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7發過崇越的文章, 20230209也發崇越價投文章 價投不必每日發文, 每月看一下營收、重大新聞、 重大事件、每季或每半年發文就夠了。 結果20230215崇越出現利多新聞, 崇越2023年營收衝雙位數成長, 料下半年營運動能會很強勁 通常價投跟價差派的做法是相反的, 價投派希望股價跌, 這樣才有便宜價買, 一樣的錢可以買更多單位。 價差派追高殺低, 股價下跌不敢買, 上漲去追, 再漲就賣出, 下跌就停損, 2者流派不同。 不過2者有一個共通特色, 特別是在台股,就是利多出貨。 台股有太多利多出貨的例子了。 看到崇越發布利多, 價投者心理不是很開心啊, 低調默默賺比較好。 一旦加大關注力道, 股性就變了。 2/15發布利多171元, 2/17崇越漲到175元 利多不跌, 並突破去年12/6的高點174.5, 今日最高來到175。 接下來談談本益比, 本益比是股票最基本的知識之一, 任何投資股票的人都會知道何謂本益比, 計算的方式是 股價 / EPS = 本益比 代表的表面意義是「買進幾年才會回本」, 比如股價200元,EPS 10元, 本益比20倍, 買進200元的話,要20年才回本, 這太淺了,不談。 據我對本益比的研究及理解, 提出分享如下: 本益比的2大意義為: 「市場對該股的短期認同」 及 「預支未來的EPS」。 並不是什麼「買進幾年才會回本」 或是 「便宜價」、「昂貴價」、「合理價」 我為何會這樣認知呢? 因為有些股票, 即使EPS是負的, 股價也有好幾十元, 這根本不合理, 理論上, 賠錢的公司, 本益比應該是負的啊, 用數學算, 應該是這樣, 如果公司虧錢, 而股價還有10元以上, 是要怎麼回本? 負的本益比, 永遠也回不了本, 那麼這個「股價」及「本益比」, 就不能代表「還要幾年才回本」, 而是代表 「市場對該股的短期認同」 及 「預支未來的EPS」。 也就是說, 如果EPS是負的, 而投資人還願意用50元買進, 那就表示短期投資人對該股的認同, 即使買進當下, 本益比是負的, 也願意買進。 那麼對未來的預支呢? 以航運為例, 陽明在2020年, EPS只有4.51元, 2021年2月股價最高30元, 本益比約6.6倍, 代表市場只給6.6倍, 但是在航海王的分析及2021年塞港運費暴漲之後, 2021年7月股價最高衝到234元, 5個月漲了8倍, 但, 2021年7月, 陽明公布的前6月EPS雖暴增到17.88元, 本益比瞬間來到13倍, 但,2021年都還沒過完, 市場就已經給了航運這麼高的本益比, 是「預支未來的EPS」, 因為當時預測陽明2021年全年EPS很有可能超過40元, 若以全年EPS 40元來看, 約6倍本益比的234元, 就顯得合理了, 只是提早在2021年7月發生而已, 就是我認知的「預支未來的EPS」。 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了, 跟萬海、長榮一樣, 本益比再度「預支未來」, 航運現在已經掉了, 陽明現在只剩下60元, 即使2022年陽明EPS至少50元, 不是有6倍本益比嗎? 應該300元啊? 但也預支了未來的衰退。 回過頭來看崇越, 若是依據這個新聞, 崇越2023年雙位數成長, 我只敢保守估計, 營收跟EPS成長15%就好, 那麼2023年EPS會變成18*1.15=20.7元, 那麼重點來了, 「市場願意給多少本益比」? 查崇越的歷史高點, 是2022年4月的185.5, 換算2022年全年度預估EPS 18元, 本益比不過10.3倍, 套用到2023年的預估EPS, 股價換算為20.7*10=207元, 再更保守算200元, 目前股價175元。 這還是回到本文的標題: 「對本益比的認知」 「市場對該股的認同」 「預支未來的EPS」 股價短期看資金面炒作, 長期看基本面, 若市場最高只願給崇越10倍本益比, 那麼有可能到200元。 至於我喜不喜歡這個結論? 我是不喜歡的, 因為想低價撿便宜。 再回到一句老話, 股價永遠反應未來, 也就是「預支未來的E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