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蟬從卵孵化後,會潛入土中;成熟後爬出土壤(通常是夜裡),褪皮褪殼,留下蟬蛻,晾乾翅膀,長為成蟲。
古人以蟬褪殼的情境,聯想到軍容保留外在形貌,讓敵方、友軍都以為我方沒有變化,整個局勢都維持不變。就像風被阻於山下,山的另一頭悄無聲息,這一頭卻百物叢生,養成凶物。
做為混戰計之一,金蟬脫殼是略比敵方少一線先機時,不得不打亂局勢所用的計謀。
當硬碰硬行不通時,就維持不動不變的形象;但也不能真的不動不變,必須伺機而動,讓敵方就算發現了,也只看得到蟬蛻,找不到成蟲。
注意,這招並非無敵的。若我方藏匿不夠隱密,或是敵方智力被過份高估,或是敵方已獲得我方情報,都能抵禦此招。
原文:
存其形,定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