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 (二) 開章釋文 . 正宗分 (2)

閱讀時間約 50 分鐘

正宗分: (2) 正示願行令知修證 ~ 蓮池大師 述

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 . . .
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捨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蓮池大師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阿彌陀經疏鈔》

此經疏鈔,大文分三。
為順諸經序正流通三分,亦順淨業信行願故。

二,開章釋文 (續)

二,正宗分

初詳陳依正令生信樂。二正示願行令知修證。三交引佛言令斷疑惑。四互彰難事令切感發。

二,正示願行令知修證

初發願。二起行。三感果。四結勸。

初,發願。

初勸發願心。二出其所以。
初,勸發願心。
【經】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疏】上陳依正二報。今言眾生得聞此者。應當發起大願。願生彼國。是為第一重勸。後乃反覆申明。
~~【鈔】第一重勸者。經中反復勸聞。勸信。勸願。約有四重。今當最初。是聞依正莊嚴勝妙功德之說而發願也。二言聞是說者。是聞一心持名決定往生之說而發願也。三言聞是經者。是聞持名佛護不退菩提之說而信受也。不言願者。信受即願故。四言若有信者。是總結聞已深信。信有願者無一不生之說而發願也。聞聞轉深。願願倍切。語雖反覆。義不雷重。憫物情深。誨人不倦。
【疏】又聞攝信義。願攝行義。三事資糧。悉備於此。
~~【鈔】聞然後信。匪聞則信自何生。願然後行。無願則行何繇起。下文信行。此為本原。信行願三。淨土資糧。充足無欠。
【疏】又願之為力。不可思議。彼佛淨土。亦繇願故。臨終往生。惟仗願故。三界因果。悉隨願故。諸大菩薩。皆願生故。
~~【鈔】彼佛淨土者。法藏以因中四十八願。今成佛道。廣度眾生。則如來無盡功德。皆從願生。故云不可思議。臨終往生者。行願品言。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以致親屬威勢。象馬珍寶等。悉皆散滅。惟有願王不相捨離。一切時中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云不可思議。三界因果者。願受天樂。則貧母上生。願作冥王。則嶽神治鬼。種種隨願。莫為而為。故云不可思議。菩薩願生者。普賢頌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乃至願蒙授記。廣利眾生等。至如文殊發願往生所說之偈。亦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與普賢若合符節。他如天親龍樹等。多難悉陳。故云不可思議。
【疏】稱理。則自性還歸本體。是願生彼國義。
~~【鈔】若知本體不離當處。則非生彼國。乃生此國耳。雖云十萬億程。何曾咫尺動步。故謂不勞彈指到西方也。如其真如不守自性。五道隨緣。則是窮子旅泊他鄉。應歸故里。
二,出其所以。
【經】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疏】此躡前徵起。何故教人發願生彼。以彼國是諸上善人同會之處。得生彼國。則入如是勝會。故當求生。
~~【鈔】徵有二義。一者娑婆亦是佛邦。何必遠離故國。二者十方無盡佛剎。若為偏向西方。故徵其繇。今融而答之。復有三義。一者。或有國土。人畜鬼獄。之所共居。未必皆人故。二者。或有國土。雖純人所居。未必皆善故。三者。或有國土。雖純善人所居。未必皆上善故。今曰諸上善人。則不獨為人中之善。亦復善中之善也。如上所列聲聞菩薩。乃至補處。此等諸上善人。今得往生。即與俱會一處。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親為勝友。喻如登龍與瀛。世所希故。是以大士求登蓮錄。況復凡夫。卜居猶擇里仁。矧云學道。如斯勝會。可勿願歟。
【疏】 : 生極樂者。其類不一。何得槩稱上善。
: 以皆得不退轉故。
~~【鈔】類不一者。謂有聖有凡。有大有小。上中下品。分位秩然。乃略其中下。槩曰上善。故為此難。今明眾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則究竟皆成無上正覺。是佛境界。故無別也。
【疏】稱理。則自性萬善同歸。是同會一處義。
~~【鈔】百川會於一海。眾景會於一空。諸上善人。不會此之一處。而將奚會。

