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別人?你其實會把人推得更遠!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否在生活中各個層面都做得太多了?
編譯:鄭富文 臨床心理師

重點摘述

  • 討好他人的人是以犧牲自己的需求為代價做出為他人著想的行為,以努力被人喜歡和建立關係。
  • 討好別人可能會有想像不到的負面影響,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和內疚,以及下意識地退縮。
  • 花點時間看看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動機,是結束「討好他人」模式的第一步。

你是否被公認是個「來者不拒」的人?即使你不方便,你還是會答應對方的要求?
討好他人的人通常行程滿檔,但他們似乎還能擠出時間滿足其他人的需求,且通常把別人排在第一位。
人們通常認為,「為他人著想」會讓一個討好他人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成為最受歡迎和最受喜愛的人,對吧?但事實上,討好他人往往會導致相反的結果,它會把人趕走。這當然不是討好者所樂見的。

為什麼討好別人反而會讓別人遠離你?

當做出討好行為時,可能會造成關係不平衡。在一段關係中,如果一方給予過多或做得過多,就會改變權力的動力,這會造成一種破壞性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接受者會長期因為沒有給予他們所得到的那麼多而感到內疚。然而,習慣討好的人並沒有要讓別人覺得要有所回報;他們通常只是想被喜歡、欣賞和重視。相反,接收者可能會開始感到不舒服,並下意識地遠離。
討好他人的人也可能會無意間向他人傳遞了自己無法設限或無法拒絕的訊息。若是在工作環境中,可能會向其他人發出自己沒有價值的訊號,這可能會導致一種偏見,即討好者不夠專業,而在用討好的方式來彌補自己的能力。同事也可能認為討好者是在奉承權威,這可能會產生怨恨感或隱含潛在的競爭因素。
過度自嘲的討好者可能會在無意間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討好行為是一種獲得稱讚或要他人恭維的策略。如果用在比較的場合上,例如透過貶低自己的髮型來讚美別人的髮型,可能會讓人特別不舒服。討好者可能試圖讓對方對自己有好感,但過於自我貶低則會陷入尷尬,而被討好的人覺得要塑造一個支持、互補,同時又不會看起來自以為是的回應,這很快就會變得奇怪和不舒服。
有時候,討好別人可能會不經意給人不真誠的印象。可能只是討好者過於努力或做得過頭了,但這種行為會造成人際關係的裂痕,會讓別人感覺看不到真實的你。儘管這些討好的行為是出於與人產生連結和被愛的渴望,但它可能會顯得做作。沒有人可以一直討好所有人,也沒有人能一直處於「討好」的狀態,如果有人試圖假裝,通常是會被發現的。

