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會有電影帶給我這麼「震撼」的感受,尤其是一部場景只有一間房與一片海灘的小成本電影,甚至就算看完電影,我也還深陷在彷彿被鯨魚掃尾打中的衝擊中許久。電影剛進入正片時我手上拿著半個潤餅打算吃,那個潤餅大概是我有生以來最因為畫面而食不下嚥的東西了,我很難得認真思考暴食這件事的影響,這部片的警世程度應該不下《噩夢輓歌》吧,猛然發現是同一位導演。
這部片最大的亮點應該就是布蘭登費雪了吧,雖然他並沒有達到將查理這個角色轉化成非他不可的境界,但他仍舊表現出查理這個角色在面對隨暴肥而來的自卑感、對八年不聞不問的女兒的虧欠、在生命最終一刻的覺悟與試圖獲得救贖,並據此拿下了奧斯卡影帝。其實這屆奧斯卡的影帝影后之爭,我覺得是蠻經典的範例:表演功力深厚的柯林法洛與凱特布蘭琪,對上表現突破過往框架的布蘭登費雪與楊紫瓊。最終的結果展現了當演員有亮眼的突破,帶來的印象絕對會比強者的穩定輸出來得深很多。反而像凱特布蘭琪這類演技維持一定高水準的演員,雖然演技好,但評審與觀眾心中也早就預期他們表現好,他們會得獎多半是對手不夠搶眼,甚或是多次落榜陪榜的累積與補償,結果得獎的反倒不是他們最為人稱道的那部作品。不然舉例舉不夠,可以再想想李奧納多(每次都拉他救援)。
我覺得這部片的配樂是另一大亮點,雖然沒有令人印象深刻到可以獨立出來的主旋律,但配樂很成功的襯托電影情節的氣氛,甚至在視覺可見的電影布景外,也營造出一種具想像空間的背景。就像查理站起身的時候,我彷佛看見一隻鯨魚浮出水面,而配樂塑造出他身邊海浪一波波往外擴散的景象。能用音樂做到這種呈現方式我覺得很猛。
而電影的劇情,除了對於暴食症的警世意味之外,感覺電影也試圖諷刺宗教的...虛無感嗎?雖然片中用一個鼓吹末日降臨的分支作為代表,但感覺上是為了避免正面迎戰更廣泛的天主教信仰,才拉這個比較偏激的分支出來鞭。上門傳教的湯瑪斯雖然滿口上帝必將救贖面臨末日威脅的信徒,但對眼前查理的困境卻完全沒有任何一點幫助,嘴上說著他相信必定是上帝的指引讓他來到查理的面前,但最後得到所謂「救贖」的,好像反而是他自己,彷彿可以聽到上帝說:「小屁孩,我讓你來找他,是為了讓你知道你在做甚麼蠢事。」
剛看完電影後,原先我曾沉浸在電影的時間點中,所呈現出查理在人生末端展現的懊悔、覺悟,與試圖獲得原諒和心靈救贖的心情。看著查理陷入失去愛人而自暴自棄的情境中,甚至當莉茲反問查理該不會覺得他哥的死是查理造成時,他臉上默認而哀傷的神情,也難怪在前妻質問他為什麼還要將救命錢留給艾莉時,他會說出:「我要確定我這輩子至少做對了一件事!」也許多少呼應了新生活教派的理念,在查理的末日來臨時,他奮力不靠輔助器站起身,走向屬於他的上帝—艾莉,他的女兒—在配樂凝聚的高潮中迎向他的救贖、飛升與生命的終結。
但是隨後與朋友的討論中,我卻迎來了另一波震撼。在查理的人生中,他為了愛人離開前妻與女兒;在和愛人恩愛共度生活時也沒有在意往日的家人;愛人死了他自暴自棄把自己吃成近三百公斤的巨鯨;愛人的妹妹莉茲不斷勸告他要去看醫生要注意健康,但他卻隱瞞自己還有錢的事情拒絕治療;臨死前才聯絡艾莉試圖彌補父女關係。這一切都和前妻瑪麗說的一樣,查理終究是個自私的人。雖然查理拒絕治療是為了將存下的錢留給艾莉,但這些錢又能彌補甚麼呢?它彌補不了在艾莉心中八年來所受的創傷,彌補不了被拋棄者心中永遠隱藏的自我否定,世上有任何事物能夠「彌補」失去的時間嗎?對一般沒有這些經歷的人來說,或許會被查理最後認錯試圖補償的心情打動。但對真正曾經被拋棄的人而言,原諒是極其困難甚至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那是會留在心中數十年不曾消退的傷疤,甚至連艾莉最後展現出對查理的關心,或許也僅出自人類最基本的同情心,而與所謂的原諒、釋懷沾不上任何一丁點關係。
更甚者,或許當人們感動於這些有關原諒的故事時,不只是出自於沒有親身經歷過,不了解其中痛楚而展現出來的天真想法;甚至人們之所以想接納、相信這些故事,是希望有一天當自己做出了類似的事情,也有獲得原諒的可能。
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很喜歡電影中那篇有關《白鯨記》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