二,起行。

初揀餘行。二示正行。
初,揀餘行
【經】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疏】承上言凡羣易就。善聚難親。何況最上善人之會。豈可以少善少福而得生也。於中靈芝。以善根為正行。屬之持名。以福德為助行。屬之淨業。三福。海東。則總以多善多福為正行。云是發菩提心。以少善少福為助行。云是執持名號。二義相違。今雙為和會。謂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謂發菩提心。而為生彼國之大因緣也。
~~【鈔】相違者。一以持名屬正。一以持名屬助。二說矛盾。而此經大旨。正重持名。若持名為助行。則下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義云何通。助行持名。斷無此理。又靈芝以觀經三福配此福德。則第三福發菩提心。乃成助行。與海東菩提心為正行。二亦矛盾。而觀經以三福為淨業正因。則助行菩提。亦無此理。今雙為和會者。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
善根者。觀經。則如上第三福發菩提心。大本。則三輩往生。皆言發菩提心。據此。則發凡夫心。是謂無善根。發聲聞心。不發菩提心者。是謂少善根也。
福德者。觀經。則孝養父母等。大本。則修諸功德等。據此。則施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禪誦苦行一切福業。捨置不作。是謂無福德。但作此福。種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是謂少福德也。
善中善者。自有五義。以具智論五菩提心故。一。發心菩提。謂於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於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覺故。二。伏心菩提。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則正念纔彰。煩惱自滅故。三。明心菩提。謂了達諸法實相也。而持名。正即此一心。明了一切諸法實相故。四。出到菩提。謂得無生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也。而持名。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趨一切智故。五。無上菩提。謂坐道場。成最正覺也。而持名。則得不退轉地。直至成佛故。
又海東疏引菩薩心地品云。諸菩薩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瑜伽第三十七云。菩薩所集善根。以純一淨妙信心。迴向無上菩提。梁攝第十云。所作善根。悉以迴向無上菩提。則皆以菩提為善根。而今經持名。正迴向無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彌陀佛。即無上菩提故。是則善中之善。名多善也。
福中福者。亦有二義。一者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纔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故。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則福中之福。名多福也。
【疏】因緣者。清涼以親能發起為因。假之助發為緣。今此復有二義。一者善根為因。福德為緣。二者善福各有因緣。
~~【鈔】善因福緣者。菩提善根。入道正因。如諸經言。不發正覺菩提之心。雖行六度萬行。經恒沙劫。終不成佛。故知萬善之所根本。是之謂因。然須一切福德。助成菩提。以福濟慧。以事實理。輔翼入道。是之謂緣。各有因緣者。善根福德。其所繇來。從何發心。均名曰因。而善根發起。必有種種善緣為助。福德發起。必有種種福緣為助。是各有其緣也。
【疏】 : 何故觀經發菩提心在第三福。
: 以福有事理。不專事故。
【鈔】觀經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難謂云何發菩提心。而與上之二者同名曰福。今明福有事理。此菩提心。是般若中如虗空不可思量之福。非達摩所斥人天有漏之福也。故前二福猶共凡小。此獨擅大乘耳。然今疏不以配福。而屬之善根者何。良以善之與福。別之則二。總之則一。別而言之。則菩提心偏屬善根。總而言之。則菩提心。亦可云福。觀經總舉言福無礙。
: 寶積大本云。欲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心。復當專念彼國。積集善根。則菩提善根。似為二事。今何直以善根屬菩提心。
