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lung &〈Anoana〉(1):盧恩之旅,行前通知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北歐民謠歌單得到廣大回響,介紹 Helilung 樂團時,我曾提到他們對盧恩文字考究有下功夫,可不能講講就算了,讓大家見識一下這個樂團到底有多用功!本篇沒打算把〈Anoana〉全部歌詞都解析完,光是歌詞前七句便足夠精彩;當然,未涉及的其餘歌詞亦是引經據典,往後有機會再接著分享。
aþilR rikiþiR ai
erilidi uha ifalh fahd tiade elifi an it
aþilR rikiþiR ai
ladawarijaR anoana fahd tiade elifi an it
aelwao
anoana tuwa tuwa
tau liiu
anoana tuwa tuwa
以上是〈Anoana〉的前八句歌詞——這系列文章的主角群;由於是談歌詞中對應的銘文古物,所以建議大家殼蟻至少把音樂聽完一遍,或是邊聽邊讀,會更有意思。
Heilung 樂團以充滿異教想像力的演出風格為人所知,既使從未參與過現場或僅僅透過影片,仍感受到那股詭譎、緩緩沉澱的塵囂與從星空最高處降落下來的營火餘燼。
歌詞取自古北歐 4-7 世紀的黃金圓硬幣 (Berecate) 上出現的盧恩文字,另包含一件盧恩石上的銘文。通常硬幣邊緣有裝飾雕紋,可能有配戴來獲得庇佑或祈願等護符的功能。
作為鍛造材料的黃金,來源普遍認為是羅馬帝國賞賜予尚處部落組織文化下的古日耳曼諸族,作為和平互惠的象徵;從中能夠看出羅馬文化對日耳曼人藝術風格的影響。
羅馬人與日耳曼人之間的互動影響涉及層面非常廣泛,也包含盧恩文字起源的謎題;即盧恩文字或許源自於羅馬字母或更古老的伊特拉斯坎字母 (Etruscan alphabet),後者亦稱為「古義大利字母」。
關於這些金幣文物的分析有許多面向,包含神話學、宗教學、符號學等,而接下來我將會僅僅以盧恩學 (Runology) 的視角來分析。

先搞懂會比較好讀的東西

盧恩文字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定要從左寫到右,或是從右寫到左的規定,單純看書寫者想怎麼做或依循地方的習慣。
古弗薩克的銘文中,尤其是這次的金幣系列盧恩銘文倒是特別常見由右寫到左的案例,這有可能是盧恩文字的使用者受到周邊民族或其他書寫習慣的影響所致,對語言系譜學而言提供了一些溯源的線索。
由於文物上的盧恩文字有別於其他常見的古弗薩克 (Elder Futhark) 銘文的書寫習慣,還包含綁定盧恩 (Bindrunes) 與難以辨識的數個字符;過往對於這些金幣的解讀皆未能有定論。最主要的困難來自於語言系統如何重建。
研究古代銘文的難處之一在於,有可能現代留存的發音方式與書寫習慣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無人能再現那些腔調。
因此,除了少數時候考古語言學家能夠以現存的文獻(通常是拉丁語文化圈或其他的書寫文化進入後才出現),與文物銘文做線索,來回溯那些古老腔調,其他時刻僅能以想像的方式將遠古音素從過去帶回來。
有點像是早期電影《侏儸紀公園》參考當時古生物學研究成果來創造恐龍的造型與習性,卻有可能在更新的研究中被推翻的(實際上也是如此發生)。
這些重構的語言學術術語會在前綴安上「Proto-」(原始-)以表示該語詞出現脈絡是推敲出來的語言系統;某些盧恩銘文有可能是「原始日耳曼語/原始德語」(Proto-germanic) 的案例。
本系列介紹的盧恩文字大致上會從「原始日耳曼語」、「原始北歐語」(Proto-norse) 與「古北歐語」(Old Norse) 及相關的語言系譜線索中來嘗試解析;因為它們是目前已知使用古弗薩克書寫的主要族群。
古日耳曼人以口傳文化為主,唯一的書寫線索在中世紀以前亦只有盧恩文字銘文,或其他民族對他們的記述(像是塔西陀 (Tacitus) 的《日耳曼尼亞誌》(De Origine et situ Germanorum))。
所以,目前所有之於這類銘文的研究與解譯,建議大家都先當作現階段研究成果的理解即可。銘文量之大,以至於很多文物僅有相當初步的解讀,這系列銘文亦是如此。
讀完行前通知的各位,下一篇我們就從第一段歌詞開始玩味吧!

小補充:關於「ᛉ」的發音

對盧恩文字本來就有一點認識的朋友,可能會好奇一件事情:「為什麼我以前學盧恩文字的時候,都說這個字發音是輔音的『z』,而在歌詞中卻發音『R』呢?」
這一段補述就是寫給妳們的,以下簡短說明。這個盧恩文字對應的音素「z」是原始日耳曼語從原始印歐語 (Proto-Indo-European) 保留下來的,通常出現在名詞字尾。
所以早期的盧恩銘文普遍會將之讀作「z」,像是亞斯貝爾格盧恩石 (Järsberg Runestone) 上的「ᚺᚨᚱᚨᛒᚨᚾᚨᛉ」(harabanaz)(「渡鴉」之意);而約莫在 6 世紀前後,音素漸漸轉變,文字的使用者漸漸不將之讀作「z」的發音,而是「R」。
「r」與「R」的差異,在後來的古北歐語(最主要流行於 8-14 世紀)中,前者接近現代英語的「r」,而後者則是「彈舌音的 r」。
在維京時代(8-12 世紀)流行於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盧恩文字是後弗薩克 (Younger Futhark) 仍保留書寫習慣,在名詞字尾加上「ᛉ」,但是倒過來變成「ᛦ」,並與「ᚱ」的發音作出區別。
▋ᛏᛁᛋᛁᛣ᛫ᚢᚴ᛫ᚼᛁᚱᛅᛣ᛫ᛁᚴ᛫ᚼᛅᛁᛏᛁ᛫ᚢᛁᛏᛁᚢᛅᛣ᛬ᚢᛁᛚᚴᚢᛘᛁᚾ᛫ᛏᛁᛚ᛫ᚢᛁᛏᛁᚢᛅᚦᛁᚾᚴᛁ ▖女士們、先生們,我是異教人,歡迎來到異教人議會 ᛉ. 北歐神話、盧恩文字、維京人、異教 ᛉ. 講座/課程/撰稿/諮詢/文藝推廣 ᛉ. 週二、週五更新 ᚦᚯᚴ.ᚠᚢᚱᛁᛣ(謝謝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