他人的相處有點摩擦,但是原則建立起來,加上誠懇的態度,大家漸漸會認同你的做事原則,你快樂別人也欣賞。
醜話說在前
醜話說在前也是另一個劃清界線的方法:我願意幫你,但是有些前提要先說,後果也必須一起承擔。聽起來好像很不通人情,但總比因為一時心軟怕尷尬,該說的話沒有先說,結果事情越發展越不可控制好多了。
比如說其他人請你幫忙分擔工作,但你其實時間也不多,這時候你可以先跟對方說:我做完這個有空的話再幫你;但是如果沒先說,而是先答應下來,結果最後沒時間做才要告訴對方,請他把工作接回去,反而因為資訊不對稱而讓對方失望。
很多時候我們醜話說不出口,是因為顧忌別人的感受,怕傷害他人,雖然是種美德,但也代表你透過他人的肯定跟讚美來得到自信,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透過「向他人說是」來維持自尊,卻往往為了一開始的舒適感,最後結果不如對方預期,你還更尷尬。相反的,當你懂得醜話說在前,大家其實比較輕鬆,以後也會習慣先詢問你的意見,把自己的生活自主權拿回自己手上。
付出不代表善良
另一種善良的型態是主動付出,像是情侶間有一方犧牲自己的時間整天配合另一半、或是父母擔心小孩的未來,全副精力都用在關心小孩的生活。這種故事我們應該多少有聽過,或是自己本身正在經歷吧。故事的發展常常是:付出的人覺得自己付出很多、犧牲很多,可是換來的卻不是珍惜,可能還讓彼此關係更糟,結果又覺得的自己好委屈,到處找親戚朋友哭訴,別人怎麼都看不到我的付出。
在家庭關係中,父母整天擔心小孩的事,操心東操心西,希望家人照著自己安排好的路過生活,卻覺得家人都沒有達成自己的期望,甚至不知感恩,所以父母委屈地到處抱怨。站在子女的角度卻是覺得父母一味地照著他認為的好來要求你,但卻不是自己需要的好,所以感到痛苦不堪。
而男女關係中,也有一方為了讓另一半開心,一直單方面改變自己配合對方,甚至低聲下氣的例子。站在另一半的角度卻覺得喘不過氣,好像自己也被迫要有同等的付出,不然對不起你。他們其實比較希望你也有自己的生活,雙方可以平等的付出。
這個社會很多這種自我犧牲的人,扮演著付出者的角色,但付出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同等的回報,得到肯定跟讚美,然後用力地記著自己的付出,一方面也強迫別人承認自己的付出,別人沒有照他希望的做,就會換來他們的審判、指責。這種行為已經是種強迫,不僅不是善良,甚至無形的壓迫感還造成別人的傷害。
不管在什麼關係中,最好的平衡是雙方平等,沒有誰自我犧牲,也沒有人單方面接受。如果你覺得你應該透過更多犧牲來換取另一半的感情,那麼代表你還不成熟,對另一方來說,承受的心理壓力也不少。當你把你對人生的需求交給別人去滿足,你的快樂與否取決於別人是否配合,那你絕大多數時間只能失望,因為沒有人有義務配合你的人生。
雖然這麼說,但希望付出者不要感到受傷,我們知道你們的本意不是要造成對別人的傷害,只是在你們關注著自己付出多少的同時,也應該學著享受他人的付出,如果雙方的關係是對等的,那麼對方不會只想要你一直辛苦付出,他們也希望你過得開心,只有當你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餘力照顧別人。
同時你也要瞭解到一件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命軌跡,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靈魂,所以對同一件事,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你沒辦法完全了解別人在想什麼,也不要要求別人懂你在想什麼。尊重大家的不同,守護自己的界線,尊重別人的選擇,守護彼此的親密距離,關係更健康。
善良還要有智慧
以上的善良都還算是正直的善良,只是有些界線與出發點沒有掌握好,如果可以慢慢調整心態,相信這種善良最終能夠幫助到其他人。不過有一種善良真的不會帶來什麼好處,用作者的話來說,就叫做「低級的善良」。
比如說有些人看見殘疾人士就異常熱情的過去關心他們,但其實他們需要的是平等對待,這樣的行為只是提醒了殘疾朋友去意識到自己的特殊與不幸,這些施善者單純只是想滿足自己,根本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這種案例很多,像是每天在辦公室拉著你聊八卦讓你事情做不完的同事、擅自幫你宣傳家事的朋友等等,因為基於「善意」而做了讓人不舒服的事,事後一句「我只是好意」,結果讓你沒辦法責怪他們。
還有一種打著善良的旗號,實際上卻完全不講道理的人,比如說在路上看到一個年輕人跟老人家在吵架,很多人會不由分說地幫著老人,指責年輕人怎麼不讓一讓老人家,不懂的敬老尊賢,但是事實是年輕人乖乖排了很久的隊,直接被老人插隊了,年輕人只是在爭取自己應得的權力,卻被輿論攻擊。這些不明所以的人讓人充滿無力感,他們卻以為自己做了好事,自我感覺良好,還用善良綁架別人。
你發現問題在哪裡了嗎?上面行為的出發點表面上看起來是善良,但他們其實只是「感覺自己很善良」,其實大部分都是在自我滿足:因為大家都會覺得這樣做是對的,所以我做這件事。
所以善良除了根據一套自己受的到的教育、家庭影響跟社會認同的「善良的定義」之外,還需要投入用心,認真去感覺他人的需要,善良沒有標準答案,真正的善良行為是在充分了解和審視事實後,再加上同理心、包容與尊重而做出的行為,真正善良的人只在乎自己是不是做了好事,而不是其他人是不是覺得自己做了好事。
結語
這本書中描述的善良行為,同時站在施善者與接收者的角度,探討了很多善良的界線,其中我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就是文章最一開始幫大家劃的重點『我們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線要越高。這樣才能避免縱容他人,也能保護自己。』因為書中著墨比較多在給予的人的心情,付出善良的人,常常不小心就把自己全部給出去,然後其他人也不懂得珍惜;但我在這句話看到的是另一個面向:當給予者只照著自己的想法給予的時候,對方同時也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因為一遇到困難都可以找到人解決,結果某天突然要自己解決的時候,才發現沒有對應的能力,不管是在職場、家庭或是伴侶關係都一樣。所以不只是付出者要有點鋒芒,接收者也要有堅持的底線,才能夠親自體驗生命中不管好還是不好的部分。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應該要被放在善良前面,就是「先己後人」,這句話不是說要當自私的人,而是不需要太遷就他人,付出之前首先要先考慮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再考慮這件事對他人的影響,最後決定要多少程度的配合他人,總之就像在飛機起飛前的安全說明講解一樣,在呼吸裝置掉落時,首先先確保自己戴好後,再去幫忙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我們總是先照顧好自己才有餘裕照顧別人。
真正的善良,是讓身邊的人平常自得其樂,需要幫助時你會適時出現並且全力以赴,但不要強加自己的善良給他人,或是實施自以為是的道德綁架。
最後還是要說一下,這本書的評價很高,我看完也有覺得很喜歡的部分,不過對我來說他有點太過雞湯,看到最後有點尷尬癌發作,最後一章節我是速速翻過,這部分就見仁見智,對我來說,這是一本讓我學到東西的書,對於在付出與自我之間尋找平衡的人來說,我相信這本書可以給你帶來幫助,所以我會建議感到迷惘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你可以找到力量,但如果已經有相當自信的人,可能會覺得有點不適合。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