: 彼但言善根。此乃云多善根。多之一字。非菩提心。何以當此。
【疏】 : 即持名為多善根福德。此經之外。別有證據否。
: 歷歷可證。如大悲大品等說。
~~【鈔】證善根者。大悲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又云。我滅度後。北天竺國。有比丘名祈婆伽。修習無量最勝善根。已而命終。生於西方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佛國。以後成佛。號無垢光如來。又大莊嚴經論。佛世一老人來求出家。舍利弗等諸大弟子俱不肯度。以觀彼多劫無善根故。佛自度之。即證道果。因告大眾。此人無量劫前。為採薪人。猛虎逼極。大怖上樹。稱南無佛。以是善根。遇我得度。華嚴第十迴向云。願憶念無量無邊世界。去來現在一切諸佛。而次云。以此念佛善根。凡此。皆持名為多善根之明證也。
證福德者。大品般若經云。若人散心念佛。亦得離苦。其福不盡。況定意念。稱揚諸佛功德經云。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三途。命終之後。往生彼剎。智論云。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日行千里。滿一千歲。七寶奉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增一阿含經云。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若有稱佛名號。如[聲-耳+牛]乳頃。功德過上。不可思議。凡此。皆持名為多福德之明證也。又寶積十九經云。時一比丘。聞佛讚揚不動如來佛剎功德。心生貪著。而念生彼。佛言。不以愛戀之心。遂得往生。惟有植諸善本。修諸梵行。得生彼剎。善本即善根。梵行即福德。此又雙顯持名。為多善多福之明證也。諸經交讚。可弗信受。
【疏】 : 此土單修圓頓。不願往生者。寧可謂之少善根耶。
: 圓頓行人。雖悟一心。尚餘後有。正宜求生彼國。親近彌陀。喆老青公。皎然覆轍。若其自負圓人。不願往生。當知亦是善根薄故。如華嚴中說。
~~【鈔】後有者。後陰也。即來生也。圓人見地雖與佛齊。然而麤細無明。猶未盡除。恒沙性德。猶未悉備。有惑潤生。寧無後有。既存後有。則有生方。不離六道。除彼已登實報。餘或未免人天。而天上多欲。人間雜苦。墮落者眾。解脫者希。不生淨土。而將焉往。喆老青公。俱稱有悟。而喆老後身。耽戀富貴。青公後身。多歷苦憂。皆繇不慕往生。自失善利。致使淹滯多生。曠菩提路。豈非善根涼薄。乃致如斯。言華嚴者。入法界品云。遮那會上。諸大聲聞。不見佛者。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故知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
【疏】稱理。則自性出生一切法。是善根義。自性富有一切法。是福德義。
~~【鈔】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二,示正行。
【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疏】承上多善多福。乃至彼國。而善根難植。福德難修。況復云多。累劫劬勞。莫之能辦。如寶積十心。華嚴十願等。今有一法。直捷簡易。即為多善多福。故顯持名功德殊。
~~【鈔】善根難植者。如前身子發大乘心。因婆羅門乞眼退失等。福德難修者。如涅槃三十四經云。五品心修十善。謂下。中。上。上中。上上。各十善而成五十。始修終修。方成百福。則福之不易修明矣。寶積十心者。一。於眾生起大慈。無損害心。二。於眾生起大悲。無逼惱心。三。於佛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乃至十。於諸佛捨離諸相。起隨念心。具此十心。往生淨土。華嚴十願者。一者禮敬諸佛。乃至十普皆迴向。亦以此十生彼國土。以上皆菩薩廣大智行。非可易植易修。今持名功德。就使十心未備。十願未齊。淨業一成。便生彼國。既得往生。此心此願。自然成就。豈非多善根福德乎。不經迂曲。是謂直捷。無諸煩瑣。是謂簡易。直捷而深造。簡易而廣獲。諸餘法門之所不及。是謂殊勝。
【疏】善男子女人者。善有二義。一是宿生善因。一是今生善類。男女者。通指緇素利鈍。及六道一切有緣眾生也。
~~【鈔】宿生善因者。大本云。世間人民。前世為善。乃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一聞佛名。慈心喜悅。志意清淨。毛髮聳然。淚即出者。或宿世曾行佛道。或他方佛所菩薩。固非凡人。則信心念佛者。皆宿修善本者也。
