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團】郭汶伶:被震碎的希望,用文字與音符補回──林氏好賑災音樂會相片

2022/12/0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斷垣殘桓裡,以文學人各自以手中的筆與歌聲,串起人們手中的祝福。(藏品/林章峯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在劫後餘生,編織希望的文學人】

一場大地震,震碎中部地區人們的家園與生活。
在斷垣殘桓裡,以文學人各自以手中的筆與聲音,串起人們手中的祝福,編織希望,為災區的人們帶來安頓的祝福與未來。

1935年4月21日,天微微,地牛甦醒,臺灣中部應聲震動。不只大地晃動,地面上的屋子像搖骰子一樣,屋瓦、稻草墜落,牆壁的泥石紛飛。人們眼見屋子抵不住烈震,紛紛從家中出逃,有的還在睡夢中,硬生生活埋在坍塌的屋棚架下。
震盪裡,伴隨地表抬升,塵土飛揚。這次地震,全臺有感。
葉陶和楊逵也醒了,帶著長女秀俄與長子資崩,離開殘破的家,一起到公園裡避難。他們的居住地離震央新竹州苗栗郡三叉庄並不遠,死傷最為慘重的大屯郡鄰近他們的家園。前往避難的路上,哀號遍野。有人已經展開救援,從倒塌的屋架下逐一拉出、抬出死傷者。
楊守愚同樣居住在臺中州,他的住所離震央不遠。他走出家門,緩慢步行,望向四周的災難景象。
餘震頻起,暗示這場天災未歇。受難者沒有安心回去的所在,家人失散,不知道如何躲過餘震的侵襲,更別說生出力氣思考食物、水源。許許多多的罹難者尚待救援。
作為臺灣文人,他們都期盼文學與藝術可以幫助臺灣社會。
那麼,手中的筆究竟能做些甚麼呢?
彼時最大的文學團體「臺灣文藝聯盟」很快啟動賑災活動,人員到嚴重的災區發送物資。楊守愚規畫寫作新詩,記錄此次災難,寫下所思所感,與災民站在一起。
楊逵與葉陶夫妻倆討論過後,便投身到賑災活動當中。楊逵即使身子單薄,聲音細小,但他握筆的意志十分堅定,決定跟著賑災隊伍顛簸,記錄災區的現況,觀察致災的可能原因,想要公諸於世,並陸續發表在雜誌刊物上。
葉陶尊重楊逵的抉擇,依自己擅長的方式幫忙是對彼此最基礎的尊重,她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在賑災第一線出力。她知道自己與楊逵不必綁在一起,也可以不用走夫唱婦隨那套傳統路子。早在旗後將裹腳的臭布條丟入大海的那天起,她可以用大腳牢牢抓住地面,穩住自己的人生,走出自己的路。
她不怕羞,不畏懼頂著豔陽,可以就一個籃子作演講臺,順順講下去,聲音大如雷,又十分有條理。長年下來,陽光將她面容曬出石頭般的琥珀色澤,她也不刻意施加水粉,素樸地披戴文字布條,手裡拿起醒目的大布條,與賑災隊隊員鼓勵大眾一起為災民出錢出力。
為了生活與家人,林氏好投入音樂演藝事業,精進歌唱技巧。(藏品/林章峯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
災區裡,慰問隊發送糰子。八歲的孩子接過飯糰,快樂得蹦蹦跳跳。
有人問孩子:「開心嗎?」孩子沒有反應。直到有人問起孩子失蹤的父母,孩子才哇哇大哭起來。
對林氏好而言,在災難裡,孩子們的權益總是特別容易被忽略。
災情消息襲來之際,她跟「有忠管絃樂團」結束全島巡迴獨唱公演會,回到家鄉臺南還不足三個月。巡演以來,《臺灣日日新報》、《南瀛新聞》、《臺南新報》爭相報導全島獨唱公演會的成功──她獨樹一格的歌唱技巧與氣勢,獲得「白薔薇」的稱讚。日本聲樂家關屋敏子來臺訪問,作為巡迴站臺北鐵道旅館的觀客,盛讚林氏好的才氣,拒絕他人拜師,允諾收林氏好為弟子,使她名氣大增。
為了災民,她決定與「有忠管絃樂團」、臺灣新民報、臺灣工商協會、臺南醫師會、臺南藝術協會等團體聯袂合作,在南部地區發起「義捐演藝大會」,第一場義捐演藝大會便在臺南公會堂召開,找來蔡培火助陣。
會前,她一如既往,不時播放恩師關屋敏子的唱盤,精進歌唱技巧。也不忘複習演藝大會上的獨唱曲,〈織女〉、〈春怨〉等8首歌曲。她翻開泰平唱片印製的歌單,細細看過。
歌單上除了有歌詞,還有作詞人、作曲人的名字,其中作詞人便是她失蹤多年的丈夫──盧丙丁。為了生活與家人,她投入音樂演藝事業,精進歌唱技巧,參與歌手選拔、應聘,獲得賞識,依序與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泰平唱片公司簽屬專屬歌手合約。
她所演唱的歌曲,不是為了討好大眾而已,也承載臺灣社會運動的期待,以及她與丈夫盧丙丁的感情。這些情感可以化為音樂的底蘊,成為臺灣前進的助力。
活動當天,她一身素樸的洋裝,不施脂粉,在掌聲中緩緩步上舞臺。伴隨管弦樂的伴奏,輕啟唇口──
天光坐落織到晚 攆絲紡線定定斷
腳踏手接亂紛紛 頭眩目暗心憂悶
紡來紡去一大綑 艱苦何人可來分
織成錦緞卜送君 恐驚無收到笑阮
不敢向想去想問 眠夢哀怨難齊全
只好暗暗心頭酸 慢慢紡成相思魂
——〈織女〉
災難不該掩蓋災民未來的光芒,她更希望這份助力是這份助力是災區孩子們成長的基石。
她邀請「有忠管絃樂團」,續做「中北部慈善音樂會」賑災演出,決議到花東演出。她也與夥伴們籌畫將募款費用花費在學用品上,試著為災區學童及家庭分憂。
從南臺灣到東臺灣,他們走進臺東公學校、花蓮昭和紀念館,以音樂撫慰人心,鼓舞大眾,讓彼此成為災民重建生活的夥伴,一起前行。
無論是楊逵、葉陶、楊守愚、林氏好,以重建家園與生活為意念,分頭行動。投身災區現場,以文字記錄苦難、給予建言,又或者是透過聲音,驅動人們以肉身或是金錢投入災區。
他們每一個人的聲音,是慰問歌,是安魂曲,也是勇氣的歌,串起每個人手中的希望,帶來安頓的祝福。
即使〈阿片歌〉未在這場公演亮相.這首歌依然引領臺灣人的精神。(藏品/林章峯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事件概述-新竹臺中大地震

日治時期昭和10年(西元1935年)4月21日,臺中—新竹發生大地震,死傷慘重,當時臺中州內埔庄屯子腳死傷最為嚴重,因而中部耆老慣稱此次地震為「墩仔腳大地震」,而海線地區受災也頗為嚴重,清水街即死亡高達312人,佔總死亡人數9.5%。

★團員簡介

郭汶伶 街道遊戲閃電布丁的發明人,臺大臺文所碩士。新北永和人,一半閩南,一半大陳血統。論文題目〈臺灣女性長篇小說的政治暴力創傷敘事(1989~2016)〉前陣子採不到野薑花覺得懊惱,這陣子決定在家裡做培根恢復能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