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真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慈悲是脫離恐懼、批判等低頻能量,幫助你進入愛與祥和的震動最好的方式。
  低頻能量無所不在,有時是外在的,有時是自我懷疑、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或是我們去評斷批評別人。
  你當然可以選擇讓低頻能量將你推進恐懼或者批判的深淵,但也能選擇培養慈悲心增長靈性,獲得更多平靜、愛和自由而得到解脫。
  慈悲不代表你要成為一個受氣包,或是沉溺於痛苦的情緒當中,或甚至以慈悲做為操控的手段,或藉由他人的尚未覺醒和受傷狀態去玩弄他人.慈悲也不是陷入無謂的同情,試圖把別人從他們自己的人生選擇和經歷當中拯救出來
  慈悲是承認所有的靈魂眾生都擁有自己的力量,可以去重新創造他們個人的命運。
   觀音訊息
   接訊人 李智華
avatar-img
3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主題:讓我們重新定義慈悲——奇蹟式的慈悲 當我們談到「慈悲」時,往往會自然聯想到對他人的憐憫,看到對方的困難、缺乏甚至脆弱,並因此想要提供協助。然而,這樣的慈悲其實是基於一種「對方有所不足」的看法,認為他人處於相對低的位置,而我們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帶著某種優越感或比較心態。這樣的慈悲,固然是出於
Thumbnail
《慈心的修習》這本書主要介紹如何通過修習慈心(Metta,亦即慈愛的心),來作為內觀禪修(Vipassana)的基礎。書中詳細講解了慈心的精神、修習方法及它能帶來的好處,讓修行者逐步提升內心的平靜與慈愛。 慈心的精神 慈心是對所有眾生的無條件愛與祝福,願他們幸福快樂。這種心態不帶任何私心,沒有要求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慈悲喜捨就是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叫做四無量心。 給予眾生一切樂 名慈無量心 救拔一切眾生苦 名悲無量心 見人行善或快樂時 心生歡喜 名喜無量心 不起愛憎 以平等心 看待一切眾生 名捨無量心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慈愛的性質是肥沃的土壤,由此才能孕育出完整的靈性生活。有愛心當背景,我們的意圖、經歷都更容易開放、流動。雖然慈愛可以在許多情形下自然生起,但也可以被培養。   以下的禪修練習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以重複的句子、意象和感受,引發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愛和善意。你可以試試是否有用。 最好找個安靜的地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主題:讓我們重新定義慈悲——奇蹟式的慈悲 當我們談到「慈悲」時,往往會自然聯想到對他人的憐憫,看到對方的困難、缺乏甚至脆弱,並因此想要提供協助。然而,這樣的慈悲其實是基於一種「對方有所不足」的看法,認為他人處於相對低的位置,而我們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帶著某種優越感或比較心態。這樣的慈悲,固然是出於
Thumbnail
《慈心的修習》這本書主要介紹如何通過修習慈心(Metta,亦即慈愛的心),來作為內觀禪修(Vipassana)的基礎。書中詳細講解了慈心的精神、修習方法及它能帶來的好處,讓修行者逐步提升內心的平靜與慈愛。 慈心的精神 慈心是對所有眾生的無條件愛與祝福,願他們幸福快樂。這種心態不帶任何私心,沒有要求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慈悲喜捨就是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叫做四無量心。 給予眾生一切樂 名慈無量心 救拔一切眾生苦 名悲無量心 見人行善或快樂時 心生歡喜 名喜無量心 不起愛憎 以平等心 看待一切眾生 名捨無量心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慈愛的性質是肥沃的土壤,由此才能孕育出完整的靈性生活。有愛心當背景,我們的意圖、經歷都更容易開放、流動。雖然慈愛可以在許多情形下自然生起,但也可以被培養。   以下的禪修練習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以重複的句子、意象和感受,引發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愛和善意。你可以試試是否有用。 最好找個安靜的地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