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老公的阿姨得了癌症,應該就這2-3年或者1-2年的事,我一直認為現代醫學這麼發達,如果積極治療一定可以復原。昨日聽說「醫生說只剩下6個月」,我當下的第一反應是「那他有沒有想做什麼事?或想去哪裡?」
我爸在他47-48歲的時候,患了罕見疾病小腦萎縮症,跑了好幾家醫院給醫生評估治療方式,仍無法法藉由醫藥根治疾病,隨著時間行動力逐年惡化,從一開始的無法開車上班,離開工作岡位,接著無法寫字,爸爸的字非常漂亮,當他開始已經無力握筆,寫出的字體歪斜,可以想知他的自尊心有多受傷。
聽說家裡附近有一家專門做移骨療法的店,讓爸爸定期去接受療法,當作是復健,這幾年我一人孤身在台北工作,只知道這個人帶著爸爸去日本找他的師父,試圖用此療法逆轉病情。就這樣應該持續了一年,就像醫生說的,小腦萎縮持續弱化肢體能力,爸爸的情緒也越來越不好,於是媽媽借助神明的力量,不知道從哪請回了一尊菩薩。
這一天爸爸走了,在睡夢中離開了,我們感恩著,爸爸沒有持續惡化到臥病在床,爸爸是在睡夢中離開的。我遺憾的是我沒能見到爸爸最後一面,回到家時看到彷彿仍睡著的爸爸,習俗裡女兒只能抬腳,我感受到他冰冷的腳踝。喪期的某一個晚上,我在我的房間睡覺時,聽到腳步聲,似乎是爸爸回來看我,夢中他用他的手握著我,我現在仍然記得他握著我的手的厚實手掌。
我依稀記得爸爸還沒生病的時候,常常會說等他退休後,他想要做什麼;這個等我退休後再來做,類似這樣的話語跟互動。爸爸的離開,我失去了依靠。我也時時告訴自己,活在當下,想做什麼就現在去做,想去哪裡就現在去規劃,去行動。
「他們那一輩的就是賺錢養家,不會特別想去哪裡玩」老公說,年輕時拼命的工作賺錢,甚至日夜顛倒的工作著,到了即將退休的年紀,迎來了各種病痛,特別是難以治癒的疾病。值得嗎?也許這是他的人生歷程,他走得心甘情願。「他昨天在醫院跟家人視訊,仍是關心著家人有沒有吃飯」,也許家人的陪伴,就是這一生辛苦的支撐,沒有一定要為了自己做什麼,沒有一定要花錢去哪裡,付出就是獲得,我想這就是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45內容數
「你有多自律 就有多自由」是我的座右銘 喜歡潛水,喜歡空中瑜珈,這兩樣興趣都可以讓我短暫的離開地球表面,我很珍惜和同伴們在相互信任下,度過放電又紓壓的時光。 我是塔羅占卜師「零度」,大學時期開始學習塔羅,累積多年占卜經驗,涉獵吸收各種心理學知識,透過塔羅牌探索生命的奧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零度寫作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一篇育兒流水帳,週日通常都是我一人獨子陪伴兒子。之前的周末兒子會找阿公阿嬤玩,現在我們搬到新北市,如果週末兒子在台北市阿公家,週日一人在家實在顯得孤單且安靜。於是於是2/19開始,幫兒子報名了家裡附近泳池的兒童團體游泳課,這樣週六晚上兒子就得回家睡覺。(*到底,為何5歲的小孩周末就已經不想在家了
上週六參加兒子幼兒園的家長座談會,在等候跟老師一對一面談的空檔,隨意搜尋著教室內有沒有兒子上課的蛛絲馬跡,走道門口聽到隔壁班,應該是大班老師在跟多位家長做進入小學前的準備說明。簡報中列舉了大約10項屬於學習基本能力,我看到最後一項「成績重要?不重要?」
最近在看《原子習慣》這本書,之前從Podcast「讀來讀往」中的心得分享獲得一些書中資訊,剛好部門的書架上有這本書,就借來閱讀。 作者前言有點冗長,加上我已經對於這本書有一些概念,剛開始真有一點想要放棄繼續看這本書,但我對於閱讀有一個奇怪的執著,除非這本書真的很難閱讀,不然我都會從頭到尾一字一句的看
