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重新定義慈悲——奇蹟式的慈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慈悲是一種看待他人的方式,彷彿他已超越了自己現有的成就。」
—奇蹟課程

當我們談到「慈悲」時,往往會自然聯想到對他人的憐憫,看到對方的困難、缺乏甚至脆弱,並因此想要提供協助。然而,這樣的慈悲其實是基於一種「對方有所不足」的看法,認為他人處於相對低的位置,而我們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帶著某種優越感或比較心態。這樣的慈悲,固然是出於好意,卻仍然停留在表面的善意上

raw-image


而《奇蹟課程》給我們的慈悲觀卻大不相同。在奇蹟的視角下,真正的慈悲不是出於憐憫對方的不足,而是源於對彼此內在潛力的信任。奇蹟的慈悲強調的是看到對方「尚未展現的成就」,去認識到每個人都擁有無限可能,而不是將目光停留在表面問題上。這樣的慈悲,不是施予,也不是帶著憐憫的幫助,而是一種理解的選擇:選擇看到對方內在的完美與潛力,超越對錯與比較,用更寬廣的眼光來看待一切。


療癒與慈悲的根本意義

《奇蹟課程》指出,療癒的能力是在「分裂」之後才出現的。當我們感到孤立,或與他人之間有著某種隔閡,療癒的需求便應運而生。只要我們仍然生活在這個由時間和空間組成的世界中,療癒便是一種「保護」,幫助我們在這世界中保持連結。而這樣的連結正是通過慈悲或「愛德」來實現的,因為慈悲是一種幫助我們放下偏見、重新看待彼此的眼光。

可以這樣想像,當我們選擇慈悲地看待他人時,並不只是在幫助對方,而是在選擇一種更開闊、更包容的態度。這樣的眼光讓我們能夠從心底相信他人有能力成長、有能力達成他們的潛能。這樣的慈悲不僅是療癒對方的途徑,也是一種對自己心靈的安慰,讓我們的內心也得到了平靜與釋放。


慈悲不只是施予,而是看見對方的潛力

在台灣,許多人理解的慈悲往往簡化成為「施予善意」。當我們行善時,往往潛意識裡會覺得自己是「比較強」的那一方,而對方是「有不足」的那一方。然而,《奇蹟課程》中的慈悲卻提醒我們,真正的慈悲並不是著眼於對方的「欠缺」或「不足」,而是帶著理解與包容去看見他們「尚未展現的成就」。

奇蹟課程說:「慈悲是一種看待他人的方式,彷彿他已超越了自己現有的成就。」這意味著,我們不再僅僅看到表面上的差異或困難,而是從更深的靈性層次去看待對方,選擇相信他們內心的潛能,並且尊重他們獨特的成長歷程。這樣的慈悲,是一種帶有信任和理解的看見,而不是一種單純的憐憫。


奇蹟中的慈悲:愛德與縮短痛苦的奇蹟

奇蹟課程中提到,奇蹟是一種慈悲的表現,而奇蹟的作用在於「縮短時間」,減少我們在痛苦中的掙扎。這裡的「縮短時間」指的是讓我們少一些在困難中的停留,更快地走向內心的平安。而每一次慈悲的展現,都是一個奇蹟的機會。當我們選擇不批判,或不將他人的缺點放大,反而去看到他們的潛力時,這就是一個奇蹟。這樣的奇蹟讓我們彼此內心都得到釋放,從而縮短了彼此在痛苦中的停留。

這樣的慈悲或許比做善事更具挑戰性,因為它要求我們去轉變對他人的看法,不僅是幫助對方,而是從內心去理解、去接納對方的完整性。這樣的選擇在生活中可能表現為:我們選擇放下過去的怨懟、選擇原諒對方、選擇不去放大別人的過錯,從而讓雙方都能感受到內心的寬慰和釋放。這樣的慈悲,實際上讓我們在生活中的許多痛苦大大減少了。


慈悲並不遙遠:它就在日常生活中

慈悲並不一定是什麼偉大的事蹟,也不需要是什麼艱難的修行,而是我們可以每天選擇的生活方式。當我們願意用一種寬容、開放的心去看待別人,即便是在小小的日常互動中,也可以為生活帶來改變。例如,當我們面對他人的錯誤時,選擇用理解的心看待,而不是急於批評或指責。當我們看到他人的脆弱或不安時,選擇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急於評斷。這樣的慈悲不僅是對他人的接納,更是對我們內心的療癒。

試想看看,當我們選擇慈悲地看待他人,而不再總是關注對方的缺陷或失敗,我們的內心是否也會因此更加輕鬆、自在呢?這樣的慈悲讓我們能夠感受到與他人的連結,甚至在困難中也能彼此支撐、彼此理解,這便是生活中的奇蹟


