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7發過崇越的文章,
20230209也發崇越價投文章
價投不必每日發文,
每月看一下營收、重大新聞、
重大事件、每季或每半年發文就夠了。
結果20230215崇越出現利多新聞,
崇越2023年營收衝雙位數成長,
料下半年營運動能會很強勁
通常價投跟價差派的做法是相反的,
價投派希望股價跌,
這樣才有便宜價買,
一樣的錢可以買更多單位。
價差派追高殺低,
股價下跌不敢買,
上漲去追,
再漲就賣出,
下跌就停損,
2者流派不同。
不過2者有一個共通特色,
特別是在台股,就是利多出貨。
台股有太多利多出貨的例子了。
看到崇越發布利多,
價投者心理不是很開心啊,
低調默默賺比較好。
一旦加大關注力道,
股性就變了。
2/15發布利多171元,
2/17崇越漲到175元
利多不跌,
並突破去年12/6的高點174.5,
今日最高來到175。
接下來談談本益比,
本益比是股票最基本的知識之一,
任何投資股票的人都會知道何謂本益比,
計算的方式是 股價 / EPS = 本益比
代表的表面意義是「買進幾年才會回本」,
比如股價200元,EPS 10元,
本益比20倍,
買進200元的話,要20年才回本,
這太淺了,不談。
據我對本益比的研究及理解,
提出分享如下:
本益比的2大意義為:
「市場對該股的短期認同」
及
「預支未來的EPS」。
並不是什麼「買進幾年才會回本」
或是
「便宜價」、「昂貴價」、「合理價」
我為何會這樣認知呢?
因為有些股票,
即使EPS是負的,
股價也有好幾十元,
這根本不合理,
理論上,
賠錢的公司,
本益比應該是負的啊,
用數學算,
應該是這樣,
如果公司虧錢,
而股價還有10元以上,
是要怎麼回本?
負的本益比,
永遠也回不了本,
那麼這個「股價」及「本益比」,
就不能代表「還要幾年才回本」,
而是代表
「市場對該股的短期認同」
及
「預支未來的EPS」。
也就是說,
如果EPS是負的,
而投資人還願意用50元買進,
那就表示短期投資人對該股的認同,
即使買進當下,
本益比是負的,
也願意買進。
那麼對未來的預支呢?
以航運為例,
陽明在2020年,
EPS只有4.51元,
2021年2月股價最高30元,
本益比約6.6倍,
代表市場只給6.6倍,
但是在航海王的分析及2021年塞港運費暴漲之後,
2021年7月股價最高衝到234元,
5個月漲了8倍,
但,
2021年7月,
陽明公布的前6月EPS雖暴增到17.88元,
本益比瞬間來到13倍,
但,2021年都還沒過完,
市場就已經給了航運這麼高的本益比,
是「預支未來的EPS」,
因為當時預測陽明2021年全年EPS很有可能超過40元,
若以全年EPS 40元來看,
約6倍本益比的234元,
就顯得合理了,
只是提早在2021年7月發生而已,
就是我認知的「預支未來的EPS」。
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了,
跟萬海、長榮一樣,
本益比再度「預支未來」,
航運現在已經掉了,
陽明現在只剩下60元,
即使2022年陽明EPS至少50元,
不是有6倍本益比嗎?
應該300元啊?
但也預支了未來的衰退。
回過頭來看崇越,
若是依據這個新聞,
崇越2023年雙位數成長,
我只敢保守估計,
營收跟EPS成長15%就好,
那麼2023年EPS會變成18*1.15=20.7元,
那麼重點來了,
「市場願意給多少本益比」?
查崇越的歷史高點,
是2022年4月的185.5,
換算2022年全年度預估EPS 18元,
本益比不過10.3倍,
套用到2023年的預估EPS,
股價換算為20.7*10=207元,
再更保守算200元,
目前股價175元。
這還是回到本文的標題:
「對本益比的認知」
「市場對該股的認同」
「預支未來的EPS」
股價短期看資金面炒作,
長期看基本面,
若市場最高只願給崇越10倍本益比,
那麼有可能到200元。
至於我喜不喜歡這個結論?
我是不喜歡的,
因為想低價撿便宜。
再回到一句老話,
股價永遠反應未來,
也就是「預支未來的E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