今生善類者。如華嚴云。寧在諸惡趣。恒得聞佛名。不欲生善道。暫時不聞佛。夫不以人天為善。而以得聞佛名為善。則信心念佛者。皆善人之儔類也。緇素利鈍者。淨土法門。一切收攝。如大本云。其上輩者。捨家離俗而作沙門。亦有不捨家離俗者。即出家五眾。在家二眾也。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緇素。又蓮分九品。上該盛德菩薩。下及悠悠凡夫。乃至惡人等。但念佛者。亦得往生。是通利鈍。又鬼畜地獄。雌雄牝牡。亦可均名男女。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一切眾生也。往生集中。稽古驗今。頗載一二。願詳覽焉。
【疏】次文有三。謂彌陀名號。是標念境。執持一心。是明念法。一日七日。是剋念期。
~~【鈔】非境。則法無所施。非法。則境為虗立。非期。則雖境勝法強。懈怠因循。功不速建。三事具故。能令淨業決定成就。
【疏】標念境者。彼佛萬德成就淨土攝生。故以阿彌陀佛四字洪名。為所念之境。依之修行。有所指故。
~~【鈔】極樂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故以四字名號為境。依於此境。而加執持。然後向往有地。詣。至也。謂至於彼國也。或謂心外無境。觀心即足。何以境為。不知心境一如。亦復互發。先德謂有三昧直觀三道。顯本性佛。有三昧兼持呪。有三昧兼誦經。有三昧兼念佛等。今標念境。即是兼念佛三昧。皆助顯本性之佛也。或直顯。或助顯。其致一也。況初學凡夫。障染濃厚。全資勝境。發我妙心。實為修行要術。不可忽也。
【疏】明念法者。謂既聞聖號。要在執持。執者。聞斯受之。勇猛果決。不搖奪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貞固。不遺忘故。
~~【鈔】執持分釋如上。單言持。則攝執。總之為專念不忘意也。又持復有數種。一者明持。謂出聲稱念。二者默持。謂無聲密念。三者半明半默持。謂微動脣舌念。呪家名金剛持是也。又或記數持。或不記數持。具如密教中說。隨便皆可。而各分事理。憶念無間。是謂事持。體究無間。是謂理持。下當詳辯。以是為因。後一心不亂。亦有事理。其不解此意者。以念佛是被鈍根。參禪乃能悟道。初機聞此。莫能自決。不知體究念佛。興前代尊宿教人舉話頭。下疑情。意極相似。故謂參禪不須別舉話頭。只消向一句阿彌陀佛上著到。妙哉言乎。
【疏】又執持。即歸命義。
~~【鈔】歸命者。梵語南無。解見前序。若不委身歸命。焉能一心執持。故義同也。歸復二義。亦如前序中說。一者歸投義。執持名號。一心向往。即事一心。二者歸元義。執持名號。還歸一心。即理一心也。
【疏】以上境法二中。復有三義。一者聞說佛名。是為聞慧。二者執受在懷。是為思慧。三者持守不忘。是為修慧。
~~【鈔】聞慧者。阿彌陀佛。雖有無量功德。而此功德。非聞不知。非說不聞。故華嚴云。得無生慧。先賴多聞又云。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或聞經論之所宣揚。或聞知識之所開示。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是之謂聞。而言慧者。聞即是慧。對木石說。頑不聞故。對愚人說。聞不䬸采。如不聞故。故曰聞慧。思慧者。既入乎耳。須存乎心。諦審諦觀。是何法門。是何義理。是之謂思。而言慧者。思即是慧。禽畜雖聞。不解思故。愚人雖聞。入耳出口。不憶想故。故曰思慧。修慧者。既深思之。宜力行之。是之謂修。而言慧者。修即是慧。狂人雖思。蔽精役神。不實踐故。問。此指三慧。有何證據。答。佛地論云。菩薩履三妙慧。淨土往還。釋云。以聞思修。得入淨土。故知念佛必有三慧。
【疏】復有三義。聞說佛名。心不疑貳。是之謂信。信已而執。心起樂欲。是之謂願。願已而持。心勤精進。是之謂行。
~~【鈔】信。願。行。下文中當辯。
【疏】名號者。阿彌陀佛四字洪名。不兼色像等。如文殊般若。及毗婆沙論中說。以色像等攝名中故。
~~【鈔】不兼色像等者。正明此經專主執持名號也。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阿難所聞佛法。猶住量數。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龍樹毗婆沙論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易行疾至。應當念佛。稱其名號。阿彌陀佛本願如是。攝名中者二義。一者名必有相故。二者名相皆不離一心故。則一舉佛名。正報依報攝無不盡。何疑色像。
【疏】今人聞佛不肯執持者。約有四障。四障破除。方能執持。乃至一心故。