結語:奇蹟式的慈悲,讓我們從內心開始改變

奇蹟式的慈悲並不是要求我們做什麼大事,而是讓我們重新定義「慈悲」的含義。當我們選擇用更開放、接納的心去看待他人,不僅縮短了彼此的痛苦,也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更多的和諧與愛。

慈悲是一種選擇,不再只是為他人做些什麼,而是選擇如何看待他人。當我們能夠從「看到對方的不足」轉變成「看到對方的潛力」,這樣的慈悲不僅帶來療癒,也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愛的流動。或許,這便是奇蹟課程中的慈悲真正想要帶給我們的訊息。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我將持續每週一至兩篇產出奇蹟課程相關的文章
-羅倫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羅倫斯的沙龍
76會員
146內容數
「豐盛能量宣告」專題旨在透過宣告的力量,展示如何將豐盛能量顯化財富。這個專題鼓勵正面宣告和積極心態,將豐盛能量注入生活中。透過有意識地宣告自己的豐盛、繁榮和財富,我們吸引更多成功。本專題提供宣告指南和技巧,激發內在能量,以正面自信態度引導財富進入生活。這是通過宣告和能量引導實現豐盛之旅,實現個人和財務上成功的探索。
羅倫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8
從《奇蹟課程》的哲學觀點出發,探討人們容易執著於生活細節,忽略整體幸福的現象,並以提升愛的視角,開闊心胸看待人生課題。
Thumbnail
2025/02/28
從《奇蹟課程》的哲學觀點出發,探討人們容易執著於生活細節,忽略整體幸福的現象,並以提升愛的視角,開闊心胸看待人生課題。
Thumbnail
2025/02/12
本文探討一般認知的顯化法則與莫子觀點的差異。一般人認為顯化是透過改變信念、情緒和行為來吸引想要的結果,而莫子則認為世界是內在意識的投射,顯化是自動的、全面的,不需要個體操控。文章比較兩種觀點的差異,並強調莫子觀點中「我是整個夢境」的覺知,以及終極顯化所帶來的自由。
2025/02/12
本文探討一般認知的顯化法則與莫子觀點的差異。一般人認為顯化是透過改變信念、情緒和行為來吸引想要的結果,而莫子則認為世界是內在意識的投射,顯化是自動的、全面的,不需要個體操控。文章比較兩種觀點的差異,並強調莫子觀點中「我是整個夢境」的覺知,以及終極顯化所帶來的自由。
2025/01/08
靈性,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內在的實修 在靈性學習的路上,我們常常會陷入一個陷阱——不斷地閱讀各種靈性書籍,記錄下那些看起來美好又充滿智慧的語錄,彷彿掌握了某種高深的真理。然而,當真正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我們才發現,這些美麗的句子派不上太多用場。 知識與實修的落差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
Thumbnail
2025/01/08
靈性,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內在的實修 在靈性學習的路上,我們常常會陷入一個陷阱——不斷地閱讀各種靈性書籍,記錄下那些看起來美好又充滿智慧的語錄,彷彿掌握了某種高深的真理。然而,當真正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我們才發現,這些美麗的句子派不上太多用場。 知識與實修的落差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主題:讓我們重新定義慈悲——奇蹟式的慈悲 當我們談到「慈悲」時,往往會自然聯想到對他人的憐憫,看到對方的困難、缺乏甚至脆弱,並因此想要提供協助。然而,這樣的慈悲其實是基於一種「對方有所不足」的看法,認為他人處於相對低的位置,而我們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帶著某種優越感或比較心態。這樣的慈悲,固然是出於
Thumbnail
主題:讓我們重新定義慈悲——奇蹟式的慈悲 當我們談到「慈悲」時,往往會自然聯想到對他人的憐憫,看到對方的困難、缺乏甚至脆弱,並因此想要提供協助。然而,這樣的慈悲其實是基於一種「對方有所不足」的看法,認為他人處於相對低的位置,而我們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帶著某種優越感或比較心態。這樣的慈悲,固然是出於
Thumbnail
《奇蹟課程》- 我們的自然存在狀態是什麼? 我們因愛而創造,並因愛而延續。 愛永遠是完全團結的,沒有區別或分裂。 因為愛是一,所以所有的愛都是平等的、相同的。 愛是永遠分享自己或延伸自己。
Thumbnail
《奇蹟課程》- 我們的自然存在狀態是什麼? 我們因愛而創造,並因愛而延續。 愛永遠是完全團結的,沒有區別或分裂。 因為愛是一,所以所有的愛都是平等的、相同的。 愛是永遠分享自己或延伸自己。
Thumbnail
