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 (二) 開章釋文 . 正宗分 (1)

更新於 2023/03/23閱讀時間約 91 分鐘

正宗分: (1) 詳陳依正令生信樂 ~ 蓮池大師 述

今謂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 . . .
故云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蓮池大師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阿彌陀經疏鈔》

此經疏鈔,大文分三。
為順諸經序正流通三分,亦順淨業信行願故。

二,開章釋文 (續)

二,正宗分

初詳陳依正令生信樂。二正示願行令知修證。三交引佛言令斷疑惑。四互彰難事令切感發。

初,詳陳依正令生信樂。

初對機。二示法。

初,對機。

【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疏】此下文屬正宗。以前是序引。後是流通。唯此為一經所宗之正義也。爾時者。當彼六種成就時也。佛告者。經無發起。佛自說故。良繇此經。救世最急。不俟請故。
~~【鈔】凡言爾時。必上有緣起。故云當彼時也。佛自說者。諸經皆有通別二序。通則證信。別則發起。如法華。則白毫放光。啟一乘之教。維摩。則毗耶示疾。開不二之談。圓覺金剛。以及諸經。多因有問在先。然後佛為宣演。今經不然。故無發起。救世最急者。末世眾生。根鈍障深。解脫禪定。甚難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門。橫截生死。急救眾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請。譬如有人。卒患惡瘍。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製。延緩日時。藥未及成。命已先殞。現有成藥。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應速與。尚何俟其禮聘慇懃。然後投劑。佛救眾生。意亦如是。
【疏】 : 諸經無論。只如本教二經。皆有發起。今經何獨不然。
: 意彌切故。亦是不發起之發起故。
~~【鈔】本教二經者。十六觀經。與此經大本。皆專說淨土。故稱本教。觀經。則韋提傷子惡逆。厭濁求淨。而曰我願生清淨世界。不樂此閻浮提濁惡世也。是以闍王母子為發起故。大本。則世尊一日容顏異常。阿難問言。我從侍佛。未曾獲覩威容。有如今日。豈非念過去諸佛。或念未來諸佛。故致然耶。佛言。善哉阿難。有諸天教汝來問。汝自問耶。汝所問者。勝布施一四天下聲聞緣覺諸天人民。乃至蜎蝡。經於累劫。尚百千萬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諸天人民。乃至蜎蝡。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是以如來顏容為發起故。今難。諸經發起。且置勿論。只如二經。是淨土本教。皆有發起。此經不異二經。何以獨無。故為此通。言佛說二經。雖亦大悲心切。特示往生。然而觀法精微。願門廣大。如前序中說。未若此經。但事持名。即生彼國。尤為要而又要。故佛意於斯。亦復切而又切。為諸眾生。作不請友也。不發之發者。現前眾生。樂著生死。不求出離。自能發起佛之大悲。說此經故。
【疏】獨告舍利弗者。例前唯智所信故。又一告一切告故。又淨覺云。合四悉故。
~~【鈔】例前者。即首舉身子意。以甚深智慧。洞察於淨穢之機。融通於事理之際。方能信受不疑。如般若會上首舉須菩提者。以般若談空。須菩提解空第一故也。一切告者。告身子一人。即是告見前一切聲聞菩薩人天大眾。及未來一切諸眾生也。四悉者。一身子乃左面弟子。經多居首。法應爾故。是世界悉檀。二身子智慧第一。眾所宗仰。彼信淨土。眾亦信之。是為人悉檀。三為不信淨土者。自鄙不如。轉其邪執。是對治悉檀。四為令習小法者。效其向大。求生淨土。究竟成佛。是第一義悉檀。
【疏】又不獨智為能信。佛果成就。皆繇智故。
~~【鈔】華嚴二十二。經云。一切諸佛莊嚴清淨。莫不皆以一切智故。則知阿彌陀佛。亦以此智成就淨土功德。而諸眾生修淨土者。以智生信。則為正信。以智發願。則為弘願。以智起行。則為妙行。乃至成佛。恒必繇之。蓋通因徹果。成始成終之要道也。豈獨為信解之門而已哉。
【疏】稱理。則自性自然智。是佛自告舍利弗義。
~~【鈔】無緣而照。弗慮而知。妙性天然。不從他得。是故犍椎未動。啟請無人。熾然說。無間歇。

二,示法。

初總標。二別釋。
初,總標。
初標土顯依。二標主顯正。
初,標土顯依。
【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疏】土是所依。名依報。佛是能依。名正報。今先舉依也。是者。指此界言。從此娑婆世界。向西而去。名過。佛土者。一大千界名一佛土。過如是佛土。至十萬億。言去此方遠之遠也。非壇經十萬八千之土也。若據事據理。亦未為遠。世以時言。界以處言。極樂者。梵語須摩提。此云安樂。亦云安養。亦云清泰。亦云妙意。名雖小殊。皆極樂義。然土有多種。四土之中。今此極樂是同居土。而亦通前三土。又受用法性變化三土。亦同此意。又十種土。亦同此意。又佛雖無土。為化眾生。不妨說土。
~~【鈔】依報者。身藉土居。故名所依。隨所作業。依有勝劣。故名為報。言從是娑婆者。娑婆極樂。在華藏中。二土相望。今云過者。從此西向橫亘而過也。一大千者。三千大千世界也。至下六方中辨。十萬億者。從此過西之程。以億計之。當有十萬。謂過一佛土。十佛土。乃至億佛土。又從一億佛土。十億佛土。乃至十萬億佛土。故曰遠之遠也。然億有四種。十萬百萬。千萬。萬萬。皆得名億。今之所指。未可知也。壇經十萬八千者。訛指今西域也。亦詳辨下六方中。言未為遠者。自有二義。一者據事。法華明東方世界之多。而以抹土點塵計之。則十萬億者。特至少耳。華嚴一世界種。娑婆之外。圍繞十三剎塵世界。今極樂止過十萬億土。何足為遠。二者據理。則所謂十萬億者。對凡夫生死心量言耳。淨業若成。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也。又謂分明在目前是也。亦何嘗遠。時謂過現未來。處謂四維上下。單時單處。世界不成。合時與處。名世界也。極樂譯有多名。而極之為言。顯至極之樂。非人天一切諸樂之比。故特標也。
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經云。毗盧遮那徧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是極果人所居。二曰實報莊嚴土。行真實法。感殊勝報。七寶莊嚴。具淨妙五塵故。亦云無障礙土。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三曰方便有餘土。斷四住惑。屬方便道。無明未盡。名曰有餘。是三乘聖人所居。四曰凡聖同居土。是四聖六凡之所共居。四土雖勝劣不同。亦可各分淨穢。今極樂國。既曰菩薩聲聞諸天人民。是與娑婆均名同居。而此方則土石荊棘。四趣紜紜。彼國則八德七珍。人天濟濟。是同居淨也。亦通前三者。隨其機異。所見亦異。有於同居見寂光土。有於同居見實報土。有於同居見方便土。有於同居但見本土。
如法華云。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像法決疑經云。今日坐中無央數眾。或見此處山林地土砂礫。或見七寶。或見是諸佛行處。或見即是不思議諸佛境界。皆隨機異見耳。三土同上者。一法性土。即是寂光。二受用土。復分自他。同乎實報。三變化土。同前三四方便同居。則極樂者。雖當變化。亦可受用及法性也。十種土者。棗柏所分十種權實。雖極樂是權非實。然是且據權實對待分別言耳。若論隨機。權實無定。所以者何。彼云彌陀佛土。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其心分淨。得生淨土。是權非實。則知就取相者。非就入理者。若理一心。即權即實。故云無定。又上四土。亦法爾具足。不可但執寂光。若證寂光。於下三土。隨心寄託。自不撥無。未證寂光。撥無下三。則無復所居之土。錯之甚矣。故不信他方有金色世界。楞嚴所深呵也。佛無土者。十四科淨土鈔云。八地以上。永脫色累。照體獨立。神無方所。用土何為。況復諸佛。佛實無土。而言有者。以眾生解微惑重。故以福樂引之行善。蓋聖人接物之近迹耳。故曰不妨說土。
【疏】偏指西方者。定趨向故。西方偏指極樂者。如後文無苦有樂。及往生經中說。
~~【鈔】恐有難言。十方世界皆有淨土。何為獨示西方。教生彼國。良繇道以多歧亡羊。射以專注中鵠。心無二用。功戒雜施。上都儀云。歸命三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繫心。尚乃不得。況離相耶。若夫徧供十方諸佛。還國猶在食時。是生西方以後事。所謂見卵而求時夜。何太早計乎。
又問 : 然則華嚴何以普禮剎塵如來。
: 華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若知此義。或普或偏。常異常同。無足疑也。無苦有樂。詳見後文。
又隨願往生經言。佛國無量。專求極樂者何。一以因勝。十念為因。即得往生故。二以緣勝。四十八願。普度眾生故。
【疏】 : 觀經云。極樂不遠。今言十萬億土。二經遠近。何以不同。
: 以是即遠之近。即近之遠故。若依佛地。則淨土遠近。不可思議。
~~【鈔】去此不遠者。觀經云。爾時佛告韋提希言。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今謂即遠即近者。良以去此不遠。是明過十萬億之極樂。去此不遠也。過十萬億。是明去此不遠之極樂。過十萬億也。心包法界。何近而非遠。法界唯心。何遠而非近。交互言之。固無礙也。不可思議者。佛地論云。如是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為與三界同一處所。為各別耶。答云。有說在淨居天。有說在西方等。然亦周圓無際。徧法界故。不可說言離三界處。即三界處。但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淨居。或西方等。則知極樂淨土。超出常情。非方不方。無在不在。未可概以同居而為定論。
【疏】稱理。則自性堅固清淨。是西方義。自性離障絕非。是過十萬義。自性橫該豎徹。是世界義。
~~【鈔】堅固者。西屬金體。有堅固義。即自性真常不易。萬古如如故。清淨者。復有二義。西當肅氣。有澄清義。即自性諸妄本空。體露金風故。西當白色。有潔淨義。即自性諸染不生。本來一色故。離障絕非者。自性本無煩惱。如十苦十惡。十纏十使等。並超越之。有遠過義。是知堅淨為西。方盡西矣。豈必專標日落。迥絕為過。無弗過矣。誰能更計途程。橫亘十方。豎窮三際。非近非遠。絕中絕邊。則從是過不可說不可說微塵佛土。無世界不名極樂。何但有世界名為極樂也。
二,標主顯正。
【經】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疏】其者。承上。土必有人。指能依之人曰佛。佛必有號。出本佛之號曰阿彌陀。三世皆有佛。揀過未之佛曰現在佛。佛皆度生。指度生之軌曰說法。現在說法。如大本。及大雲中說。
~~【鈔】大本云。彼佛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但以酬其志願。見在西方。其世界名曰極樂。佛號阿彌陀。大雲者。大方等大雲經云。爾時世尊。熈怡微笑。從其面門出無量光。大雲密藏菩薩問故。佛言西方世界。有國名安樂。佛號無量壽。見在說法。告一菩薩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今說大雲經。汝可往聽。今彼菩薩將來至此。則正當釋迦說法時。彌陀亦在彼說法。故知非過非未。現在說法。
【疏】凡言現在。復有二義。如釋迦彌陀。均名現在。而小不同。
~~【鈔】小不同者。釋迦賢劫四佛。是名現在。而雙林示滅。相好難親。徒仰嘉名。僅存像教。阿彌陀佛。則今日今時。正於彼國。現在說法。是釋迦現在之過去。彌陀現在之現在也。古人云。佛在世時我沈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懊惱自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感慕傷嗟。一至於此。今釋迦雖滅。彌陀現存。但得往生。便能親炙。而不信不願。徒為無益之悲。亦惑矣。
【疏】又此現在。且據釋迦當時而言。實則徹於前後。亦復後後無盡。皆名現在。
~~【鈔】前後者。釋迦未出世前。彌陀亦現在說法。釋迦既滅度後。彌陀亦現在說法。乃至今日。猶云現在。後後無盡者。以釋迦說法。止於四十九年。迦葉而上。彌勒而下。縱年數多。亦有限量。未若彌陀說法。至為久遠。諸佛莫及。是故不唯今日猶名現在。後後無盡。皆可名為現在說法也。
: 彌陀之後。次補觀音。安得無盡。
: 彌陀住世幾劫。觀音補之。曾有數否。彼觀音尚云。住無央數劫。無央數劫。不可復計劫。不可復計劫。乃授勢至。則彌陀可知矣。豈非亦是有盡之無盡耶。況勢至之補觀音。永無般泥洹時。雖云勢至。實彌陀說法無異也。謂之後後無盡。夫奚不可。
【疏】又此現在。且據釋迦對彼而言。實則彌陀現在。即釋迦現在。
~~ 【鈔】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現二土也。故清涼云。即本師也。
【疏】然諸佛說法。多種不同。今是依正皆說。詳如此經。及大本觀經中說。
~~【鈔】多種者。如言說瞻視。乃至香飯等。故極樂世界。不但金口說法。依正悉爾。如大本云。阿彌陀佛。為諸菩薩聲聞諸天世人。廣宣大教。敷演妙法。莫不欣然悅適。心得解悟。各有所得。又云。東方恒河沙數諸佛。各遣無量菩薩聲聞。至阿彌陀佛所。聽說妙法。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是正報說法。此經水鳥樹林演暢妙法。及大本觀經。如後文中詳引。是依報說法。又大本云。彼國蓮華出無量光。光中出無量佛。一一諸佛。皆說妙法。是依正俱時說也。
【疏】有謂說法是應身報身。有謂三身齊說。各隨機見。