之前聽Podcast"聽老小姐的話"聊到育兒,Lucy說他每天晚上會跟兩個女兒說三個今天的感謝,女兒也會說三個感謝。昨晚睡前和兒子聊天,覺得可以來試試看,我說「我們來說三個對對方的感謝」,兒子應該似懂非懂「好」。 我先說「感謝你來當我的小寶貝」,兒子「感謝你當我的小寶貝」並且靠過來抱抱我,親嘴。
一個5歲的小小孩,說出「要怎麼樣牙齒才會撐住」,我當下很驚訝他用"撐住"這個詞,但是人生中就是得經歷無數個大大小小需要"撐住"的時候,我很心疼他因為掉牙而掉眼淚,換個角度想,這也是他人生中得克服的挫折,他也學會安慰自己「媽媽,牙齒還會再長出來對不對」,我也要機會教育他如何學習好的生活習慣,給他愛,陪
職場是個政治很深的地方,這一次我又學了一課! 「還好是他自己提離職」老闆這麼說。引發了我的無限想像...... 我說「職場上,要嘛會做人,要嘛會做事」,不論你會不會做人,公司裡肯定需要會做事的人;如果你不會做人,又不會做事,沒有公司願意白養一個人。
這是一篇育兒流水帳,週日通常都是我一人獨子陪伴兒子。之前的周末兒子會找阿公阿嬤玩,現在我們搬到新北市,如果週末兒子在台北市阿公家,週日一人在家實在顯得孤單且安靜。於是於是2/19開始,幫兒子報名了家裡附近泳池的兒童團體游泳課,這樣週六晚上兒子就得回家睡覺。(*到底,為何5歲的小孩周末就已經不想在家了
上週六參加兒子幼兒園的家長座談會,在等候跟老師一對一面談的空檔,隨意搜尋著教室內有沒有兒子上課的蛛絲馬跡,走道門口聽到隔壁班,應該是大班老師在跟多位家長做進入小學前的準備說明。簡報中列舉了大約10項屬於學習基本能力,我看到最後一項「成績重要?不重要?」
最近在看《原子習慣》這本書,之前從Podcast「讀來讀往」中的心得分享獲得一些書中資訊,剛好部門的書架上有這本書,就借來閱讀。 作者前言有點冗長,加上我已經對於這本書有一些概念,剛開始真有一點想要放棄繼續看這本書,但我對於閱讀有一個奇怪的執著,除非這本書真的很難閱讀,不然我都會從頭到尾一字一句的看
之前聽Podcast"聽老小姐的話"聊到育兒,Lucy說他每天晚上會跟兩個女兒說三個今天的感謝,女兒也會說三個感謝。昨晚睡前和兒子聊天,覺得可以來試試看,我說「我們來說三個對對方的感謝」,兒子應該似懂非懂「好」。 我先說「感謝你來當我的小寶貝」,兒子「感謝你當我的小寶貝」並且靠過來抱抱我,親嘴。
一個5歲的小小孩,說出「要怎麼樣牙齒才會撐住」,我當下很驚訝他用"撐住"這個詞,但是人生中就是得經歷無數個大大小小需要"撐住"的時候,我很心疼他因為掉牙而掉眼淚,換個角度想,這也是他人生中得克服的挫折,他也學會安慰自己「媽媽,牙齒還會再長出來對不對」,我也要機會教育他如何學習好的生活習慣,給他愛,陪
職場是個政治很深的地方,這一次我又學了一課! 「還好是他自己提離職」老闆這麼說。引發了我的無限想像...... 我說「職場上,要嘛會做人,要嘛會做事」,不論你會不會做人,公司裡肯定需要會做事的人;如果你不會做人,又不會做事,沒有公司願意白養一個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與父親一同度過的過去十五個月,從父親生病到康復出院的過程,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生活的起起伏伏。在這過程中,作者也經歷了身心的狀況變化,打破了對照顧病人的既定觀念,反思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時,也感謝了身邊所有給予過幫助的人。這是一篇充滿情感與真摯故事的文章。
說來慚愧 父親生病住院時 我因為白天要上學 放學後還要打工或是去約會 所以能去醫院看望父親的時間與次數 遠不如兩個已經出社會的弟弟和母親..... 記得某次父親化療住院結束 正準備出院時 突然跟母親說 雙腿使不上力..... 後經過醫生檢查 原來是癌細胞壓迫到神經 導致下身癱瘓