聖喜長老 2012-07-25講于斯里蘭卡 龍樹林僧寺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今天我們要談「慈心觀」的修學,慈愛(mett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說,東方人普遍使用慈愛這兩個字,我想
Thumbnail
聖喜長老 2012-07-25講于斯里蘭卡 龍樹林僧寺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今天我們要談「慈心觀」的修學,慈愛(mett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說,東方人普遍使用慈愛這兩個字,我想
Thumbnail
愛與同理的覺醒是一個溫暖而美好的心靈轉變,它帶領我們走向更有愛心和同理心的生活。 在這個忙碌而又匆忙的世界裡,我們往往為了追求自己的需求和目標而不自覺地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日復一日,我們陷入了自我的泥淖中,忘記了愛與同理的力量。 然而,愛與同理的覺醒是一場美妙的心靈之旅。當我們開始察覺到他人
Thumbnail
愛與同理的覺醒是一個溫暖而美好的心靈轉變,它帶領我們走向更有愛心和同理心的生活。 在這個忙碌而又匆忙的世界裡,我們往往為了追求自己的需求和目標而不自覺地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日復一日,我們陷入了自我的泥淖中,忘記了愛與同理的力量。 然而,愛與同理的覺醒是一場美妙的心靈之旅。當我們開始察覺到他人
Thumbnail
那些在心裡留存著 難以承認的錯誤 不忍直視的傷痛 發現時 試著輕輕接納它 接納 是與自我和解的開始
Thumbnail
那些在心裡留存著 難以承認的錯誤 不忍直視的傷痛 發現時 試著輕輕接納它 接納 是與自我和解的開始
Thumbnail
因為祂們明瞭每個靈魂都是神聖的,都具有智慧,祂們會持守內在愛的品質去盡己所能,但在這些過程中祂們不會自我批判,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不夠多;他們不會因為對方的質疑而懷疑自己愛的本質。 祂們理解,唯有如此,人們才有機會停下受害者情節,停下自我傷害,瞥見自身內在與祂們無異的愛。
Thumbnail
因為祂們明瞭每個靈魂都是神聖的,都具有智慧,祂們會持守內在愛的品質去盡己所能,但在這些過程中祂們不會自我批判,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不夠多;他們不會因為對方的質疑而懷疑自己愛的本質。 祂們理解,唯有如此,人們才有機會停下受害者情節,停下自我傷害,瞥見自身內在與祂們無異的愛。
Thumbnail
慈悲是不忍,但同時也是不忍自己被剝奪,你要能夠了解這個道理,而不是一昧無盡的給。你要能夠打開你內心那個泉源,那裡擁有造物主給你們無盡的愛,你只需要成為那個開啟或關閉他的人,你擁有絕對的權力去擁有他。
Thumbnail
慈悲是不忍,但同時也是不忍自己被剝奪,你要能夠了解這個道理,而不是一昧無盡的給。你要能夠打開你內心那個泉源,那裡擁有造物主給你們無盡的愛,你只需要成為那個開啟或關閉他的人,你擁有絕對的權力去擁有他。
Thumbnail
慈悲是在心中永遠能夠升起一團溫暖的白色火光,它有溫度、明亮,但不炙熱,而且這一團火光有生命力,能夠隨著對萬事萬物的理解,昇華高度。慈悲是能容,人能容是因為勇於經歷後更多之後,因為經歷而能夠超越,這是最初也是最終(心經的最後一句話: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慈悲是能包容更多跟你不同的心,
Thumbnail
慈悲是在心中永遠能夠升起一團溫暖的白色火光,它有溫度、明亮,但不炙熱,而且這一團火光有生命力,能夠隨著對萬事萬物的理解,昇華高度。慈悲是能容,人能容是因為勇於經歷後更多之後,因為經歷而能夠超越,這是最初也是最終(心經的最後一句話: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慈悲是能包容更多跟你不同的心,
Thumbnail
身而為人,永遠無法徹底理解另一個人,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如同懸浮的微塵隨風浮沈,偶然貼近,又隨即疏離,始終沒有觸及的一日。
Thumbnail
身而為人,永遠無法徹底理解另一個人,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如同懸浮的微塵隨風浮沈,偶然貼近,又隨即疏離,始終沒有觸及的一日。
Thumbnail
一種明明希望對方好的關心,為什麼一表達出來,不但不被對方接受,反而氣氛瞬間冰點,對方原想吐露的話又塞了回去,原本的關心卻成為一個即將燃起的引爆點。有時候我們總是以自己的立場為先,忘了考慮對方需要什麼,了解對方的心意...
Thumbnail
一種明明希望對方好的關心,為什麼一表達出來,不但不被對方接受,反而氣氛瞬間冰點,對方原想吐露的話又塞了回去,原本的關心卻成為一個即將燃起的引爆點。有時候我們總是以自己的立場為先,忘了考慮對方需要什麼,了解對方的心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