~~【鈔】應身說者。有云。法身一向不說。報身具說不說。應身定說。則彼佛說法。當是應身。然亦兼報。如大本。高出一切世間之身。觀經。六十萬億那由恒沙由旬之身。則豈定丈六。然經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何得定言法身不說。當是隨機所見。自不同耳。
【疏】所惜者。萬里百城。為參知識。梯山航海。云禮道場。豈可萬德如來。現在說法。漠然不顧。甘墮城東。是則名為可憐憫者。
~~【鈔】萬里者。僧問大隨。劫火洞然。未審這箇壞不壞。答云。壞。僧曰。恁麼則隨他去也。答云。隨他去。僧疑不決。往還萬里。廣參知識。始得大悟。百城者。善財南遊百一十城。參五十三善知識。引此以況阿彌陀佛。是最上知識也。梯山航海。如峨嵋普陀等。引此以況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勝道場也。然古之䟦涉。蓋為親炙聖賢。今日奔馳。祗是遙瞻影像。而且備經險阻。不憚劬勞。何得現在慈尊。捨之不往。城東老母。與佛同生而不見佛。非此之流耶。過未之佛。勢所難逢。現在空過。故可憐憫。
【疏】稱理。則自性體自靈知。是其土有佛義。自性即今顯現。是現在說法義。
~~【鈔】終朝侍佛側。不見金容。竟日坐法筵。罔聞妙道。遂使魔王混於佛殿。邪法亂乎真宗。但能返照心源。佛法一時雙足。
二,別釋
初依報。二正報。
初,依報。
初總名極樂。二別示莊嚴。
初,總名極樂
【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疏】先釋依者。順上文故。亦令眾生生忻樂故。苦者。逼惱之義。為四諦首。眾苦者。諸經論開有三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又約二種生死。則變易亦苦。況其餘者。以苦事非一。故曰眾苦也。諸樂者。如經所陳二種清淨莊嚴。亦以樂事非一。故曰諸樂也。極樂者。以諸國苦樂有其四種。有苦多樂少者。有苦樂相半者。有苦少樂多者。有無苦純樂者。今當第四故。
~~【鈔】四諦者。苦集滅道。苦居最先。知苦。乃斷集修道證滅也。
三苦者。一苦苦。謂受有漏身。已名為苦。更加種種逼惱。則苦而復苦也。是為欲界苦。二壞苦。謂當樂壞時。不勝憂惱也。是為色界苦。三行苦。此苦處中。即不苦不樂。念念遷流也。是為無色界苦。又欲界具三。色兼後二。無色唯行。為三苦也。而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三界。則無行苦。
八苦者。生居胎獄。老厭龍鍾。病受痛疴。死悲分散。愛則欲合偏離。冤則欲逃偏遇。求則欲得偏失。乃至五陰熾盛。總成上七。名八苦也。而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冤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
十苦者。菩薩藏經。謂一生苦。二老苦。乃至十生死流轉苦。百一十苦者。瑜伽論。一無差別流轉苦。二欲苦。癡苦。乃至五十五苦。次九種苦。於九種中。又次第疊開成五十五。合之為百一十苦。今彼國皆無也。然約之不出三苦八苦。攝種種苦。二種生死者。謂分段變易。分段者。四大所成。有分齊段落。如上八苦中說。變易。則二乘菩薩。雖離分段。未免四相遷流。因移果易。亦名為苦。彼國蓮華化生。一生不退。何慮二種苦也。
大本云。彼國不聞苦名。何況實苦。故云無有眾苦。二種清淨者。論明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即依正二報。功德莊嚴。
如下文中。及大本觀經詳辯。
: 淨名云。一切眾生。即寂滅相。不復更滅。則一切國土即極樂相。何更有樂。今開苦樂。似違彼經。
: 賢首大師釋彼經意。謂是但以迷倒妄見生死。名在此岸。悟生死空。本來圓寂。即名彼岸。今謂亦以迷倒妄見五濁。名住娑婆。悟五濁空。本來清淨。即名極樂。國土常淨。眾生自迷。迷多悟寡。示苦示樂。不容己也。
【疏】苦樂相對。正以彼此二土。較量勝劣。令生忻厭。如難易十種等。
~~【鈔】相對者。以此極苦對彼極樂。一勝一劣。天壤較然。忻厭自生。取捨自定。十種者。慈雲懺主。開此土彼土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之。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無之。而但有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無之。而但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三者無惡友牽纏苦。而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無羣魔惱亂苦。而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無輪迴不息苦。而有橫截生死。永脫輪迴之樂。六者無難免三塗苦。而有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者無塵緣障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無壽命短促苦。而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無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無塵劫難成苦。而有一生行滿。所作得辦之樂。等者。如安國鈔。開為二十四樂。羣疑論。廣為三十益。皆舉樂明苦。舉益明損。大意同前。茲不繁載。
【疏】四土苦樂。略如天台教中說。
~~【鈔】所謂見思輕重。同居苦樂。體析巧拙。方便苦樂。次第一心。實報苦樂。分證究竟。寂光苦樂。文繁不敘。
【疏】 : 菩薩捐棄五欲。雖輪王不以為樂。憫念眾生。雖地獄肯代其苦。何得捨苦眾生。自取樂土。
: 智者十疑論中詳明。又更有取捨多說。不可不辯。
~~【鈔】論云。菩薩未得無生法忍。不能度生。喻如破舟拯溺。自他俱陷。求生淨土。得無生忍已。還來此世。救苦眾生。乃克有濟。故初心菩薩。必先捨此苦處。生彼樂處。據此。則捨苦者。正欲拔眾生之苦。取樂者。正欲與眾生以樂也。自利利他。是菩薩道。豈二乘獨善之可儔乎。又多說者。圭峯釋圓覺。種種取捨。皆是輪迴。謂如捨此娑婆。取彼淨土。而大梅亦云。捨垢取淨。是生死業。故今辯云。此等語言。非不極致。但得旨則號醍醐。失意則成毒藥。盡令而行。何但捨娑婆垢。取極樂淨。為取捨也。縱謂我土惟心。而捨境取心。亦取捨也。縱謂我無取捨。而捨此有取捨。取彼無取捨。亦取捨也。亦輪迴生死業也。寧知理無分限。事有差殊。理隨事變。則無取捨處。取捨宛然。事得理融。則正取捨時。了無取捨。故菩薩雖知一切法平等不二。而示苦樂境。開取捨門。權實雙行。理事無礙。斯論且置。今汝自審。果能糟穅臭腐以為飲食。不異膏梁否。廁溷坑穽以為牀榻。不異華堂否。木皮草葉以為衣服。不異羅綺否。虎兕熊羆以為伴侶。不異父母兄弟否。冬坐冰雪。不異繒纊否。夏暴烈日。不異涼風否。乃至地獄中銼燒舂磨。不異入第三禪否。異類中行。不異遊戲否。如其不然。宛爾凡夫。何得妄以大聖人過量境界而為己有。取快一時。流害無盡。應聞此語。生大悔恨。起大覺悟。涕淚悲泣。求生淨土。故苕水評圭峯疏。謂忻厭取捨。雖謂迷真起妄。亦能順教成功。但知全修即性。則忻厭本空。況安養一門。諸佛共讚。往來法界。彌顯唯心。託彼勝緣。速登寶覺。實生物歸棲之正路。乃聖人汲引之妙權也。
【疏】稱理。則自性無染。是無有眾苦義。自性常淨。是但受諸樂義。
~~【鈔】染是苦義。淨是樂義。自性無染常淨。是無苦常樂也。華嚴六地觀察無明。以無明至六入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我今此心。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等。成無苦義。無此十二支。即真解脫。成受樂義。經云。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靜樂。皆樂義也。以上且順經文苦樂對待。如實而說。染既不立。淨亦何存。淨穢雙忘。苦樂平等。如斯之樂。乃所以為極樂也。聖解還成魔境。佛見早墮鐵圍。是故我觀極樂。實無可樂。若有可樂。與苦何別。
二,別示莊嚴。
初欄網行樹。二池閣蓮華。三天樂雨華。四化禽風樹。
初,欄網行樹。
初詳陳。二總結。
初,詳陳。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帀圍繞。
【疏】此正明樂事也。欄楯圍於樹外。羅網覆於樹上。重重相間。其數有七也。四寶者。七寶前四也。周帀者徧滿。圍繞者迴護。言重重皆四寶所嚴飾也。
~~【鈔】欄楯者。橫曰欄。直曰楯。此方華木。亦作欄楯。一防物損。二示美觀。彼土雖牛羊絕牧。玩好無心。而萬行功德之所莊嚴。任運成就也。羅網義同此。行樹者。次第成行。無錯亂也。七重者。一重欄網。圍覆一重行樹。故曰重重相間也。三事雖此方亦有。而質唯木石。彼純以寶也。七寶前四者。金銀瑠璃玻瓈也。周帀圍繞者。如瑞相經云。無量寶網。皆以金縷珍珠。百千雜寶。莊嚴較飾。周帀四面。垂以寶鈴。光色華耀。羅覆樹林。大本云。其網柔輭。如兜羅緜。則非世寶。必待雕琢矯揉而為嚴飾也。欄楯寶飾。例此可知。大本云。諸寶崖上。有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准。葉葉相向。華華相順。果果相當。如是行列。數百千重。是名為行。又云。七寶諸樹。徧滿世界。所謂金根金莖。枝葉華果。亦皆以金。則名一寶。金根銀莖。枝葉華果。亦分金銀。則名二寶。如是三寶四寶。其寶間錯。轉展增多。乃至七寶。又云。諸佛淨國。殊勝莊嚴。於寶樹中。悉皆出現。猶如明鏡。觀經云。七寶行樹。一一樹高八千由旬。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瑠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瓈色中出紅色光等。又云。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又云。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華間。涌出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旛。無量寶葢。是寶葢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亦於中現。又大本云。佛講堂。阿羅漢舍宅。各各內七寶池。外七寶樹。數千百重。據此。則三經詳略為別。此但言七重。彼言數千百重。此但言羅網。彼言羅網之中。出天宮殿。此但言行樹。彼言行樹之中。現大千界。又此言四寶。彼言七寶。蓋今經略示。彼經詳陳。以簡攝繁。取文省故。文雖不足。義實無欠。如靈芝云。七重欄楯。凡佛菩薩住處皆然。非謂一國只七重也。則知數百千重者。多種七重積而成之。七七相重。重重無盡也。餘可例見。
【疏】又皆言七者。表七覺支。七聖財等。
~~【鈔】七覺見後。七聖財者。一信。二戒。三聞。四捨。五慧。六慚。七愧。前五如寶。後二如人。善守財故。
【疏】又大本言。阿彌陀佛道場樹。高十六億由旬。四布枝葉。八億由旬。樹本隆起。五千由旬。一切眾寶。自然合成。復垂眾寶。以為瓔珞。復有寶網。羅覆其上。據此。則行樹之外。別有佛道場樹。今文省便。即行樹中攝。又論中功德草。亦樹中攝。大本其樹有香。亦寶中攝。
~~【鈔】道場樹。即菩提樹。如釋迦佛。亦坐樹下而成正覺。是也。十六億由旬者。王氏大本云。一千六百由旬。夫行樹尚及八千。佛樹何得反劣。今所引。寶積本也。即行樹攝者。以道場樹。亦復根莖枝葉華果。行行相次。故行樹足以攝之也。功德草者。論云。寶性功德草。柔輭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今不言者。以木攝草故。樹香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國中華樹。俱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今不言者。異寶必有奇香。以寶攝香故。
二,總結。
【經】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疏】結前例後。
~~【鈔】結前者。繇此欄網行樹。清淨莊嚴。所以珍域別於泥沙。瓊樹異於荊棘。無一切苦。有一切樂。名極樂也。例後者。後文功德莊嚴下。雖無名為極樂之句。義則有之。此中名為極樂下。雖無功德莊嚴之句。義亦有之。文互見也。
【疏】稱理。則自性萬德縱橫。是欄楯義。自性包羅法界。是寶網義。自性長養眾善。是行樹義。
~~【鈔】縱橫者。六度萬行。不離自性。如自性本無慳貪。是名布施。以施為縱。施無染心。則橫成戒度。施無傲心。則橫成忍度。施無倦心。則橫成進度。禪定智慧。亦復如是。餘之五度。例上可知。眾妙畢具。是即美觀。諸妄不干。是即防損。包羅者。自性彌滿清淨。包法界故。長養眾善者。如華嚴離世間品云。菩薩妙法樹。生於直心地。信種慈悲根。智慧以為身。方便為枝幹。五度為繁密。定葉神通華。一切智為果。又淨名佛道品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皆根本於心地。而發生無盡者也。奈之何欄楯毀而斧斤入。羅網頹而蔭覆疏。尚枯瘁其根枝。況發榮於華果。然而覺林如故。道種非遙。何不猛與滋培。重加整飾。便見庭前柏樹。檻外藥欄。行行般若真如。面面菩提佛性。
二,池閣蓮華
初池水。二階閣。三蓮華。四總結。
初,池水。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疏】又者。承上。不但陸地莊嚴。有如是欄網行樹。池水莊嚴。亦復勝妙無比也。七寶池者。七寶所成。池中之水。亦七寶故。