~~【鈔】障者。遮也。以此四種。遮障念心。不肯執持。故須破除。四障者。一謂即心是佛。何必捨己念彼。不知即佛是心。不妨念佛故。良繇即心是佛。豈不即佛是心。但執念心。不許念佛。則心佛是二。即義不成。是以念佛念心。兩不礙故。二謂何不徧念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專志一。乃成三昧故。良繇眾生智淺。繁則不勝。故用志不分者神凝。役心行岐者功喪。如普廣大士問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獨讚西方。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三謂佛佛可念。何不隨念一佛。而必念阿彌陀佛。不知彼佛與諸眾生。偏有因緣故。良繇彼佛名號。人所樂稱。就令惡人。有時不覺失聲念佛。乃至人逢善事。不覺念佛。歡喜讚歎。人逢惡事。及與苦難。不覺念佛。傷悲痛切。機感因緣。莫或使之而自然故。四謂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號。不知持名。於末法中最逗機故。不思議故。逗機者。文殊般若經云。眾生愚鈍。觀不能解。但令念聲相續。自得往生。不思議者。如前所明一行三昧。則不但逗乎鈍機。神用不測故。如遺教經言。心者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今制心佛號。而至一心。何可思議。
【疏】剋念期者。一日至七日。是所剋定之期要也。七日者。世出世間。重其事者。恒以七故。七日稱佛。免地獄故。又七日之期。復有二義。各分利鈍。又多則大本十日。聲王十日。大集七七日。般舟九十日等。少則大本一日。觀經十念等。言日者。以經天道晦明之一周故。
~~【鈔】期要者。若據如來得菩提。實不係於日。則非日非劫。焉有七日。若據菩薩修行。動經塵劫。則無窮無盡。何止七日。今立期要者。以末法眾生修諸功德。精進恒難。廢弛恒易。應須剋限。乃發勝心也。七為世重者。如禮懺曰七夜。持呪曰七徧。此經欄網行樹曰七重。乃至國家記祖曰七廟。教民曰七年。竭誠曰七日齋戒之類。是也。免地獄者。經律異相云。有王害父。七日當墮地獄。一尊者教其稱南無佛。王便一心稱佛。七日不懈。命終。至地獄門。稱南無佛。徧獄罪人。皆得解脫。利鈍者。有謂利根一日。鈍或至七。今謂利鈍二根。各一至七。利根者。性敏捷故。一日功成。即得一心。便無所亂。其稍鈍者。或二或三。乃至七日。方得純一。亦有利根。經於七日。端然一心。終不少亂。其稍鈍者。僅六僅五。乃至一日。或便散亂。是故各有利鈍。不應偏屬。十日者。大本云。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命終必生我剎。又鼓音王經云。若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捨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七七日者。大集經云。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現身見佛。即得往生。九十日者。般舟三昧經云。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繫念。於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又文殊般若云。九十日中。端坐西向。專念於佛。即成三昧。一日者。大本法藏願云。一心繫念於我。雖止一晝夜不絕。必生我剎。十念者。觀經下下品云。其人苦迫。不遑念佛。十聲稱佛等。則知一日至七。隨日多少。皆往生期。顧力行何如耳。晦明一周者。從子至午。乃自晦而明。從午至子。乃自明而晦。是為天道一晝夜。夫心固剎那生滅。呪晝夜乎。於此一心。所謂二六時中念念無間者也。
【疏】又此七日。不必定是臨終七日。以平時有如是定力者。必生彼國。
~~【鈔】平時者。恐人執七日之文。謂必一日至七而便命終。方名七日。故言或臨終。或平時。但有一日或七日之定力者。皆得往生也。所謂閒時辦。忙時用。後至命終。因果相符。必生彼國。
【疏】一心不亂。言執持之極也。是為一經要旨。
~~【鈔】心者。揀口誦而心不念也。一者。揀心雖念而念不一也。不亂者。揀念雖一而有時乎不一也。一心不亂。淨業之能事畢矣。
【疏】釋此四字。先總明大意。次乃詳陳事理。大意謂一往是正反語。正語一心。反語不亂。
~~【鈔】一則不亂。亂則不一。有其一心。無其亂心。故云正反。如言純一不雜。精一無二之類。是也。華嚴十迴向第四文云。所謂不亂迴向。一心迴向。釋云。一心者。專注正境也。不亂者。不生妄念也。專注不妄。即正反意。
【疏】次明事理者。如來一語。事理雙備。故同名一心。有事有理。如大本云。一心繫念。正所謂一心不亂也。而事理各別。初事一心者。如前憶念。念念相續。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鈔】前執持中。以憶念體究。略分二種。憶念者。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如成具光明定意經。所謂空閒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襃訕利失。善惡等處。皆一其心者。是也。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言定者。以伏妄故。無慧者。以未能破妄故。