開始不去討好別人可能會有幫助

簡單的解決方法是「不要再討好別人了」,對嗎?但知易行難呀!因為這些行為模式來自多年的根深蒂固,有時源於童年或自我意識的發展。避免成為討好的角色是一項重要的成長任務,但它可能需要時間,以及關注你與你自己和他人的互動模式。一個好的開始的方法是檢視你在人際關係中的動機。問問自己:
  • 我是否展現了真實的自我,表現出我自己的需求?
  • 在這段關係中,相較我得到的,我是否付出太多?
  • 在談話中,我是否在稱讚別人的同時也在貶低自己?
  • 在工作中或是在大家都自願的環境中,我是否比其他人承擔更多的責任,或者在我需要或想要拒絕時卻說了「好」?
討好他人的根源在於人際關係,而那些原本想要吸引人們的行為往往會不經意使人們遠離。當你從討好他人的想望中退後一步,並誠實地展現自己時,你將更加真實地與他人建立關係,而又不會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委曲求全。
原文傳送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學一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要先辨識出受害者的心理及隨之而來的力量,才能進一步克服它。 重點摘述:  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人可能相信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  抱持著「我是受害者」的想法,不僅會打擊自信心,還會破壞人際關係。  一些將受害者想法內化的人也缺乏對他人的同理心。
你可以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不被引發內疚或罪惡感呢? 罪惡感/內疚是一種你做了不該做或想了不該想的事情之後所衍生出的感覺,也是一種改進的動力。針對那些讓你產生罪惡感的人,不管你再怎麼努力,通常都是無法滿足他們的。他們通常也很痛苦,即使他們不承認,背後往往隱藏著其他更脆弱的情緒。
關於在節日送禮的幾個提醒~離今年結束還有一些時間,我們可以來練習怎麼樣送禮~ ・送禮可以帶來快樂,但有時候不送也不錯,因為禮物可能對別人造成負擔。 ・如果你要送,請記得考量你和收禮者的關係,以及專屬於「你」送的禮物,這很重要。 ・沒有一定要送什麼禮物,禮物的種類包括:物品、經驗、情感,甚至「不送」。
要先辨識出受害者的心理及隨之而來的力量,才能進一步克服它。 重點摘述:  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人可能相信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  抱持著「我是受害者」的想法,不僅會打擊自信心,還會破壞人際關係。  一些將受害者想法內化的人也缺乏對他人的同理心。
你可以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不被引發內疚或罪惡感呢? 罪惡感/內疚是一種你做了不該做或想了不該想的事情之後所衍生出的感覺,也是一種改進的動力。針對那些讓你產生罪惡感的人,不管你再怎麼努力,通常都是無法滿足他們的。他們通常也很痛苦,即使他們不承認,背後往往隱藏著其他更脆弱的情緒。
關於在節日送禮的幾個提醒~離今年結束還有一些時間,我們可以來練習怎麼樣送禮~ ・送禮可以帶來快樂,但有時候不送也不錯,因為禮物可能對別人造成負擔。 ・如果你要送,請記得考量你和收禮者的關係,以及專屬於「你」送的禮物,這很重要。 ・沒有一定要送什麼禮物,禮物的種類包括:物品、經驗、情感,甚至「不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會不會極度憂慮衝突的發生?能避則避,能閃則閃,可是和諧至上的想法常常為自己埋下更多內耗的因子,更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1.害怕被討厭、拒絕、否定、陷入尷尬 2.不敢明確表達感受與想法 3.很難拒絕別人,常默默接受的別人要求 4.非常在意 5.面對無法避免的衝突時腦中一片空白 (點閱內文看更多唷!)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喜歡和不喜歡你的人總是並存,而人們的注意力往往會偏向於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 為什麼呢?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如果一位主管或同事,風評很差,臉上寫著「 我是壞人」,反而好提防,即便離職遠離這些人也較能心安理得一些。 今天要講的是,沒有「直接」對你作出「加害行為」,甚至主動關心你,但期待你維持在很差的狀態的「 好人」。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從你的弱勢讓他們感受到心靈的滿足(???) 也就是一種嘲笑。如果
Thumbnail
「討好型人格」(People Pleaser),在心理學又稱「取悅症」、「聖母型人格」。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心理學教授內勒·賈克柏(Nele Jacobs)指出,這類型的人總是以他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只注意到他人的需求,卻漠視自己的。而這種試圖讓所有人滿意的想法,不僅不現實,還對身心健康有害。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許多人會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是我們的摯友、親人或重要伴侶,而有些人是過客。本文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不需要討好那些與我們無交集的人。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一直以來有許多朋友陸續跟我訴苦被周遭的人不斷索求,而基於不想破壞關係的緣故,只好勉強自己滿足對方的需求,但沒想到這樣的情況並不會因為一而再再而三地迎合而停止,反而讓對方更加得寸進尺,所以這些朋友最後受不了來尋求我的意見。 「你覺得這樣的人真的把你當朋友嗎?」我總是如此問。 我通常給的具體建議
Thumbnail
你會不會極度憂慮衝突的發生?能避則避,能閃則閃,可是和諧至上的想法常常為自己埋下更多內耗的因子,更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1.害怕被討厭、拒絕、否定、陷入尷尬 2.不敢明確表達感受與想法 3.很難拒絕別人,常默默接受的別人要求 4.非常在意 5.面對無法避免的衝突時腦中一片空白 (點閱內文看更多唷!)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中,喜歡和不喜歡你的人總是並存,而人們的注意力往往會偏向於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 為什麼呢?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如果一位主管或同事,風評很差,臉上寫著「 我是壞人」,反而好提防,即便離職遠離這些人也較能心安理得一些。 今天要講的是,沒有「直接」對你作出「加害行為」,甚至主動關心你,但期待你維持在很差的狀態的「 好人」。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從你的弱勢讓他們感受到心靈的滿足(???) 也就是一種嘲笑。如果
Thumbnail
「討好型人格」(People Pleaser),在心理學又稱「取悅症」、「聖母型人格」。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心理學教授內勒·賈克柏(Nele Jacobs)指出,這類型的人總是以他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只注意到他人的需求,卻漠視自己的。而這種試圖讓所有人滿意的想法,不僅不現實,還對身心健康有害。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許多人會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是我們的摯友、親人或重要伴侶,而有些人是過客。本文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不需要討好那些與我們無交集的人。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一直以來有許多朋友陸續跟我訴苦被周遭的人不斷索求,而基於不想破壞關係的緣故,只好勉強自己滿足對方的需求,但沒想到這樣的情況並不會因為一而再再而三地迎合而停止,反而讓對方更加得寸進尺,所以這些朋友最後受不了來尋求我的意見。 「你覺得這樣的人真的把你當朋友嗎?」我總是如此問。 我通常給的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