~~【鈔】七寶所成者。揀異此方土石所成。故大本云。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猶如大海。一寶二寶乃至七寶所共合成。又云。若彼佛池。其方倍此。皆七寶成。今經不言佛池。總攝池中故。水亦寶者。觀經云。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輭。從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渠。又云。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今止言寶池。不言水亦寶成。及流注上下。總攝水中故。水本就下。從下上流。此方所無故。如下生經云。兜率陀天。有水遊梁棟間。即其類也。
【疏】八功德者。唐譯云。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輭。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飢渴。八長養諸根。具八種功德。利益眾生也。觀經疏開八德。與此小異。池底金沙者。金沙為底。無泥滓也。
~~【鈔】一澄淨者。謂澄渟潔淨。離汙濁故。二清冷者。謂清湛涼冷。無煩熱故。三甘美者。謂甘旨美妙。具至味故。四輕輭者。謂輕揚柔輭。可上下故。五潤澤者。謂津潤滑澤。不枯澀故。六安和者。謂安靜和緩。絕迅汎故。七除飢渴者。謂水僅止渴。今兼療飢。有勝力故。八長養諸根者。謂增長養育身心內外故。觀疏八德者。一輕。二清。三冷。四輭。五美。六不臭。七飲時調適。八飲已無患。與上大同小異。此合輕輭。彼分為二。此無不臭。彼缺潤澤。及與安和。然義則互見。以澄淨清冷。必無臭惡。既輕且輭。豈不安和。略少潤澤。故云小異。又彼配六入。此則澄淨色入。甘美味入。至云長養諸根。則耳鼻身意。皆攝之矣。又大本云。大河之下。金沙布地。有諸天香。世無能喻。隨水散馥。雜水流芳。皆香入之證也。下文說法。是聲入與法入證也。
: 甘美輕輭。除飢長根。此方所無。則誠然矣。凡水悉皆清冷。悉皆潤澤。何彼水以二獨稱功德。
: 此水雖亦清冷。逢日則炎。遇火則沸。彼縱劫火臨之。清冷自如。終不炎沸故。此水雖亦潤澤。日曬則乾。火逼則涸。彼縱劫火臨之。潤澤自如。終不乾涸故。
金沙者。觀經云。真金為渠。渠下皆雜色金剛而為底沙。大本云。純一寶池。底沙亦以一寶。黃金池者。白銀底沙。水晶池者。瑠璃底沙。二寶為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寶亦復如是。今止金沙。文省便故。
【疏】又大本敘寶池水畢。復開三種殊勝妙用。一水能隨意。二水能說法。三浴畢進業。
~~【鈔】隨意者。大本云。諸上善人入七寶池。澡雪身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至腋。至頸。及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還復。水即還復。調和冷暖。無不順適。開神悅體。滌蕩情慮。清明澄潔。淨若無形。是水本無心。能隨人心意所欲也。說法者。大本云。微瀾洄流。轉相灌注。不遲不疾。安詳徐逝。波揚無量自然妙聲。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密聲。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稱其所欲。無不聞者。發清淨心。成熟諸根。永不退於無上菩提。是水本無情。善能說諸妙法也。浴畢進業者。大本云。既皆浴已。或各坐於蓮華之上。又云。有在地講經者。誦經者。自說經者。授經者。聽經者。念經者。思道者。坐禪一心者。經行者。有在虗空中講經者。乃至坐禪經行者。各隨其質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轉地菩薩。得不退轉。是水不但以可浴為功。又能利益於既浴之後也。以上三種殊勝。皆攝寶池德水中故。又後出經偈云。但有河水流。音響如說經。是也。
【疏】稱理。則自性汪洋沖融。是寶池義。自性悉備一切功德。是德水義。
~~【鈔】汪洋沖融者。汪。深貌。自性深玄無盡。如池底故。洋。廣貌。自性廣遠無際。如池量故。沖融者。中和貌。自性非真非俗。純粹至善。如池純以寶成故。備諸功德者。自性無染。即澄淨德。自性無煩。即清涼德。自性無惡。即甘美德。自性無我。即輕輭德。自性無竭。即潤澤德。自性無暴。即安和德。自性無乏。即除飢渴德。自性出生一切萬善。即長養德。又自性順萬物而無情。上行則入聖流。聖無所增。下行則入凡流。凡無所減。不變隨緣。周徧法界。所謂流注華間。及諸梁棟者也。永明云。水有十德。同真性故。意正如是。定水湛然滿。浴此無垢人。無垢亦無淨。是名八功德。
二,階閣。
【經】四邊階道。金銀瑠璃玻瓈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瑠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疏】四邊者。中為池水。周圍四邊為階道也。金者。梵語蘇伐羅。銀者。梵語阿路巴。瑠璃者。此云青色寶。玻瓈者。此云水玉。硨磲者。此云大貝。赤珠者。梵語鉢摩羅伽。瑪瑙者。梵語鉢摩羅伽隷。以斯七寶莊嚴較飾也。
~~【鈔】階道者。離地曰階。坦途曰道。樓閣者。重屋曰樓。岑樓曰閣。如觀經言。黃金地上。一一寶中。五百色光。其光如華。成光明臺。樓閣千萬。百寶合成。大本云。阿彌陀佛。講堂精舍。宮殿樓閣。皆以七寶。勝於此界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萬倍。菩薩所居。亦復如是。諸天及人。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寶二寶。至無量寶。又佛地論云。且說七寶。其實淨土無量妙寶。故知曰四寶者。文省便也。
又華嚴入法界品云。危樓迥帶。閣道傍出。棟宇相承。窗闥交暎。階墀軒檻。種種滿足。一切皆以妙寶莊嚴。即斯義也。又大本云。是諸樓閣。有隨意高大。浮於空中。若雲氣者。有不能隨意高大。止在地上者。以求道時。德有厚薄所致。又云。樓觀欄楯。瓔珞覆上。皆作五音。
又觀經云。樓閣兩邊。各有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以是推之。則此止言樓閣。不分佛及菩薩天人。亦不分在空在地。亦不言樂音演法。悉文省也。金者四義。一色無變。二體無垢。三轉作無我。四能令人富。銀四義同。而功稍劣。瑠璃青色。是其正譯。又名不遠者。不遠。山名。山出此寶。以近波羅奈城故。水玉者。今水晶也。硨磲言大貝者。貝為海中介蟲。大者名寶。一云非梵語。以其似車之渠。渠者。網也。赤珠者。
佛地論云。赤蟲所出。有天赤珠。名因陀羅。非世所有。大論。真珠或出魚腹。或出蛇腦。或出蚌胎。或生竹中。則色非定赤。故以前譯為正。瑪瑙者。或云丹丘之野。鬼血所化。一云如馬腦故。莊嚴者。有整齊義。較飾者。有文彩義。以斯嚴飾。則如前或以一寶二寶。乃至七寶之類是也。又此七寶。姑取名同此方。實則不類。如天金天銀。已非人世所有。何況彼土。
【疏】又七寶者。常喻取貴重義。如梵網中說。
~~【鈔】貴重者。梵網經菩薩心地品。言棄捨大乘經律不學。而學外道二乘邪見等者。如捨七寶。反取瓦礫。對瓦礫言。故知寶者取貴重義。正明二土淨穢不同。令忻厭故。
: 堯處茆茨。箕諫象玉。世間王臣。且崇素樸。淨土菩薩。何貴寶嚴。
: 此有二義。一者。上智之士。知心淨則土自淨。正勝則依必強。理固有然。心實無著。喻如舜在畎畝。躬荷犂鋤。一承堯禪。警蹕冤旒。不期自辦。舜何樂焉。故曰有天下而不與也。二者。曲為鈍根凡夫。須示苦樂。令生忻厭。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喻如正厄饑寒之國。忽聞飽暖之鄉。方沈幽暗之崖。乍覩光明之境。豈不身心踊躍。舍故即新。但得往生。終成解脫。方便接引。當如是耳。
【疏】稱理。則自性平直。是階道義。自性高䆳。是樓閣義。自性具足功德法財。是七寶義。
~~【鈔】平直者。自性解脫自在。離諸垢汙。曠闊坦夷。無有偏陂。是名階道。高邃者。自性迥超塵境。觀照不遺。囊括虗空。廣博無盡。是名樓閣。功德法財者。自性常而不遷。淨而不染。我而隨緣不礙。樂而富有不虧。是名金銀。自性內外明徹。無障無礙。是名瑠璃。自性本體潔白。離過絕非。是名硨磲。自性光明熾然。是名赤珠。自性堅實不易。是名瑪瑙。眾美畢具。資成法身。是名嚴飾也。且善財徧歷重城。博參羣彥。最後於彌勒樓閣。彈指而登。今但持名。不涉迴塗。便居妙境。其如終日寶階行。自稱迷路漢。可謂倚門彈指。不知身在玉樓中者也。惜哉。
三,蓮華。
【經】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疏】上言池外。今表池中。蓮華。梵語芬陀利。亦云優鉢羅。亦云鉢特摩。亦云拘勿頭。
~~【鈔】梵語芬陀利。此云白蓮華。未開名屈摩羅。將落名迦摩羅。處中正開。名芬陀利。優鉢羅者。青蓮華也。鉢特摩者。紅蓮華也。拘勿頭者。黃蓮華也。
【疏】車輪者。言其形也。大小無定。婆沙等說。種種不同。各隨機見。
~~【鈔】車輪大小者。婆沙論云。輪王千輻金輪。周圓十五里。華嚴鈔云。金輪大一由旬觀經云。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大本云。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而人世車輪。大不逾丈。不可以此而為定準。又云。眾寶蓮華。周徧世界。一一寶華。有無量百千億葉。按經別蓮華勝劣三種。十葉。百葉。千葉。今曰無量百千億葉。葉既無量。則華之大。亦無量矣。又如來藏經云。爾時世尊於栴檀重閣。正坐道場。而現神變。有千葉蓮華。大如車輪。華中化佛。各放無數百千光明。故知車輪不可思議。寧得局以人世常所御車而為限量。隨機者。以或小或大。繇其因地念佛。功有勝劣。機感自致耳。乃有以華如車輪。抑此經為散善。蓋未考於輪義。
【疏】大如車輪。且喻形體。以輪喻德。亦有多義。
~~【鈔】形體者。輪體圍圓。有蓮象也。多義者。又輪有轉義。此蓮華者。托孕眾生。易凡成聖。即轉義故。又輪有輾義。此蓮華者。不染汙濁。破除煩惱。即輾義故。又輪有飛行義。聖王金輪。一日之中。遶四天下。此蓮華者。徧至十方。接彼念佛眾生。歸於極樂。即飛行義故。餘不煩舉。
【疏】青黃赤白。言其色也。不唯舉色。而言光者。此土蓮華。有色無光故。但舉四色者。省文也。
~~【鈔】四色解見前疏。光者。後色而發。如珠瑩潔。則能發光。彼土蓮華至為清淨。故有光也。大本云。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煒燁煥爛。明耀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眾生說微妙法。據此。則青白玄黃朱紫。已成六色。而佛地論復云七寶。故知四色。其文省故。其實蓮華具無量色。具無量光也。又不言說法者。亦文省故。
【疏】微妙香潔。言其德也。舉四德者。亦文省故。
~~【鈔】四德者。離垢是蓮華正義。推廣其義。略說為四。一言微者。復有四義。二同二別。一者。根潛池底。不可窺視。是為幽微。二者。不生高原陸地。與繁華麗蕊而爭妍豔。是為隱微。三者。觀經言一一葉上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是為細微。四者。七寶所成。珍奇粹美。是為精微。前二通於此方。後二彼國獨擅。故二同二別。二言妙者。復有十二義。四同八別。一者。方華即果。不待華落。是為因果同時妙。二者。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為垢淨雙非妙。三者。一華徧圍於子外。眾子羅列於華中。是為總別齊彰妙。四者。晝則開敷。夜則還合。是為隱顯隨宜妙。五者。巨蓮在中。而有百千萬億蓮華以為眷屬。是為主伴相參妙。六者。上中下品。各三成九。九九無量。隨其宿修。不相錯謬。是為勝劣分明妙。七者。大一由旬。乃至百千萬億由旬。是為小大無定妙。八者。不以春生。不以秋瘁。亘古常新。是為寒暑不遷妙。九者。朱紫玄黃。或復純白。雜色雜光。亦復如是。是為彩素交輝妙。十者。生於彼國。而能從空來至此土。迎取當生。是為動靜一源妙。十一者。諸佛菩薩。結跏其中。念佛眾生。托質其內。是為凡聖兼成妙。十二者。此方念佛。華即標名。勤惰纔分。榮枯頓異。是為感應冥符妙。前四後八。同別可知。三言香者。此方彼國相較勝劣。亦有二義。一者。此方則出汙泥中。宜為所溷。而清馨澹然。是為穢中香。二者。彼國則如大本言。光色既異。香氣亦異。芬芳馥郁。不可勝言。故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誦斯偈者。尚致口出蓮華之香。超一切香。香無與比。是為香中香。則知此方之香。已勝餘華。彼國乃勝而又勝者也。四言潔者。此彼勝劣。亦有二義。一者。此方則出汙泥中。宜為所染。而瑩然清淨。是為垢中潔。二者。彼國則根自金沙。異濁土故。生從德水。異常流故。質成妙寶。異凡卉故。超一切潔。潔無與比。是為潔中潔。勝而又勝。例上可知。以上從其切近。略表四德。若廣演之。亦應無量。
: 有謂下品下生。生鐵蓮華。其說然否。
: 未見佛說。如上所明。色不止四。有七寶華。則知金蓮華者。黃色所攝。玻璃硨磲。及與銀蓮。白色所攝。赤珠瑪瑙。紅色所攝。乃至瑠璃。亦黃色攝。推而廣之。帝青蓮華。青色所攝。如真珠等。亦白色攝。以是參合。應無鐵蓮。鐵於五金。金所賤故。鐵於七寶。寶所無故。九品下生。猶勝天宮。天宮皆以寶成。不聞有鐵。況在西方。何得有此。
【疏】又蓮華者。往生彼國托質之所。念佛之人。特宜知此。
~~【鈔】托質者。未證無生。生必有托。六趣眾生。則中陰之身。自求父母。往生善土。則一彈指頃。蓮華化生下文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即是生此蓮華中也。是蓮華者。乃卸凡殻之玄宮。安慧命之神宅。往詣之國。號曰蓮邦。同修之友。號曰蓮社。約禪誦之期。號曰蓮漏。定趨向之極。號曰蓮宗。重其事也。修淨土者。若禮佛時。當想己身在蓮華中作禮。佛在蓮華中受我禮敬。若念佛時。當想己身在蓮華中。結跏趺坐。佛在蓮華中。接外於我。然後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蓮華開合想。遂得往生。況復加之一心持名而不生者。
: 此經不兼色像。今胡乃爾。
: 有專主故。兼亦無礙。如菩薩偏行六度時。以施為專主。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今念佛亦然。專主於觀想者。少時持名。專主於持名者。少時觀想。亦隨力隨分之意也。所謂不兼色像者。蓋恐一心執持名號。又一心觀想色像。不唯心無二用。而兩事雙行。輕重不分。俱無成就耳。苟明於正助之義。則一心持名以為其正。少時之助。助亦歸正。如火益薪。復有何礙。