【疏】理一心者。如前體究。獲自本心。故名一心。於中復二。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二者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離於四句。唯一心故。此純理觀。不專事相。觀力成就。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鈔】體究者。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中二義者。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是智外無如。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是如外無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二即寂照難思。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若言亦有亦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唯一心。斯則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為雜亂。以見諦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
【疏】又教分四種念佛。從淺至深。此居最始。雖後後深於前前。實前前徹於後後。以理一心。即實相故。
~~【鈔】四種如前序中說。一稱名。二觀像。三觀想。四實相。稱名者。即今經。觀像者。謂設立尊像。注目觀瞻。如法華云。起立合掌。一心觀佛。即觀相好光明現在之佛也。若優填王。以栴檀作世尊像。即觀泥木金銅鑄造之佛也。故云觀像。觀想者。謂以我心目。想彼如來。即觀佛三昧經。十六觀經所說。是也。實相者。即念自性天真之佛。無生滅有空能所等相。亦復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是名實相。所謂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是也。此之四者。雖同名念佛。前淺後深。持名雖在初門。其實意含無盡。事一心則淺。理一心則深。即事即理。則即淺即深。故曰徹前徹後。所以者何。理一心者。一心即是實相。則最初即是最後故。
: 豈得稱名便成實相。
: 實相云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經云。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云何萬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語。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何況今名理一心也。又觀經第九。觀佛相好疏。直謂觀佛法身。相好既即法身。名號何非實相。
【疏】又理一心。正文殊一行三昧。及華嚴一行念佛。一時念佛。又如起信明真如法身。及諸經中說。
~~【鈔】文殊一行者。以般若智專持佛名。詳見前文。華嚴一行者。德雲比丘示念佛法門疏云。一行三昧。觀其法身。以如為境。無境非佛。又修念佛三昧。多約漸修。謂先化身。次報身。次法身。今則一時而修。不歷次第。一行不二行。一時不二時。故曰即理一心也。起信真如者。論云。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又摩訶般若經云。菩薩念佛。不以色念。乃至不以四智。十八不共法念。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則無所念。無所念。是為念佛。又觀佛三昧海經。佛示阿難云。住念佛者心印不壞。釋曰。諦了自心。名為觀佛。不為境亂。名為三昧。一體不移。名為心印等。又舍利弗陀羅尼經云。唯修一心念佛。皆理一心義也。
【疏】又雖云一心。實則觀經三心。起信三心。論三心。乃至華嚴十心。寶積十心。無不具故。又淨名八法。亦一心故。德雲二十一念佛門。亦不出此理一心故。
~~【鈔】觀經三心者。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與起信三心。名殊理一。良以至誠心者。即起信直心正念真如。而此一心不亂。更無虗妄。更無遷流。隨順真如故。深心者。即起信樂集一切善根。而此一心不亂。萬善同歸故。迴向發願者。即起信度盡一切眾生。而此一心不亂。頓融物我故。論明三心。一清淨心。而此一心。垢無不盡故。二。安清淨心。而此一心。理無不具故。三。樂清淨心。而此一心。慈無不攝故。與上二種三心。正相配合也。
