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原子習慣》這本書,之前從Podcast「讀來讀往」中的心得分享獲得一些書中資訊,剛好部門的書架上有這本書,就借來閱讀。
作者前言有點冗長,加上我已經對於這本書有一些概念,剛開始真有一點想要放棄繼續看這本書,但我對於閱讀有一個奇怪的執著,除非這本書真的很難閱讀,不然我都會從頭到尾一字一句的看完,可以是1個月或者6個月,甚至1年才看完,我仍會把書看完。可能有些文字看了就忘記,可能有些章節很無趣會草草瀏覽過,但我沉浸在閱讀文字的過程,它可以幫助我讓我的身體跟頭腦慢下來;對於一個電腦工作者加上手機沉迷者,藉由看書看身心慢下來,可以幫助自己思考,而且當我慢慢閱讀書的文字,其實有很多內容都可以讓我去思辨,和生活中的連結,增加判斷力,也能重拾對文字的敏感度,講話更有意義,心思更加細膩。
《原子習慣》第一章就破題,很多成果或成就,都是由每天細微的習慣跟練習累積而成。人們總是期待在短時間就看到成果,執行力可能只維持3個月、6個月或者1年,其實很多成果得是多年後才慢慢顯現出來。這讓我想到,我可以在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就讀,不是就是從小學的6年,加上國高中的6年,總共累積了12年的學習,從這些累積中,才能選擇更有難度,能進階學習的能力。
然而為何有些人能考上第一志願,有些人只要有學校念就好,都是因為12年x365天=4380天,每日看似微小卻持續且複利累積的結果。小時候自以為聰明找時間偷懶、不愛念書的人,長大後就會發現,為何自己跟別人的差距這麼大,其實就是習慣複利造成的。
作者提到他的自身經驗,如何成為一個作家,先從每周兩篇文章開始,年復一年持續執行,並且自我認同這個身分,習慣複利就會有所回饋,讓他可以成為一位作家。我們總是羨慕哪一個部落客、Youtuber可以靠接業配賺很多錢,或者哪位網紅只要貼出美美照片就可以獲得關注。試想,人家也是經由很長的時間,專注於創作、自我管理,並且還要自律的固定發文,才能透過時間複利累積作品,進而累積人氣。
書中有一個例子,要砍倒一棵樹,並不是只靠三五下的功夫,而是持續了100下、1000下,就在那1001下樹才被砍倒。(這段不是書中的文字,是我看完類似例子自己舉例的)也就是說前面的1000下看似無用,其實都是能量/能力的累積。
我也想來試試看微小習慣的累積,期待我每周在這裡發兩篇文章,幾年後可以成為怎麼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