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量化寬鬆 VS 2020年量化寬鬆

2008年量化寬鬆 VS 2020年量化寬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為何2008年量化寬鬆不會引起嚴重的通膨?

在發生金融海嘯前,美國國內大型銀行持有現金佔總資產的比率相當低,約為3%,其持有的公債佔總資產的比率也相當低,約為10%,假如美國發生系統性風險,大型銀行也不可能同時將公債全部拋售,這會導致公債價格暴跌,使公債的流動性枯竭;另一方面,現金水位又過低,難以抵銷擠兌的風險。因此,在發生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後,聯準會為補充銀行流動性,決定大量購買公債,充當市場最後買家,實施量化寬鬆,向銀行注入流動性高的資產-現金,提高其應付流動性風險的能力。

raw-image

銀行在發生金融海嘯後,放款變得嚴格,且全世界各大銀行也逐漸遵循巴塞爾協定,逐步提高資本適足率,銀行因此不能恣意地放款,否則資本適足率的分母「加權風險性資產總額」會過度膨脹,使得該比率降至法定標準之下。

資本適足率=自有資本/加權風險性資產總額

銀行放款變得嚴謹又必須維持資本適足率在法定標準之上,這兩因素使得聯準會「大撒幣」的錢大部分都保留在銀行系統內,這樣就不會造成大量的貨幣供給,也就難以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raw-image

為何2020年量化寬鬆會引起嚴重的通膨?

2020年疫情造成各國政府封城防疫,經濟產生窒息式墜崖。由於民眾無法出門賺錢,美國財政部決定直接匯款至個人銀行帳戶,並進行大規模財政刺激,另外聯準會也為了避免銀行被擠兌與債券市場流動性枯竭,再次作為市場上最後買家,購買了大量公債、MBS,甚至是公司債。

財政部發放的錢直接變成民眾的存款,而聯準會又在次級市場大量購買銀行拋售的美國公債,使得銀行擁有大量的現金,給予銀行更高的流動性,但也讓銀行有更多資金可以放款。

raw-image

究竟疫情時的量化寬鬆會不會造成通膨?聯準會主席覺得不會引起高通膨,下方是聯準會主席鮑威爾的歷次談話摘要:

2021 Q1:QE不會引起通膨 
2021 Q2:通膨是暫時的
2021 Q3:好吧通膨很高但現在是高點了
2021 Q4:好吧通膨很高而且非暫時的,但就業市場很好啊不用怕
2022 Q1:我們需要加速緊縮來控制通膨,但不用擔心經濟,我們有信心軟著陸
2022 Q2:第一季經濟負增長,但沒有衰退風險

2021年第一季的談話中,鮑威爾主席認為量化寬鬆不會引起通膨,但2020年的量化寬鬆與2008年的量化寬鬆有本質上的差異,不同方式要怎麼得到一樣的產物? 用電鍋蒸蛋跟平底鍋煎蛋會得到一樣的X蛋?

raw-image

總結

不同的量化寬鬆方式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如果是以充足銀行資本為主軸的量化寬鬆,對物價影響較小,更像是對銀行的資本重組;如果是讓銀行得到大量現金,銀行又放貸出去,就會大幅擴大了貨幣供給M2,物價也就難以維持在預期的區間,嚴重的通膨就會發生。
美國在當時還有中美貿易戰與供應鏈問題,供應鏈問題或許是個暫時性問題,但中美貿易戰是暫時的嗎?另外還得考量世界工廠-中國的反反覆覆封城防疫,廢的先生都很難得出鮑威爾主席在2021年第一季與第二季對通膨的看法。

raw-image
raw-image

LINE ID: @mrfed

廢的先生官方帳號

廢的先生官方帳號




avatar-img
廢的先生(Mr.Fed)
35會員
130內容數
二刀流: 1. 總體經濟 2. 虛擬貨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廢的先生(Mr.Fed) 的其他內容
透過以下幾個指標與面向探討美國經濟軟著陸可能性: 1.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國債利差預測衰退模型 2. 美國經濟諮商局領先指標 3. 美國未來消費動能 4. 雇傭成本指數(ECI) 5. 個人信貸 6. 美國國內銀行放款標準 7. 失業率 8. 消費者信心指數
從2016年開始,日本央行宣布殖利率曲線維持控制(0-0.25%),這使日本央行持有過半日本政府公債,但在2022年12月首度放寬了殖利率區間(0-0.5%),這個轉向給日本國內與國際市場帶來潛在的危機。
這篇將會討論: 1.非農就業數據 2.升息機率 3.缺工原因 4.緩解QT流動性緊縮的工具
廢的先生用以下3個工具觀察預測聯邦基準利率: 1. 利率點陣圖 2. FedWatch 3. 聯邦基準利率期貨價格推算升息機率
廢的先生在新年簡單列出幾個面向,貨幣供給、不動產、物價與就業方面需要關注的部分。 美國貨幣供給持續緊縮,其緊縮速度空前地快,不得不注意。 不動產的表現也是十分地軟弱,連帶會影響其他指標。 物價看似滑落卻有反彈風險,對經濟衰退的助長力道不可忽視。 失業率雖尚未明顯反應,但職缺刊登數量已經明顯減少。
透過以下幾個指標與面向探討美國經濟軟著陸可能性: 1.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國債利差預測衰退模型 2. 美國經濟諮商局領先指標 3. 美國未來消費動能 4. 雇傭成本指數(ECI) 5. 個人信貸 6. 美國國內銀行放款標準 7. 失業率 8. 消費者信心指數
從2016年開始,日本央行宣布殖利率曲線維持控制(0-0.25%),這使日本央行持有過半日本政府公債,但在2022年12月首度放寬了殖利率區間(0-0.5%),這個轉向給日本國內與國際市場帶來潛在的危機。
這篇將會討論: 1.非農就業數據 2.升息機率 3.缺工原因 4.緩解QT流動性緊縮的工具
廢的先生用以下3個工具觀察預測聯邦基準利率: 1. 利率點陣圖 2. FedWatch 3. 聯邦基準利率期貨價格推算升息機率
廢的先生在新年簡單列出幾個面向,貨幣供給、不動產、物價與就業方面需要關注的部分。 美國貨幣供給持續緊縮,其緊縮速度空前地快,不得不注意。 不動產的表現也是十分地軟弱,連帶會影響其他指標。 物價看似滑落卻有反彈風險,對經濟衰退的助長力道不可忽視。 失業率雖尚未明顯反應,但職缺刊登數量已經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