【疏】稱理。則自性清淨光明。是蓮華義。
~~【鈔】清淨。表色。自性纖塵不立故。光明。表光。自性萬法朗然故。佛地論云。如是假實之色。皆不離佛淨心。即此淨心。能顯假實之色。故經云。青色青光。黃色黃光等。是光色不二。寂照雙融也。又自性寂。是華合義。自性照。是華開義。自性具足一切善法。是微妙香潔義。然則不離塵境。未浴寶池。常在蓮華中。經行及坐臥。
四,總結。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如上欄網行樹。池閣蓮華。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因中所發大願。及願後所修大行。無量功德之所成就也。如華嚴中願行。亦同此意。
~~【鈔】願以起行。行以實願。菩薩因地。莫不皆然。行滿願遂。名為成就。因中者。為法藏比丘時也。言願者。所發四十八願也。有願云。我作佛時。生我剎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化生。又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自地以上。至於虗空。皆有宮殿樓閣。池流華樹。悉以無量眾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又云。若我成佛。周徧國中諸莊嚴具。無有眾生。能總演說。是為大願。言行者。大本云。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攝取二百一十億佛剎清淨之行。如彼修持。又云。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護身口意。修行六度。了空無相無作。以行教化。致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是謂大行。言功德者。即此行願。名為功德。大本云。如是積功累德。無量千萬億劫。功德圓備。方得成就斯願。而入佛位。華嚴願行者。華藏世界品云。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往昔微塵數佛所。修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又下云。普賢智地行悉成。一切莊嚴從此出。例法藏願行。亦猶是也。
【疏】又功德者。無漏性功德也。復有勝劣。今是勝功德故。
~~【鈔】無漏功德者。初祖以營修世福。為有漏之因。不名功德。又云功德在法身中。則此之大行大願。皆自性無漏功德。非事上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也。勝劣者。聲聞菩薩。乃至於佛。皆有功德。小大懸殊。今是彼佛因地。修無量願行之所成就。崇功至德。不可思議。故云勝也。
【疏】 : 金剛般若謂莊嚴佛土者。實非莊嚴。是名莊嚴。今乃廣陳依正。云何二經意義相背。
: 性相不殊。所宗異故。
~~【鈔】性相不殊者。全性起相。全相歸性。性相本非二物。而當經各有所宗。彼經以無相為宗。故唯明第一義相。不取形相。實則清淨心中。身土自現。喻如磨鏡。塵盡像生。其專言性者。蓋即相之性。非棄相而取性也。今經以勸生淨土為宗。故於極樂依正種種莊嚴。反覆開明。令起忻慕。實則相本自空。唯心唯識。其廣陳相者。蓋即性之相。非離性而言相也。為門各別。究竟是同。故知二經。義不相背。
【疏】: 諸天宮殿園苑。亦以寶嚴。與此何別。
: 麤妙異故。
~~【鈔】麤妙者。如世珠玉。雖均名寶。而質有麤妙。價有重輕。故諸天自下而上。依正莊嚴。從麤漸妙。勝劣迥殊。何況極樂。超越三界。寧不寶嚴之中。獨為最勝。經云。輪王亦有三十二相。而不及佛。即此意也。
【疏】又此功德。雖佛力成就。亦兼繇眾生。以心淨土淨故。
~~【鈔】兼繇眾生者。維摩經云。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乃至萬行。悉亦如是。是以此方念佛。彼土蓮成。則極樂種種清淨莊嚴。雖彼佛為菩薩時之所成就。而謂勤修淨業眾生。共與成就。亦可也。故曰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疏】稱理。則自性能生萬法。是莊嚴義。
~~【鈔】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華嚴經云。一切寶鈴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寶樓閣。無著善根無生善根所生。乃至衣葢幢座等。莫不皆然。又云。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中。若山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一一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是故當知淨土唯心。更無外境。
三,天樂雨華。
初天樂。二金地。三雨華。四總結。
初,天樂。
【經】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疏】上敘寶池。此談金地之上。華樂交輝也。天樂者。異世樂故。常作者。無間歇故。
~~【鈔】異世樂者。大本云。第一四天王天。及諸天人。百千香華。百千音樂。以供養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於是第二忉利天王。欲界諸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諸天。香華音樂。轉相倍勝。又云。亦有自然萬種伎樂。無非法音。清暢嘹喨。微妙明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觀經云。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虗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以是天人所作之樂。非人間所有。故云異世樂也。無間歇者。世樂須人。有作有輟。天樂自鳴。故云常作也。今人念佛。臨終之日。天樂迎空。正唯淨土常作天樂故。
【疏】稱理。則自性萬德和融。是天樂義。
~~【鈔】自性如實空。則不立一塵。如實不空。則交羅萬德。調和而克諧不悖。融液而一味無乖。忍進相與低昂。則塤鳴篪奏。止觀雙成定慧。則玉振金聲。慈悲。則哀矣不傷。喜捨。則樂而不泆。如斯天樂。非唯不鼓。兼復無聲。羽寂宮沈。響天震地。
二,金地。
【經】黃金為地。
【疏】此躡前起後。謂極樂世界。上則樂作於天。下則金嚴其地。而居此黃金地上。不獨耳聞天樂。亦且眼見天華也。黃金者。謂瑠璃地上。間以黃金。然亦眾寶無定。
~~【鈔】間以黃金者。如觀經云。見瑠璃地。內外暎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瑠璃地。其幢八棱。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暎瑠璃地。如億千日。瑠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界以七寶。分齊分明。據此。則地本瑠璃。而黃金者。又地面之莊嚴也。大本云。彼剎自然七寶。體性溫柔。相間為地。或純一寶。光色晃耀。超越十方。恢廓曠蕩。不可窮盡。地皆平正。無有須彌及諸山海坑坎井谷幽暗之所。據此。則亦可專以黃金為地。良繇彼國廣大。非止一隅。黃金瑠璃。且以一寶二寶言之。眾寶為之。當亦無盡。
【疏】稱理。則自性真如平等。是金地義。
~~【鈔】真如。則無雜無穢。無變無遷。歷萬劫而常新。平等。則不增不減。不高不下。為千聖所共履。毗舍如來。謂當平心地。則世界平。如舍利弗。心有高下。乃見丘陵坑坎是也。是故人人行處是黃金。何待如來以足指按地。
三,雨華。
初天雨妙華。二持以供佛。三供已自適。
初,天雨妙華。
【經】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疏】言此黃金地上。常雨天華也。彼無須彌日月。而言六時者。以華鳥為候也。盧山蓮漏。蓋倣此意。
~~【鈔】此土日月旋環。遶須彌而分晝夜。如贍部正當須彌之南。晝則始東洲半。經乎南洲。終西洲半。夜則始西洲半。經乎北洲。終東洲半。配十二支。六時成晝。六時成夜。為一日也。彼國既無須彌。又無日月。常明不昏。晝夜無辨。唯以華開鳥鳴而為晝。華合鳥棲而為夜也。然日月有無。諸本不同。漢譯云。日月處空。吳譯仍漢。王氏復云處空而不運轉。曹魏不言有無。元魏及宋。直云無有。若和會之。當是日月雖存。以佛及聖眾。光明掩暎。與無同耳。而以理揆之。無者為正。何者。忉利而上。尚不假日月為明。何況極樂。或漢譯日月上。缺無有二字。未可知也。高明更詳之。蓮漏者。遠祖於廬山。集眾念佛。刻木為蓮。具十二葉。引流泉入池。每度一時。水激一葉。晝夜六時。禪誦不輟。與會諸賢。往生甚眾。今人六時淨業。本於遠祖。遠祖本此。
【疏】曼陀羅。天華名也。此云適意。又云白華。天雨者。讚歎道德。如空生帝釋事。
~~【鈔】白華者。天華多種。如曼殊沙。則云赤華。今止白華。文省便也。亦可西方屬金。取白業義。適意者。天華妙好。適悅人意也。大本云。一切諸天。皆賷天上百千華香來供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是也。讚歎者。世人行善。諸天歡喜。何況彼國。如來菩薩賢聖上善之所集會。讚歎雨華。理固應爾。如空生帝釋者。須菩提宴坐。帝釋散華。須菩提問。空中散華。當是何人。答曰。我乃天帝。以尊者善說般若故。是知淨土往生之眾。一心不亂。則諸念不生。萬法空寂。即是善說般若。感動諸天。又何疑哉。
【疏】又華有二種。一者天華。二者樹華。今是天華。以天攝樹故。
~~【鈔】天華者。從天而下。義如前釋。樹華者。大本云。四方自然風起。出五百音聲。吹諸樹華。華生異香。隨風四散。散諸菩薩聲聞大眾。華墮地者。積厚四寸。極目明麗。芳香無比。及至小萎。自然亂風吹去。是彼土亦雨樹華。故曰以天攝樹。
【疏】稱理。則自性開覺。是華義。
~~【鈔】自性在迷。如華尚蕊。自性忽悟。如華正開。又妙色煥爛。不繪而成。妙香馥郁。不行而至。華雨自空不種而生。不採而下。自性神靈通達。亦復如是。
二,持以供佛。
【經】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
【疏】此言天所雨華。眾生持取供佛也。眾生者。除佛而言也。清旦者。六時之一也。衣裓者。盛華之器也。供畢還國。猶在食時。以神足故。
~~【鈔】除佛者。唯佛一人。獨稱大覺。菩薩而下。以至往生彼國初心凡夫。皆名眾生也。以生佛相對故。六時之一者。清旦。於晝時為最先。以旦供佛。表至敬也。又旦是夜氣清明之際。清旦供佛。取心淨也。彼國眾生雖晝夜一心。固無清濁。而未登佛地。猶有無明。觸事涉緣。不無少動。亦以平旦號清明心。亦可隨順此方言清旦也。常者。日日恒然。不疲厭故。各者。人人皆然。無勤惰故。盛華器者。真諦謂衣裓為外國盛華之器。或言衣襟。亦以襟盛華也。他方。自本國而他方也。不言本國者。文省也。十萬億佛。一佛一大千土。言廣遠也。食時者。晨齋時也。清旦至於晨齋。為時至少。以至少時。供至多佛。明其速也。如大本言。諸大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徧至十方無量世界。供養諸佛。華香伎樂。衣葢幢旛。無數供具。若欲獻華。則於空中化成華葢。周四十里。乃至六百八百里。各隨大小。停於空中。勢皆下向。以成供養。復以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既供養已。忽然輕舉。還到本國。猶為未食之前。據此。則有種種諸供養具。又化華成葢。又供畢聽法。今止言以華供養。皆文省也。神足者。如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得神足。如一念頃。過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又願云。即得宿命。又云天眼。又云天耳。又云他心。則生彼國者。六通自在。不止飛行。今不言者。亦文省也。
【疏】按此神足。住位。行位。菩薩所有。如華嚴中說。
~~【鈔】華嚴經云。八住菩薩。一剎那頃。遊行無數世界。又十行頌云。佛剎無邊無有數。無量諸佛在其中。菩薩於彼悉現前。親近供養生尊重。則今之神足。豈易及哉。
: 此於三種意生身。當屬何等。
: 楞伽三種。分屬聲聞菩薩大聖。則生彼國者。隨其所修。各有所證。如九品例。
【疏】稱理。則自性自嚴。是盛華供養義。自性自徧。是十萬億佛義。自性自空。是食時還義。自性自住。是本國義。
~~【鈔】自嚴者。心本具含萬德。還以萬德嚴心。德無所德。嚴無所嚴。是真供養。思益經云。誰能供養佛。通達無生者。寶雨經云。如理思惟。即是供養如來。是也。自徧者。以心徧一切處。即是一一承事。無空過者。故維摩經言。無前無後。一時供養。自空者。心體本空。空無來往。是故以食時還。聊對此方䟦涉耳。實則不越剎那。還國已竟。自住者。心源湛寂。常住不遷。是當人故鄉田地。安身立命處。金剛經還至本處。即此經還到本國也。此之謂務本。
三,供己自適。
【經】飯食經行。
【疏】承上食時。故次言食。經行者。循環不斷義。返已而食。食已而行。彷徉自適也。
~~【鈔】飯食者。大本云。諸往生者。其飯食時。銀鉢金鉢。種種寶鉢。隨意現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鹹甘淡。各如所願。不餘不缺。不以美故。過量而食。食已自消。而無遺滓。或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適。無所味著。身心輕利。食畢化去。時至復現。循環者。如經貫緯。絡繹連緜。往來無已也。食已而行。一以調身。使無凝滯。一以調心。使不放逸也。彷徉者。優遊自得意。世人食已。非奔走塵務。則增長睡眠。彼國飯食經行。解脫之風。逍遙之狀。可想見也。
【疏】唯言飯食。不及衣等。唯言經行。不及坐等。亦文省故。