20240524 因為這段時間父親的病情與情況變化甚大,在加上工作上能投入的時間因為父親的狀況導致很吃緊,這段奇幻旅程的紀錄先跳到時間點比較近的這兩天,前面空缺的日後找機會逐步補上。
20240501 趁著五一勞動節難得的放假時光,衝一趟台北來陪轉到普通病房的老爸。也因為在普通病房沒有如同加護病房的探視時間限制,可以把陪伴的時間大幅增加。
Thumbnail
40多歲的阿雄,上有三個姐姐,他是爸爸50多歲時,好不容易盼來的兒子,當然自幼就備受寵愛,還好他沒有許多獨子的通病,不但沒有恃寵而驕,反而非常又孝順,成家後還是堅持住老家裡,好方便照顧父母。   如今,爸爸也邁入90高齡了,由於行動不便,加上有中度失智,阿雄擔心白天上班時,爸爸一個人萬一有狀況沒
作者分享了自己對癌症的體悟,並希望能給予有類似遭遇的人一些鼓舞與安慰。文章講述了父親與自己罹患癌症的經歷,以及在治療過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和身體上的挑戰。最後,分享了自己透過非主流療法和內在探索使傷口癒合的經歷。這篇文章強調了對身心靈健康的關注和平衡,並希望能為醫癌者帶來一些正面的啟發。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父親節對於失去父親的我來說,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思念與情感交織。今年我試著與已故父親對話,表達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面對過去的回憶與困惑,這是一段難忘的自我療癒旅程。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與父親一同度過的過去十五個月,從父親生病到康復出院的過程,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生活的起起伏伏。在這過程中,作者也經歷了身心的狀況變化,打破了對照顧病人的既定觀念,反思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時,也感謝了身邊所有給予過幫助的人。這是一篇充滿情感與真摯故事的文章。
說來慚愧 父親生病住院時 我因為白天要上學 放學後還要打工或是去約會 所以能去醫院看望父親的時間與次數 遠不如兩個已經出社會的弟弟和母親..... 記得某次父親化療住院結束 正準備出院時 突然跟母親說 雙腿使不上力..... 後經過醫生檢查 原來是癌細胞壓迫到神經 導致下身癱瘓
20240524 因為這段時間父親的病情與情況變化甚大,在加上工作上能投入的時間因為父親的狀況導致很吃緊,這段奇幻旅程的紀錄先跳到時間點比較近的這兩天,前面空缺的日後找機會逐步補上。
20240501 趁著五一勞動節難得的放假時光,衝一趟台北來陪轉到普通病房的老爸。也因為在普通病房沒有如同加護病房的探視時間限制,可以把陪伴的時間大幅增加。
Thumbnail
40多歲的阿雄,上有三個姐姐,他是爸爸50多歲時,好不容易盼來的兒子,當然自幼就備受寵愛,還好他沒有許多獨子的通病,不但沒有恃寵而驕,反而非常又孝順,成家後還是堅持住老家裡,好方便照顧父母。   如今,爸爸也邁入90高齡了,由於行動不便,加上有中度失智,阿雄擔心白天上班時,爸爸一個人萬一有狀況沒
作者分享了自己對癌症的體悟,並希望能給予有類似遭遇的人一些鼓舞與安慰。文章講述了父親與自己罹患癌症的經歷,以及在治療過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和身體上的挑戰。最後,分享了自己透過非主流療法和內在探索使傷口癒合的經歷。這篇文章強調了對身心靈健康的關注和平衡,並希望能為醫癌者帶來一些正面的啟發。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