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3/11《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X《動漫遊戲研究的新時代與發展性》新書分享會

2023/03/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3/11下午,紀州庵文學森林來了三位ACG作品,也有許多男生前來和他們拍照,為什麼呢?喔~~原來是因為下午有個《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X《動漫遊戲研究的新時代與發展性》新書分享會。
分享會一開始,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表示,心靈工坊給既有讀者的印象都是心理專業出版社,比較嚴肅,當《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封面一推出時,看到有人在臉書驚訝地討論:「這個封面心靈工坊給過?」徐總編笑著說:「給過啊,哪次不給過?」。
回到這本書的出版因緣,是兩年前重回心靈工坊擔任總編輯時,發行人王浩威醫師建議,這本書的作者齋藤環,是拉岡取向精神分析實踐者,他的著作涉及的範圍很廣,除了心靈工坊已經出版過的《繭居青春》,或許可以再選幾本他的書來出版。
當時從書單中,看到《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後,覺得這本書很有意思,加上副總編輯也提及幾年前魏與晟心理師曾經跟心靈工坊推薦過這本書,後來便下定決心出版這本書。這本書現在才出版,是分析御宅族心理的開山之座,有其時代性的意義,書中對於現實與虛構都有獨特的說法。
徐總編簡介兩位講者:主講人魏與晟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師,之前在「思想起」擔任精神分析督導,去年轉往台中開設「躺椅上的貓心理諮商所」,不管在學術、臨床、宅力都是滿點。另一位講者梁世佑老師是U-ACG的創辦人,也是電玩藝術展策展人、巴哈姆特論文獎主辦人,相信他們的對談會激起不一樣的火花。
魏與晟心理師說,《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對於御宅族有大篇幅的描述。大家對御宅族的感覺就是足不出戶的人,通常對於休閒動漫花費大量時間。他們不只是愛好這個文化而已,也投注慾望在這些客體上,我們不妨想想,為什麼會有一群人對於虛構的對象有這麼強烈的慾望?
慾望這件事,像是流行語講的「某某控」──「控」這個字由日文而來,而這個日文字則由英文而來,即complex──精神分析講的「情結」這個字的首音。佛洛伊德講的戀母情結,其實就是「母控」。
「陽具少女」有意思的就是她們具有男性元素的東西,譬如拿著巨型武器。我們可能覺得很奇怪,與美漫的神力女超人等形象如同混身肌肉的戰鬥女大兵相比,日本出現的是有少女情懷、滿腦子都想談戀愛卻拿著巨大的武器要摧毀敵方,是很奇怪的意象。但是為什麼大家會喜歡這樣的意象?御宅族最喜歡的虛構對象,很柔弱又很有攻擊性,其中內含很多複雜的心理議題。
談到這本書能帶給大家什麼樣的收穫,魏與晟心理師說,這本書有很有趣的科普知識。魏心理師觀察到,現場的人大多應該都是御宅族。也身為御宅族的他,身邊總有人覺得御宅族為什麼這麼喜歡這樣的東西──譬如胸部那麼大,和一般女生比起來未免太不真實,比起活生生的人,卻對2D的虛構人物產生欲望,對於不是御宅族的人來說實在很奇怪。
但是,虛構是一個特別創造出來的特殊現實。日常生活中,御宅族看動漫常有很多心得,也會互相推坑,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感動,這就有想要自我了解的味道在裡面。即便是做動漫評論的人,也對此沒有很貼切的評論。很深入的評論很少,不禁令魏心理師想,心理學界是不是太不宅了?作者齋藤環說自己是個御宅族,是一個想研究御宅族的御宅族,不管說的對不對,至少是個開端──有人試著很嚴肅地去研究自己。
對於任何一個成熟的群體,去做出堅固的自我認同時,都需要心理學的理論來支撐,這本書可當作認識自己的開端。認識自己不是那麼容易,但我們還是可以去看看自己的整個心境發展和動漫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就像回想學生時期是何時「走歪」的。
佛洛伊德很早就曾提出性心理的發展論,性會很大幅度影響自己的身心,御宅族在某個時期開始,就會發現自己和一般族群不一樣。而在這當中,「慾望」和一個人自我認同的建構是非常有關聯的。
梁世佑老師則從日本文化意義及其產業價值說起。日本是亞洲的強國,什麼都想做到最大也最強,但卻又曾遭到原子彈轟炸與二戰戰敗的事實,這種巨大的精神、經濟的反差,產生很多充滿對比性的卡通,像是「戰鬥美少女」就是一例,這也體現在很多表裡不一的社會溝通。
巡禮御宅族文化的興起,有其歷史脈絡。對照來說,台灣接受日本、西方、中國大陸外來文化的刺激,1950年出生後到1970年的人當時非常想去美國留學,到了1970年日本的宅文化興起,90年代開始有哈日族產生等等,之後又有韓流的強勢文化,近年從對岸傳來的文化影響力也不容小覷,這樣夾在強勢文化之間的地緣態勢,也是台灣內容產業難以發展獨創性,但卻顯得容易兼容並蓄的一個原因。
回到日本,戰後出生的日本人,小時候就知道日本是戰敗國,二十歲長大後,發現日本起飛成為經濟的巨人,但卻是政治的侏儒,一切都得聽美國的。當時學生產生很大的反差,例如當時甚至有「左手拿著《朝日新聞》,右手拿著《週刊少年》」參與抗爭運動的說法,漫畫人物成了讓人投射的理想型對象。1980年代左派思想消退,日本經濟高度起飛,每個人都有很好的工作,感受到社會安定,只要不犯錯,就不會被裁員,可以按照「年功體制」一路往上爬,不會有年輕人爬得比老年人高。體制教導就是年輕時要好好讀書才會有好工作,接下來成家生小孩,開始成為每個人的圓滿人生步驟,後來成為「無止境的日常」。
日本人在這樣講求高度一致性的壓力下,發明了居酒屋文化,下班後得以抒發自己的工作不滿。如果我們把上班族當成所謂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身材),穿著一模一樣的衣服,每個人都不發表意見、成為大公司的螺絲釘;反過來看御宅族,他們臉上無光、穿著動漫服裝、通常較肥胖、未婚沒穩定交往對象,可說是上班族的對比樣態。上班族在1960-1980年,都是大家最嚮往身分的前三名。但在經濟泡沫化影響下,終身雇用制喪失,於是失業的人迫於現實的壓力,開始前往到虛構的世界尋求慰藉,至此,上班族與御宅族開始融合在一起。
日本動漫的特質是少男少女背負著世界的興亡,成為很多人對現實無力的出口。2012年,U-ACG第一次舉辦研討會時,曾邀請東浩紀來臺灣演講,當時出版了《動物化的後現代: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十年後心靈工坊出版《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可說是非常值得紀念一件事。
攝/趙士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