~~【鈔】衣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隨念即至。不假裁縫擣染浣濯。又復有無量上妙衣服。寶冠環釧。耳璫瓔珞。華鬘帶鎖。諸寶莊嚴。百千妙色。自然在身。又云。復有無量如意妙香。塗香末香。其香普熏彼佛國界。故不言衣。以食攝衣。及一切資生之具故。不及坐者。教開四種三昧。一曰常行。二曰常坐。三曰半行半坐。四曰非行非坐。就此文中。則唯第一。然二部中。皆言往生者。坐蓮華中。般舟三昧則復言立。當知以行攝坐。及四威儀故。
【疏】稱理。則自性常定。是飯食義。自性常慧。是經行義。
~~【鈔】禪悅為食。故定有食義。智能運轉。故慧有行義。如論頌云。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又佛地論。淨土中諸佛菩薩。能說能受大乘法味。又正體智受真如味。能住持身命。使不斷壞。長養萬法。故名為食。又阿含唯識等。說出世五食。一禪悅。二願。三念。四解脫。五法喜。謂禪定資神。輕安適悅。即為食義。願力持法。法身增長。即為食義。念力明記。聖道現前。即為食義。解脫除障。居然資益。即為食義。法喜內充。極喜樂故。即為食義。今止言定者。舉一兼四。禪定之中。無不攝故。維摩經云。未發大乘意。食此食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者。得無生忍已乃消。得忍者。至一生補處乃消。華嚴具足優婆夷云。一生所繫菩薩。食我食者。皆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皆自性真如無盡之理而為食也。經行者。持世經云。如來行處。是無行處。無行處者。真慧也。故知拈匙放箸。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何得埋頭喫飯。空過一生。翫水觀山。徒勞萬里。
四,總結。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結上天樂天華等。種種莊嚴。皆本佛願行功德所成就也。
~~【鈔】願者。如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自地以上。皆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又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然燈散華。又願云。我作佛時。剎中菩薩。以香華等種種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養諸佛。一食之頃。即可徧至。又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欲食之時。寶鉢之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自去。今來成佛。一一所願。皆悉成就。行者。如大本云。法藏比丘既發願已。天雨妙華。而散其上。又云。或為比丘。或為天王。或為輪王。或為大臣。恒往佛所。承事供養。又云。手中常出衣服飲食。幢旛寶葢。一切音樂。今來成佛。如上天樂天華等報。自合成就。
四,化禽風樹。
初化禽演法。二風樹演法。三總結二嚴。
初,化禽演法。
初正示法音。二釋無惡道。
初,正示法音。
初宣音。二獲益。
初,宣音。
【經】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疏】上言諸天獻瑞。此言禽樹成音。又上言供養之勝。今言聞法之勝也。種種言非一。奇妙言異常。雜色言美觀。白鶴等者。多種中舉一二也。白鶴。孔雀。鸚鵡。常見可知。舍利解現前文。迦陵頻伽。此云妙音。共命。一云命命。如是種種。悉皆奇妙。非凡鳥比。
~~【鈔】奇妙者。形殊眾鳥名奇。音能說法名妙。白鶴者。此土鶴有四種。玄黃蒼白。以白為勝。然鶴雖白。自無純白。非真白鶴也。孔雀。鸚鵡。皆此土所貴。故獨舉也。頻伽。此云妙音。未出殻時。已有音聲超眾鳥故。正法念處經云。此鳥音聲。若人若天。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故云妙音。共命。亦云命命。亦云生生。梵語耆婆耆婆迦。二首一身。報同識異。謂是釋迦調達宿因。又雪山有二頭鳥。一曰迦婁嗏。一曰優波迦婁嗏。是也。彷彿如二頭之蛇。九頭之鳥。千頭之魚。今刻繪作人身二首。恐非也。上文數鳥。四通震旦。二局西乾。在此土者。已稱珍異。若在彼國。形體色音。轉更奇妙。今姑取名同。而實則異。例如欄網行樹等。皆以寶成。非人世所有也。舉一二者。多不悉陳。如觀經中有鳧鴈及鴛鴦等。今以少攝多。亦文省也。
【疏】然此土諸鳥。唯鸚鵡解作人言。而亦僅稱學語。彼國則晝夜出音。且和且雅。為能演暢根力覺道一切道品。非漫鳴也。
~~【鈔】僅稱學語者。謂但依人語。未能知義。記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則人道未通。何況佛心。鸚鵡且然。餘可知矣。和雅者。和與暴對。如鴟鴉等。是名暴音。雅與俗對。如鶯鸝等。是名俗音。優柔平中。無有麤厲。能令聽者躁心自釋。是名和音。正大謹嚴。無有邪靡。能令聽者欲心自平。是名雅音。由之瑟尚缺於和。鄭之聲大背於雅。鳥兼二美。是黃鍾大呂所不及也。演者。張而廣之。義無盡故。暢者。敷而達之。意無滯故。如是演暢根力覺道。三十有七諸道品也。道品者。以是入道之品類故。
【疏】然此三十七品。屬小乘法。實通大乘。隨其心行。如諸經論中說。
~~【鈔】通大乘者。瑜伽四十四云。大乘菩提分。乃有多種。三十七品。是其中別義。通於大小。智論云。三十七品。無所不攝。即無量道品。亦在其中。淨名云。道品是道場。又云道品是法身因。攝大乘云。道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涅槃云。若人能觀八正道。即見佛性。名得醍醐。皆約大說。隨心行者。如涅槃云。智有二種。一者中智。二者上智。觀諸陰苦。是名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非聲聞緣覺所知。是名上智。則知道品是一。觀智大小。固無定也。
【疏】五根者。一信。二進。三念。四定。五慧。能生聖道。故名為根。又如俱舍。具三義故。
~~【鈔】根有二義。一者能持義。持其所已得。而自分不失也。二者生後義。生其所未得。而勝進上求也。言信根者。謂於諦理深忍樂欲。是名信根。此一為總。餘四承上。進根者。既信此理。勤求不息。是名為進。念根者。既求此理。念茲在茲。明記不忘。是名為念。定根者。既念此理。繫緣一境。相應不散。是名為定。慧根者。既定心在道。復正觀分明。決擇是非。是名為慧。能生聖道者。以此五法。調治其心。譬如陰陽和適。一切種子皆得發生故。俱舍三義者。俱舍論明最勝自在光顯為根。最勝者。根體勝故。自在者。根用勝故。光顯者。體用雙彰故。於中開二十二根。有信等五根故。
【疏】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長。具有大力。故名為力。
~~【鈔】力有二義。一者不為他伏。二者又能伏。他如瑜伽論。此五力者。能於後後所證出世間法。生深勝解。難制伏故。又具大威勢。摧伏一切諸魔軍故。信力者。深信諦理。轉更增長。能遮疑惑。不為動搖。能拒邪外。不為迷亂。能破煩惱。不為侵害故。一總餘承。如上根例。進力者。進根增長。能破身心種種懈怠。成辦出世種種事業故。念力者。念根增長。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故。定力者。定根增長。能破一切諸雜亂想。發起事理諸禪定故。慧力者。慧根增長。能破一切邪外等見。能斷一切偏小等執故。
【疏】七菩提分者。即七覺支。亦繇前根力。得此慧用。謂一念。二擇法。三精進。四喜。五猗。六定。七捨。一云。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四除。五捨。六定。七念。今依後釋。
~~【鈔】覺支者。覺即菩提。支即是分。謂分分隨宜而用也。繇前者。瑜伽云。諸已證入正位者。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知根力既固。後須覺慧。合宜則用。依後釋者。以天台所釋。意明顯故。又華嚴疏。亦以擇法為自體。餘分為分故。一擇法者。觀諸法時。善能覺了。揀別真偽故。二精進者。修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故。三喜者。心得法喜時。善能覺了。不隨顛倒之法而生喜故。四除者。除諸見煩惱時。善能覺了斷絕虗偽。不損真正善根故。五捨者。捨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了取捨虗偽。永不追憶故。六定者。發諸禪定時。善能覺了諸禪虗假。不生見愛故。七念者。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沈沒。當念用擇進喜三支。察而起之。若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三支。攝而伏之。念念調和。使中適故。
【疏】八聖道者。亦名八正道。繇前擇法。故入正道。謂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鈔】一正見者。雜集云。若覺支時。所得真覺。以慧安立。諦理分明。無有錯謬故。二正思惟者。見此理時。無漏心相應。思惟籌量。為令增長入涅槃故。三正語者。不惟心無邪思。以無漏智。攝口四業。住四善語故。四正業者。以無漏智。除身三種一切邪業。住清淨身業故。五正命者。以無漏智。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故。六正精進者。以無漏智。應勤行精進。趨涅槃道故。七正念者。以無漏智。於應念正道法。及助道法。心不動失故。八正定者。以無漏智相應。正住於理。決定不移故。皆言正者。以不依偏邪名正。能至涅槃名道。若華嚴離世間品。則八正俱菩薩道。正見者。遠離一切諸邪見故。正思惟者。捨妄分別心。隨順一切智故。乃至正定者。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於一三昧中。出入諸三昧故。釋云。據此文證。豈不深玄。以例推之。七覺根力三十七品。皆隨眾生因地所修。機見不同。證大證小。各有所得。
【疏】言如是等法者。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成三十七品。及等餘一切法故。
~~【鈔】三十七品。上惟二十有五。故等以攝之。四念處者。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云念處者。以不淨。是觀身者所當念處之所也。苦無常等。亦復如是。四正勤者。解見前文。以生善滅惡。不懈弛故。名之為勤。勤所當勤。合於理故。名正勤也。四如意者。亦名四神足。所謂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良繇念處正勤以來。精進增多。定心稍弱。修此四種定力攝心。則智定均等。能斷結使。所願皆遂。名如意足也。合此七類。則為三十七品。婆沙智論。皆以喻顯。念處如種子。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覺支如開華。聖道如結果。故名道樹。餘一切法者。如四心六度。無量法門等。
【疏】 : 何不先敘念等。而首舉根。
: 以重信故。又上三科至此。始有根力故。
~~【鈔】據七類次第。聞法先當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攝心調柔。柔故成根。根增成力。乃七覺分別。八道正行。今重信者。此經以信為主。而根力二俱首信。信持餘四。是道之元。德之母也。如五位之中。信亦居初。十信之中。信亦居初。十一善法。信亦居初故。上三科者。從念處。正勤。如意。修為至此。方得根力堅固。能使前所得法。無有退失故。又後當得法。畢竟能得。亦繇乎信。故首舉也。
【疏】稱理。則自性變化。是眾鳥義。自性出生一切法門。是根力覺道義。
~~【鈔】下文言彼佛變化所作。今謂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何得高推聖境。又心地含諸種。則五根等。全體是自心培植。何得向外馳求。故先德謂信心堅固。湛若虗空。即五根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邪正不干。即八正道。故云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二,獲益。
【經】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聞音無益。則同世音。祇取娛樂。今念三寶。正明益也。三寶者。略有三相。一住持相。二別相。三同相。可尊貴故。名之曰寶。
~~【鈔】住持相者。雕鑄塑畫。名為佛寶。黃卷赤軸。名為法寶。比丘五眾。和合無爭。名為僧寶。即世間三寶也。別相者。略有三義。一者三寶自別。二者三寶大小乘別。三者三寶名相各別。括其大意。則常身尊特。示現不同。名為佛寶。教行理果。為門不同。名為法寶。三賢十聖四果四向緣覺獨覺。階位不同。名為僧寶。即出世間三寶也。同相者。若約五教。則一者立事就義門。二者會事歸理門。三者理事融顯門。四者絕相理實門。五者融通不礙門。雖前淺後深。而同歸一原。括其大意。則性體靈覺。照了諸法。名為佛寶。恒沙性德。皆可軌持。名為法寶。性相不二。冥合無違。名為僧寶。即出世間最上三寶也。尊貴者。佛兩足尊。法離欲尊。僧眾中尊。依之修行。則出三界。世間珍重。無與為伍。故名為寶。通書亦云。至尊者道。至貴者德。況三寶道德之極。豈不稱寶。
【疏】聞念三寶。自有四義。一者鳥音之中。讚三寶故。二者說法有方。善入人故。三者晝夜無間。熟耳根故。四者鳥尚解說。激勝心故。
~~【鈔】讚三寶者。雖上根力覺道。種種諸法。為品不同。約而言之。皆三寶攝。演暢此法時。或明含靈本具覺性。眾生聞者。得自本心。乃知有佛。或明性具種種諸相。眾生聞者。解入深義。乃知有法。或明性相和合不二。眾生聞者。事理無礙。乃知有僧。故念三寶。善入人者。雖談妙法。不善為辭。聞則扞格。今惟和雅之音。優柔調適。理義悅心。聽者生喜。故念三寶。熟耳根者。雖善說法。一暴十寒。心則懈廢。今唯六時相續。習聽飫聞。浹隨淪肌。熏陶成性。故念三寶。激勝心者。鳥能說法。人胡不如。慚恥一生。精進自發。故念三寶。
【疏】稱理。則自性真心一體。是佛法僧義。
~~【鈔】如上同相所陳。則知唯一真心。更無別體。心體本自覺即照佛寶。心體本自性離即法寶。心體本自不二即僧寶。故曰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但令歸自。不說歸他。念念還歸自心。是名真念三寶。
二,釋無惡道。
【經】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疏】恐疑淨土何因而有畜生。不符法藏本願。故明彼國實無惡道。以彼佛欲令法徧人耳。神力變化。非真畜生故。又不同天鳥能說法故。
~~【鈔】何因者。愚癡暗蔽以為之因。生畜生趣。慳貪嫉妒以為之因。生餓鬼趣。十惡五逆以為之因。生地獄趣。名三惡道。以六道中天為最善。人道次之。脩羅介乎善惡之中。故獨此三。最名為惡。夫因於淨心。生於淨土。何繇淨土而有惡道。如其有者。是雜穢處。不異娑婆。何名極樂。故有疑也。本願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剎中無餓鬼畜生。以至蜎蝡。又願云。我剎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何況有實不得是願。終不作佛。云何佛道已成。頓違宿願。故明彼國原無惡道。非唯目所未覩。亦復耳所不聞。良繇耳之所聞。唯是諸佛如來萬德洪名。菩薩聲聞。及諸天善人。種種嘉號。曾無三惡名字歷耳根故。變化所作者。復自難言。既無畜生。今白鶴孔雀等何所從來。而在彼國。乃出其繇。是佛化作。非真實有。如觀經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化為百寶色鳥。是也。法音宣流者。宣則宣布。自上徧下。猶如王言。流則流通。自近及遠。猶如逝水。佛欲法音普周無間。故不獨以人說法。使彼鳥音皆說妙法。無處無時而不聞聽。此則大神通力之所變化。豈同愚暗為因。而感報畜生之真鳥耶。然此變化。自有二義。一者如佛遣化人。說種種法。二者性具諸法。依性起修。果上自能色心互融。依正不二。皆悉說法。是則鳥音演暢。法爾自然。非佛有心。特為變作也。不同天鳥者。正法念處經云。諸天遊樂。池中鳧鴈等。皆出音聲。宣揚偈頌。開示五欲。畢竟無常。不可耽玩。諸天聞已。有涕淚者。此則實鳥。繇在世時。口說妙法。不務真修。報作諸鳥。處於天宮。以其宿習。猶能說法。非如淨土佛所變化。故不同也。
【疏】 : 法藏偈云。地獄鬼畜生。皆生我剎中。何言彼無惡道。
: 偈意自明。不俟疑辯。女人生者。義亦如是。
~~【鈔】偈意自明者。法藏比丘願後說偈。先云地獄鬼畜生。皆生我剎中。次即云。一切來生者。修習清淨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則知必於娑婆已植淨緣。故得往生。既生彼國。失本惡道。皆成上善。相好如佛。尚何地獄鬼畜舊日之形體耶。女生亦然者。論謂女及根缺。俱不生彼。故援上例。亦繇女人宿修淨行。一生彼國。具丈夫相。無復女形矣。今繪九品。猶存女人。謬也。當是娑婆念佛時相。不可謂是極樂得生時相也。抑或表其因地。以明一切皆得往生耳。達者審之。
【疏】稱理。則自性本無貪瞋癡等。是無三惡道義。自性本具如幻法門。是變化所作義。
~~【鈔】若據不二門中。貪瞋癡即戒定慧。則善道惡道。悉皆如幻。幻無自性。唯是一心。一心不生。萬法俱息。
二,風樹演法。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疏】前言行樹羅網。今言此諸樹網。因風出音。如上鳥鳴。化導眾生。利益無盡也。風曰微者。風之美也。音曰微妙者。音之美也。微妙即和雅意。百千種樂者。以少況多。讚其至美。極人天樂。所不能及。其音亦宣根力覺道。種種道品。不言者。文省也。又大本云。微風觸身。今不言者。亦文省也。
~~【鈔】微風為美者。此土颶風吹動。則出傾湫倒峽。可戰懼聲。猛風吹動。則出撼屋拔木。可厭惡聲。乃至毗嵐風吹動。則出摧山碎嶽。壞諸世界。無可避聲。即令明庶清明等風。雖亦稱美。止是披拂山林。生長百物而已。彼國之風。似有似無。非寒非熱。輕細醇和。不可云喻。觀經云。八種清風。清即微意。況彼行樹。及諸羅網。皆是七寶。被以微風。互相敲叩。自然而出微妙音聲。如百千樂。同時並作。則六律交暢。八音克諧。和之極也。雅之至也。彼風樹既非絲竹。誰為宮商。而能與百千種樂。同此洋洋。誠謂希有。人天莫及者。如大本言。世間帝王之樂。百千萬種。不如忉利天宮一音之美。忉利天宮百千種樂。不如夜摩天宮一音之美。展轉諸天。乃至不如極樂國中。風吹樹林。出妙音聲之美。是超出人天也。亦宣道品者。以經中但稱妙音。其實意含說法。若非法音。何能使人憶念三寶。故大本云。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作法音。是其證也。以前例後。皆文省故。言觸身者。大本云。彼國一切有情。為風吹身。安和適悅。猶如比丘得滅盡定。則亦不說法之說法也。
【疏】又此寶樹等。三種寶中。今是最勝。能作佛事故。
~~【鈔】智論言。寶有三種。一人寶者。輪王之寶。能雨諸物。二天寶者。諸天之寶。能隨使令。三佛寶者。能於十方而作佛事。今能說法。是為寶中最勝。出過人天故。
【疏】又佛道樹說法。今不言者。亦文省故。例前池水皆說法故。又華嚴般若等。皆有此義。
~~【鈔】道樹者。大本言。佛道場樹。眾寶莊嚴。寶網覆上。微風徐動。出無量妙法音聲。徧諸佛剎。眾生聞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以至成就無上菩提。今不言者。如前疏引攝行樹中。謂行樹尚能說法。佛樹寧獨不然。故曰文省。又例推之。如前止說寶池。疏引二部經文。則寶水流衍。皆說妙法故。又例推之。如大本言。其道場樹。眾生見者。無其眼病。聞其香者。亦無鼻病。食其果者。舌亦無病。樹光照者。身亦無病。觀想樹者。心得清淨。無復貪瞋煩惱之病。又云見此樹者。得三法忍。則知樹色香味。皆亦演暢根力覺道。如是等法。眾生聞者。咸念三寶。又例推之。彼國金沙。彼國階道。彼國樓閣。彼國蓮華。天樂天華。衣裓食器。一切諸物。皆亦演暢根力覺道。如是等法。眾生聞者。咸念三寶。如華嚴香雲臺網。皆出頌言。又忉利天鼓。演莫測之真詮。雷音寶林。說無生之妙偈。又大般若云。淨土樹林等內外物中。常有微風衝擊。發微妙音。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等。同此義也。
【疏】善會之者。此土有情無情。亦皆說法。如聞鶯擊竹等。況復淨土。
~~【鈔】善會者。謂不以境為境。而會境即心。則物物頭頭。皆祖師意。今姑舉二事也。聞鶯者。一僧因疑法華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久參未悟。忽聞鶯聲。遂得大徹。頌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華香。黃鶯嗁柳上。擊竹者。香巖以不會父母未生前句。發憤住山。一日治地次。拋石擊竹。鏗然有聲。忽爾大悟作頌。有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等語。如是。則簷前鵲噪。野外松聲。一蚊一蠅。一草一葉。莫不演揚妙法。鼓發道心。況清淨佛土乎。
: 教中聖說法。聖默然。二不偏廢。今水鳥樹林演法無已。則有動無靜。
: 大本云。其欲聞者。輒獨聞之。其不欲聞者。輒獨不聞也。則寂用隨心。即動即靜。
【疏】稱理。則自性理智交融。是風樹義。
~~【鈔】理含萬法如樹。智周法界如風。智與理冥。理隨智顯。然而風樹各不相知。理智原無二本。百千種樂。不是風作。不是樹作。仁者心作。
三,總結二嚴。
【經】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結上化禽風樹二種莊嚴。皆彼佛因地願行功德所成就也。又變化功德。大乘功德等。四種成就。如論中說前後功德。繁不各係條下。
~~【鈔】願所成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隨其志願所欲聞者。自然得聞。故鳥樹皆成妙法音也。行所成者。大本願後修行。如云。常以和顏愛語。饒益眾生。是以得成風吹林樹。皆出妙音故。如云。於佛法僧。信重恭敬。是以得成眾生聞者。咸念三寶故。變化功德者。如論頌云。種種雜色鳥。各各出雅音。聞者念三寶。忘相入一心。是也。大乘功德者。如論頌云。大乘善根男。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是也。等者。等虗空及性也。前後如是功德莊嚴下。不各係論頌。以今頌一缺化作。二缺惡道。故特明之。言眾鳥出音。若非佛作。焉能聽者忘相一心也。不云惡道。以人中尚無女人。聖中尚無小聖。況復有惡道也。前後明顯可知。故不繁係。又正報二功德。在如是莊嚴條外。故亦不係。
【疏】稱理。則自性般若周徧法界。是鳥樹說法義。
~~【鈔】首楞嚴鈔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以心外無物。物即是心。但心離分別。即是正智般若。周徧法界。無有障礙。是故西方水鳥樹林。悉皆說法。今不見鳥樹說法。以未離念故。起信云。離念相者。等虗空界。是故虗空界中。普皆說法。
二,正報。
初化主。二化伴。
初,化主。
初徵名。二顯德。
初,徵名。
【經】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疏】上明依報之勝。而依從正生。故次明正報。於意云何。審其解否也。已知彼佛號阿彌陀。未知其義。以彼佛乃一經正主。故須審問。
~~【鈔】正主者。報有依正。佛居其正故。正有主伴。佛為其主故。義須審者。以彌陀萬德之號。其義深廣。應為開闡。使人曉了。生向慕故。
【疏】稱理。則自性正思惟。是於意云何義。
~~【鈔】籌量名意。世人起於意識。念念逐外籌量。是邪思惟也。旋其意識。扣已而參。思之又思。思盡還源。思無所思。全身即壽即光。何論彼佛此佛。
二,顯德。
初名含多義。二道成遠劫。
初,名含多義。
初光明無量。二壽命無量。
初,光明無量。
【經】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疏】無量已如前釋。然未知無量得名之故。今謂是光明壽命。二皆無量也。光明者有二。一者智光。二者身光。復有二義。一者常光。二者放光。又光所因。復有二義。一是萬德所成。一是本願所致。
~~【鈔】先釋光明也。智光身光者。如盧舍那。此云光明徧照。自受用身。照真法界。是名智光。他受用身。徧照大眾。是名身光。又涅槃云。瑠璃光菩薩。放身光明。文殊言。光明者。名為智慧。則事理圓融。身智不二也。常光放光者。常所顯光。無放不放。如圓光一尋等。是也。放光者。或於眉間。或於頂上。或口。或齒。或臍。或足之類。是也。今言光者。正意在常。而亦兼放。及與身智。如大本言。爾時阿彌陀佛。從其面門。放無量光。又云。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故。萬德所成者。華嚴賢首品。開四十四門光明。各出其因。或歸三寶。或發四弘。三學六度之所成就。一一結云。是故得成此光明。又般若經。佛言。我於一切法。無所執故。得常光一尋。則知今佛光明。非一德所致也。本願所致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頂中光明。勝於日月百千萬億倍。又願云。願我作佛時。光明照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以及蜎蝡。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來生我國。又願前偈云。能使無量剎。光明悉照耀。故今成佛。得如所願。
【疏】無量者。言所照之廣也。十方者。不同他經。照一方故。無障礙者。不同日光。猶有礙故。
~~【鈔】不同他經者。如法華東照。則不說餘方。萬八千。則不該餘國。義各有取故。今則四維上下。一切國土。無不照故。不同日光者。日雖有光。脩羅掩之則礙。鐵圍兩間則礙。覆盆之下則礙。又閻浮明。則單越礙。瞿耶明。則弗于礙。今則徹山透壁。通幽達冥。無能遮障。使光隱沒。無能隔礙。使光斷絕故。如大本云。彼佛光明。最為遠著。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十方諸佛頂中光明。有照一里者。二里者。如是漸遠。有照二百萬里者。有照一世界者。二世界者。如是漸遠。有照二百萬世界者。唯阿彌陀佛光明。照千萬世界無有窮盡。故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乃至超日月光佛。皆光明無量義也。觀經云。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又云。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徧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大本言。阿難頭腦著地。稱佛名號。禮未起際。佛放大光明。徧十方上下。皆光明無量義也。或難日猶有礙。世所共知。佛光無礙。當有何據。答。須達老女。不願見佛。避入深閨。佛光所及。垣壁俱徹。內外四方。恒與佛對。即無礙之徵也。
二,壽命無量。
【經】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疏】光明無量。是無量之一義。今言壽命亦無量也。佛壽有三。法壽。報壽。應壽。如法華及觀經疏中說。然佛壽無量。隨機所見。今之無量。亦可即無量之無量。
~~【鈔】壽命者。壽之所歷。有短有長。今當減劫。壽僅百年。彼增劫時。亦止八萬。縱輪王天帝。諸佛住世。亦有限量。唯彼佛壽命。至為久遠。不局常數。云無量也。三壽者。法華壽量品疏云。壽者受也。若法身。真如不隔諸法。故名為受。若報身。境智相應。故名為受。若應身。一期報得。百年不斷。故名為受。法身以如理為命。報身以智慧為命。應身以因緣為命。觀經疏云。示同生滅。有始有終者。應身壽也。一得永得。有始無終者。報身壽也。非壽非不壽。無始無終者。法身壽也。又謂彼佛壽命。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是有量之無量也。越溪解云。此經雖云無量。乃是三十二相常所見身。非觀經勝應尊特之身。亦同上意。今謂隨機所見者。此經佛身無定。前義理中已辯。況經文但言阿彌陀佛現在其前。未曾指定現何等身。越溪安得判屬三十二相。必謂劣應。則劣機自見。非此經專以劣應而被劣機也。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假令十方眾生。皆作緣覺聲聞。皆坐禪一心。欲計我年壽幾千億萬劫。無能知者。豈亦常所見身之無量乎。是故入滅雙林。或見靈山未散。舍那千文。或見丈六金身。佛本不移。機自異故。則謂彼佛壽命。即無量之無量。亦何不可。
【疏】及其人民者。巧用倒語故。言人民者。佛如王故。阿僧祇。此云無數。倍之名無量無邊。人壽有二。一佛本願力故。二自功德力故。
~~【鈔】倒語者。正語當云佛及人民。壽命無量。如波羅密。云彼岸到。當是到彼岸耳。以意會之。無以辭害。佛如王者。彼國雖無君臣父子。然佛為法王。有君主義。生彼國者。依佛學佛。有人民義。非如此土。版籍所統。實編氓也。僧祇者。入十大數之首。從百洛叉。倍倍積累而生。又僧祇僧祇為一無量。無量無量為一無邊。今合言者。自有二義。一是實明其數。以僧祇計之。有無量無邊僧祇也。二是極讚其多。無復邊量。無復窮盡之僧祇也。佛力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其數者。是承佛願力。有此壽故。自力者。一心念佛。心清淨故。蓮華化生。清虗之身。不同質礙肉身。有老病死。是自精進力。有此壽故。
【疏】問云 : 此無量亦可即無量之無量者。還有證否。
: 例如華嚴中說。
~~【鈔】上引觀疏云。此無量是有量之無量。而言亦可即無量之無量者。以今文正似華嚴故。彼經十迴向文云。無量阿僧祇。釋云。此非數中之一。但是無數之言。若定是數。便當局限。今經亦云無量無邊阿僧祇。二經文勢。意極相類。故言彼佛壽命。亦可即是更無限量之無量也。
: 華嚴壽量品。謂娑婆世界一劫。為極樂世界一晝夜。極樂世界一劫。為袈裟幢世界一晝夜。展轉劫日相對。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極於勝蓮華。則極樂僅勝娑婆。劣後殊甚。安得為更無限量之無量乎。
: 彼鈔釋云。三身既融。三壽無礙。即長能短。即短恒長。無長無短。長短存焉。一一圓融。言思斯絕。其義自明。不勞更辯。
【疏】又壽命光明者。約而言之。少攝多故。二部名題。止曰無量壽者。約之又約。體攝用故。若具說者。依報正報。悉皆無量。
~~【鈔】約言者。佛具萬德。今止舉壽命光明者。如華嚴八地。言身相無量。智慧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無量等。則知舉二事者。以少攝多也。體攝用者。或難既光壽雙舉。云何大本及觀經題。皆止云無量壽。不言光者。復是何義。良以一真如心。無去無來。亘古亘今。其壽無量。其光亦爾。金體金光。不相離故。起信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周徧法界。不起。壽也。智慧。光也。言壽則光在其中。故單舉也。依正無量者。自佛一身所有功德。及如下文聲聞菩薩。乃至前之欄網行樹等。種種莊嚴。悉無量故。
【疏】稱理。則自性常照。是光明義。自性常寂。是壽命義。自性寂照不二。是阿彌陀義。
~~【鈔】靈明洞徹。光絕涯涘。湛寂常恒。壽何籌算。常恒而復洞徹。故即壽而光。洞徹而亦常恒。故即光而壽。如是。則阿彌陀佛。雖過十萬億剎之外。而實於此娑婆世界眾生心中。結跏趺坐。儼然不動。何乃佩長生之訣。枉自殤亡。負杲日之明。翻成黑暗。心本是佛。自昧自心。佛本是心。自迷自佛。
二,道成遠劫。
【經】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疏】已知彼佛得名之義。未審彼佛成佛至今。經幾何時。劫者。具云劫波。此云時分。十劫者。一云大劫。一云小劫。今謂明遠。應是大劫。又十大劫。亦是一期赴機之說。究極而言。成佛以來。亦應無量。如法華中說。
~~【鈔】一大劫者。成住壞空。各二十小劫。八十劫終。方成大劫。云十大劫。是八百小劫也。經意為明成佛久遠。而曰小劫。未見其遠。今依唐譯。云十大劫。亦應無量者。如法華中。眾疑世尊成佛未久。云何曠劫菩薩是所教化。佛言。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劫。則彌陀成佛。其可量乎。
【疏】若考阿彌陀佛。成佛以前因地。不但法藏一因。有多種因。如諸經中說。
~~【鈔】法藏因者。大本云。定光佛前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法藏時為國王。捨位出家。發四十八願。今阿彌陀佛。是法藏所成之佛也。多種因者。一。法華經。大通智勝如來時。十六王子。出家淨修梵行。求無上菩提。佛滅度後。常樂說是妙法華經。後悉成佛。第九王子。於西方成佛。彼王子者。今阿彌陀佛是。二。悲華經云。無量劫前。有轉輪王。名無諍念。供養寶藏如來。時王發願。願成佛時。國中種種清淨莊嚴。佛與授記。過恒河沙劫。西方世界作佛。國名安樂。彼國王者。今阿彌陀佛是。三。大乘方等總持經云。無垢燄稱起王如來時。有淨命比丘。總持諸經十四億部。隨眾生願樂。廣為說法。彼比丘者。今阿彌陀佛是。四。賢劫經云。雲雷吼如來時。有王子名淨福報眾音。供養彼佛。彼王子者。今阿彌陀佛是。五。彼經又云。金龍決光佛時。有法師名無限量寶音行。力弘經法。彼法師者。今阿彌陀佛是。六。觀佛三昧第九經云。空王佛時。有四比丘。煩惱覆心。空中教令觀佛。遂得念佛三昧。彼第三比丘。今阿彌陀佛是。七。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云。獅子遊戲金光如來時。有國王名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禪定行。彼國王者。今阿彌陀佛是。八。一向出生菩薩經云。阿彌陀佛。昔為太子。聞此微妙法門。奉持精進。七千歲中。脅不至席。不念愛欲財寶。不問他事。常獨處止。意不傾動。復教化八千億萬那由他人。得不退轉。彼太子者。今阿彌陀佛是。以上略舉數端。若其多劫多因。亦應無量。
【疏】稱理。則自性本來成佛。是十劫義。
~~【鈔】華嚴舉十。是表無盡。即今自性成佛以來。何止威音那邊更那邊。塵沙劫又塵沙劫也。若定執十劫。昔人道。猶是王老師兒孫。
二,化伴。
初見在。二往生。
初,見在。
初聲聞。二菩薩。三總結。
初,聲聞。
【經】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疏】主必有伴。先聲聞。次菩薩。明皆賢聖之侶也。今初聲聞。聲聞者。聞四諦聲教而得證果。阿羅漢者。揀非前三也。不言緣覺。攝聲聞中故。非算數者。甚言其多也。
~~【鈔】聞四諦者。世尊為憍陳如等五人。轉苦集滅道法輪。初示。二勸。至三則證。諸漏已盡。成阿羅漢。因聞聲教以得開明。故名聲聞。聲聞之號。通前三果。今四果也。緣覺攝者。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雖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諦。雖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廣。故攝聲聞中也。算數者。世間算數。盡於九章。佛說算數。如阿僧祇品。則非世人心力所計。今云算數。通世出世間而言也。以其多多無盡。超出算數之外。雖洛閎一行。無所施其巧者也。上言無量無邊。十大數中當其二三。是有算數。而今言非是算數所知。故知無量。乃讚歎極多之語。未可以常數泥也。如大本云。假使比丘滿億那由他百千數量。皆如目連神通。欲共計算彼佛初會聲聞。盡其神力。百分中不能知一。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能知一。又云。佛告阿難。假使有人。出一身毛。碎為微塵。以一一塵。投海出水。毛塵水多。海中水多。阿難答言。毛塵出水。不及半合。海水無量。佛言。彼佛剎中聲聞弟子。有知數者。如毛塵水。數未盡者。如海中水。
【疏】論言二乘不生。今言聲聞者。以慣習小。不久證大。終無小故。如觀疏說。若據變化。小亦無礙。
~~【鈔】終無小者。觀經疏謂習小之人。本不得生。繇彼臨終。發大乘心。亦乃得生。以慣習小。纔聞苦空無常等法。順其先習。遂證小果。而向大之心已成。況得近佛。自當不久證大。安在其為聲聞乎。是則經舉聲聞。以暫有故。論明二乘不生者。以終無故。小亦無礙者。淨土尚容眾鳥。聲聞豈不鳥如。鳥既變化所成。聲聞寧獨實有。縱使彼國久有聲聞。亦復何礙。
二,菩薩。
【經】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疏】承上不獨小乘。諸大乘菩薩無不生故。亦復者。亦無量無邊不可算數也。又復具無量無邊功德。如大本中說。
~~【鈔】菩薩者。自初心以至地盡。前如教起中辯。後如補處文中所引。甚多無量。何可數計。功德者。大本佛讚彼國菩薩種種功德。為二十三喻。一。堅固不動。如須彌山。二。智慧明了。如明日月。三。廣大如海。出功德寶故。四。熾盛如火。燒煩惱薪故。五。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故。六。清淨如水。洗諸塵垢故。乃至二十三。如慈氏觀。等法界故。末復結云。今為汝等舉要言之。若廣說者。一劫不盡。則知菩薩之數。無量無邊。菩薩功德。亦無量無邊也。
【疏】如華嚴云。如來所都。諸清淨眾。於中止住。正同此義。
~~【鈔】華嚴二十五經云。一切諸佛國土莊嚴。如來所都。不可思議。同行宿緣諸清淨眾。於中止住。未來世中。當成正覺。如來所都。即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清淨眾者。即諸菩薩。未來成佛。即下文一生補處。
【疏】稱理。則自性即空即假。是佛有聲聞菩薩義。
~~【鈔】性空。則一真凝寂。性假。則萬用恒沙。凝寂。則杳莫邊涯。恒沙。則廣無際限。曾何算數可得評量者哉。是則賢聖三乘。共宗一佛。真俗二諦。同出一心。一心了然。福足慧足。
三,總結。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疏】結上聲聞菩薩弟子莊嚴。皆彼佛宿因願行功德之所成就也。論云。如來淨華聚。正覺華得生。是也。
~~【鈔】願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剎中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今來成佛。得遂所願也。行者。大本言爾時法藏教化眾生。修行六度。廣行教化。致無量眾生。發菩提心。行今成就。有斯莊嚴也。淨華聚者。如淨名經。七種淨華。一者戒淨。三業淨故。二者心淨。煩惱結漏盡故。三者見淨。見法真性。不起妄想故。四者度疑淨。見深疑斷故。五者分別道淨。是道宜行。非道宜捨故。六者行斷知見淨。所行所斷通達故。七者涅槃淨。以無學故。海東謂論頌聲聞。今謂亦可兼通菩薩。如道品亦通大小乘故。自欄網行樹至此。依正共五番莊嚴。極樂之義。略盡於是。下文眾生生者。及補處等。亦正報中攝。
二,往生。
初大眾。二上首。
初,大眾。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
【疏】承上不獨見在彼國。無非賢聖。但有生者。悉皆不退也。眾生者。統攝一切。阿鞞䟦致者。此云不退轉地。如大本及論所明。復有多種因緣。故得不退。如十疑五種。通讚十勝。羣疑三十益等。
~~【鈔】生皆不退者。恐疑彼國固多賢聖然是久修上士。其新生者。未必不退。故言不論聖凡。但往生者。即不退轉。以決其志也。大本所明者。如云。生彼國者。處仁遷義。不妄動作。終無淫怒之心。愚癡之態。又云。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諸根明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又論頌云。人天不動眾。清淨智海生。不動即不退也。良繇念佛之力。得依如來智海。含潤而生。有進無退故。五種者。十疑論云。有五因緣。故得不退。一者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今釋。謂如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聞我名號。皈依精進。即得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於諸佛法。永不退轉。譬如涉海。得乘巨航。不沈溺故。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增進不退。今釋。謂如大本言。見佛光明。而生慈心。又念佛之人。佛放光明。攝受此人。譬如日月。照燭闇途。不墮坑塹故。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今釋。謂如此經。及二部中說。譬之亡者。聞鐘磬聲。增其正念故。四者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今釋。謂如此經言。諸上善人。同會一處。譬之置子莊嶽。不復楚語故。五者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今釋。謂如經言。佛及人民。壽命無邊。譬之涉萬里途。假以時日。終至寶所故。十勝三十益。大約同此。恐繁不引。
【疏】又不退三義。大乘不退。已得不退。未得不退。例如彌勒問經說。
~~【鈔】大乘不退者。往生彼國。趨入大乘。更不退轉。復作二乘故。已得不退者。但生彼國。凡所已得。更不退轉。喪失本有故。未得不退者。但生彼國。凡所未得。更不退轉。阻其前進故。又彌勒問經云。自分堅固名不退。勝進不壞名不轉。今以大乘已得未得三義參之。則前二同乎自分。後一同乎勝進也。
【疏】又同名不退。而有淺深。如起信。妙宗。及慈照所說等。
~~【鈔】起信論云。生彼國者。常見佛故。終得不退。疏明不退有三位。一者信行未備。未得不退。以無退緣。名不退。二者信位滿。入十住。得少分法身。名不退三者賢位滿。入初地以去。證徧滿法身。名不退。又妙宗鈔云。不退有三。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之位。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永不失中道正念。又慈照宗主。四土圖說。以未斷煩惱。生同居土。為願不退。破見思。生方便土。為行不退。破塵沙。分破無明。生實報土。為智不退。破三惑盡。生寂光土。為位不退。則不退名同。而淺深自別。如九品義。
【疏】又四教不退。非今經義。
~~【鈔】四教各明不退。謂藏教別相念不退。通教性地不退。別教七住不退。圓教七信不退。則知自此以前。進退未定。今念佛者。但生彼國。雖惡人畜生。即得不退。豈不勝妙直捷。異乎諸教。
【疏】稱理。則自性常住。是不退轉義。
~~【鈔】譬如虗空。自古及今。不曾退轉。縱欲退轉。退至何所。
二,上首。
【經】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疏】承上言生彼國者。豈惟不退。復有補處菩薩不可勝紀。深勸求生也。補處者。止此一生。次補佛位。即等覺菩薩也。
~~【鈔】深勸求生者。生皆不退。已超餘國。復多補處。可謂超越殊勝。極其至也。止此一生者。此土修行。捨身受身。千生萬生。未有窮已。乃至證三果者。猶尚有生。阿羅漢地。方斷後有。雖斷後有。不得成佛。今此唯餘一生。次即補佛。前如護明。後如慈氏。菩薩之極位也。又大本云。生彼國者。皆具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義。皆當一生遂補佛處。據此。則如儲君暫在東宮。必紹南面。非餘百官轉展陞進。止是位極人臣之比也。此等菩薩。咸皆往生。薄劣西方。不揣甚矣。
【疏】 : 彼處觀音。次當補佛。次乃勢至。勢至之後。不聞補者。今言補處甚多。何日當補。又補處者。菩薩地盡。住等覺位。如星中月。何得甚多。而在彼國。
: 補處不必定補彌陀之處。十方世界無盡。諸佛涅槃無盡。補處菩薩亦無盡。住彼國中。而待補處。奚為不可。又諸佛尚如微塵。無有窮盡。況復菩薩。其數甚多。無足疑也。如大本中說。
~~【鈔】大本云。佛告彌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億菩薩生彼。一一已曾供養無央數佛。如彌勒者。諸小菩薩不可勝紀。他方世界。第一光遠照佛所。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二寶藏佛所。有九十億。第三無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億。展轉至十四佛剎。以及無量佛剎。往生者不可復計。但說佛名。窮劫不盡。況其菩薩當往生者。言如彌勒。則甚多補處。益可為證。
【疏】如上依正二報。或經文中有。本願中無。或本願中有。經文中無。互見無礙。
~~【鈔】若據慕佛發願。滿願成佛。則彼方種種所有。皆彼佛願願所成。悉應契合。今明互為有無者。以文雖小殊。而意則具足也。又如法藏願云。我作佛時。剎中諸天人民。一切萬物。皆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者。雖得天眼。不能辨其名數。觀此。則正報依報。攝無不盡。不可拘文而限義也。
【疏】稱理。則自性決定成佛。是一生補處義。
~~【鈔】圭峰云。今知心是佛心。定當作佛。然而本來成佛。非作得故。則但見始覺新來。不知本覺固有。可謂補則決定補。成則實不成。

相關:
. 開示彌陀疏鈔 — 黃念祖老居士法音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西方發願文 —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 省庵大師
avatar-img
13會員
350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脩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 — 蓮池大師
阿彌陀經疏鈔: 「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勝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 見聞隨喜悉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蓮池大師
七條繫縛世人在輪迴的繩索,《七筆勾》 原文 1. 恩重山坵,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筆勾。 2.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倆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寃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感佛來迎 往生極樂: 「我於爾時,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 《西方發願文》為淨土宗第八祖蓮池大師之著作,大師並親自作科判及解文。在此解文並列願文詳述,為立願修行者不可或缺之指引。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脩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 — 蓮池大師
阿彌陀經疏鈔: 「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勝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 見聞隨喜悉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蓮池大師
七條繫縛世人在輪迴的繩索,《七筆勾》 原文 1. 恩重山坵,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筆勾。 2.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倆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寃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感佛來迎 往生極樂: 「我於爾時,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 《西方發願文》為淨土宗第八祖蓮池大師之著作,大師並親自作科判及解文。在此解文並列願文詳述,為立願修行者不可或缺之指引。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法藏比丘第四十四願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Thumbnail
您是否恭誦過一部《佛說阿彌陀經》?您知道《佛說阿彌陀經》的經文內容與相關介紹嗎? 恭誦《佛說阿彌陀經》有何功效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文章摘要】 《佛說阿彌陀經》簡介 《佛說阿彌陀經》經文 《佛說阿彌陀經》功效 觀音山 第一屆 佛王誓約九日祈願大法會
Thumbnail
阿彌陀佛超渡法是藏傳佛教最殊勝的度亡大法之一,此法之特殊珍貴處在於眾生一聞此法名稱,將來便可出離下三惡道,往生三善道。憑藉 阿彌陀佛之不可思議大願力、大神通力,及出家眾清淨持戒之修持力,招引臨終中陰之眾生、先亡祖先親眷、累世冤親債主及墮胎之嬰靈前來淨罪,斷除亡者之障礙。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最殊勝的淨土法門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Thumbnail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阿彌陀依據梵文和佛典,有好幾種意義:阿彌陀的梵語amita,有無量的意思。無量是究竟、圓滿,不但佛的光明和壽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等一切也都無量,所以阿彌陀佛代表了無量諸佛。
Thumbnail
愛的供養//歌詞分享: 把你捧在手上 虔誠地焚香 剪下一段燭光 將經論點亮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只期盼你停住流轉的目光 請賜與我無限愛與被愛的力量 讓我能安心在菩提下靜靜的觀想 把你放在手上 合起了手掌 默默乞求上蒼 指引我方向 不求地久天長 只求在身旁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人
Thumbnail
阿彌陀佛較眾生更加珍惜佛弟子!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本意是指在台上表演的時間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分鐘,但是為了這台上的這一分鐘的表演時間,需要付出十年的艱辛努力。用來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人。適用於演藝界真正有造詣的大師級人物。例如京劇大師周信芳,相聲
我寫:今天被聲音(阿彌陀佛)批命,他說我做事只是做實在的事,寫文字只是要讓人了解實事,也許有人問我想做什麼?我只是如實的對人們說真相,不會畫蛇添足,所以不會飛行的技巧(做利益之人),所以賺不到大錢,終生使命就是不想犯錯。有人看到了,所以他們讓我表演,最終會出什麽樣的結果? 惜初問海燕說:萬物是不是沒
Thumbnail
阿彌陀佛為何建立淨土(象山慶’23.2.5) 《往生論》:「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曇鸞大師註: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禪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法藏比丘第四十四願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Thumbnail
您是否恭誦過一部《佛說阿彌陀經》?您知道《佛說阿彌陀經》的經文內容與相關介紹嗎? 恭誦《佛說阿彌陀經》有何功效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文章摘要】 《佛說阿彌陀經》簡介 《佛說阿彌陀經》經文 《佛說阿彌陀經》功效 觀音山 第一屆 佛王誓約九日祈願大法會
Thumbnail
阿彌陀佛超渡法是藏傳佛教最殊勝的度亡大法之一,此法之特殊珍貴處在於眾生一聞此法名稱,將來便可出離下三惡道,往生三善道。憑藉 阿彌陀佛之不可思議大願力、大神通力,及出家眾清淨持戒之修持力,招引臨終中陰之眾生、先亡祖先親眷、累世冤親債主及墮胎之嬰靈前來淨罪,斷除亡者之障礙。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最殊勝的淨土法門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Thumbnail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阿彌陀依據梵文和佛典,有好幾種意義:阿彌陀的梵語amita,有無量的意思。無量是究竟、圓滿,不但佛的光明和壽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等一切也都無量,所以阿彌陀佛代表了無量諸佛。
Thumbnail
愛的供養//歌詞分享: 把你捧在手上 虔誠地焚香 剪下一段燭光 將經論點亮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只期盼你停住流轉的目光 請賜與我無限愛與被愛的力量 讓我能安心在菩提下靜靜的觀想 把你放在手上 合起了手掌 默默乞求上蒼 指引我方向 不求地久天長 只求在身旁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人
Thumbnail
阿彌陀佛較眾生更加珍惜佛弟子!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本意是指在台上表演的時間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分鐘,但是為了這台上的這一分鐘的表演時間,需要付出十年的艱辛努力。用來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人。適用於演藝界真正有造詣的大師級人物。例如京劇大師周信芳,相聲
我寫:今天被聲音(阿彌陀佛)批命,他說我做事只是做實在的事,寫文字只是要讓人了解實事,也許有人問我想做什麼?我只是如實的對人們說真相,不會畫蛇添足,所以不會飛行的技巧(做利益之人),所以賺不到大錢,終生使命就是不想犯錯。有人看到了,所以他們讓我表演,最終會出什麽樣的結果? 惜初問海燕說:萬物是不是沒
Thumbnail
阿彌陀佛為何建立淨土(象山慶’23.2.5) 《往生論》:「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曇鸞大師註: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禪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