華嚴十心者。菩薩十念藏。具明十種念佛。一寂靜念。二清淨念。乃至十無障礙念。今一心則不動。是寂靜念。一心則不染。是清淨念。一心則同乎法界。是無障礙念。寶積十心者。解見前文。前謂十心難具。今謂心既一矣。慈悲喜捨。百千種心。何所不具。淨名八法者。菩薩成就八法。行無瘡疣。生於淨土。而第八結云。恒以一心求諸功德。今既一心。百千種法。何所不具。德雲念佛門者。華嚴入法界品。德雲比丘告善財言。我得憶念一心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而復開二十一門。起於智光普照。終於住虗空。今謂心外無境界。心外無智照。心外無虗空。故不出一心。悉皆具足。那先經云。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正此意也。
【疏】又此一心。即作是二義故。
~~【鈔】觀經云。心想佛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今謂此經一心持名。繇此一心。終當作佛。從因至果。名之曰作。即此一心。全體是佛。非因非果。名之曰是。
【疏】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故。
~~【鈔】定中定者。以定散判之。修餘少善福者。散善也。一心不亂者。定善也。又以一心而分定散。事一心者。定善中之散善也。理一心者。定善中之定善也。
【疏】又此一心。即菩薩念佛三昧故。
~~【鈔】或疑佛說菩薩念佛三昧經。其間並無信願往生等語。惟言正念諸法實相。是名念佛。似與此經意義相戾。今謂彼專主理。此兼理事。理一心者。念而無念。即實相也。蓋彼以無念正入。此以有念巧入。作用稍別。究竟不殊。是故同名念佛三昧。
【疏】又此一心。即達摩直指之禪故。
~~【鈔】尋常說禪者諱淨土。今謂達摩說禪。直指靈知之自性也。此理一心。正靈知自性故。門庭施設不同。而所證無兩心也。善哉中峰之言曰。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也。有味乎言之也。或謂直指之禪。不立文字。今持名號。若為會同。不知傳法以四句之偈。印心以四卷之經。較之四字名號。文更繁矣。蓋非以斷滅文字為不立也。不即文字。不離文字。達者契之。
【疏】又此一心。當知心王心所。無不一故。
~~【鈔】王所解見前文。此之八者。及五十一。紛然不齊。雜然競起。而言無不一者。良繇王所雖多。遡流窮源。不出一心。今念佛人。初以耳識聞彼佛名。次以意識專注憶念。以專念故。總攝六根。眼鼻舌身。如是六識。皆悉不行。念之不已。念極而忘。所謂恒審思量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已。忘極而化。所謂真妄和合者。其妄消焉。則七識八識亦悉不行。主既不存。從者焉附。其五十一又何論也。當爾之時。巨浪微波。咸成止水。濃雲薄霧。盡作澄空。唯是一心。更無餘法。故云無不一也。
【疏】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如法華三昧中說。
~~【鈔】人有疑言。罪既多劫。業重障深。久勤懺摩。漸積功德。庶可消亡。而念佛一聲。滅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若事一心。雖能滅罪。為力稍疏。罪將復現。多多之念。止可滅少少之愆。此之至心。正屬理一。一心既朗。積妄頓空。喻如千年闇室。豈以一燈。闇不速滅。故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不獨妙法蓮華有之。法華三昧觀經云。十方眾生。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惟一大乘。無有二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習如是觀。五欲自斷。五葢自除。五根增長。即得禪定。釋曰。一稱成佛者。歸命一心。無不成佛。以離自心一相一門外。更無有法可作歸依。畢竟空寂。如是觀者。五欲自斷。乃至六度萬行。悉皆成就。如上所說。非理一心而何。又佛名經云。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之罪。一聞則不待稱念。無量則不止八十億劫。因彌約而果彌廣。非理一心。安得致此。但患心之不一。何慮罪之不滅。
【疏】故知古人知見不普之論。乃至定心專心之辨。良繇且就事之一心。非理一故。
~~【鈔】知見不普者。華嚴論云。一乘大道。非樂生淨土菩薩境界。以情存淨穢。知見不普。今謂此指僅得事一心者。若得理一。則妙悟一心。有何淨穢。然雖知平等法界。無生可度。而常修淨土。教化眾生。正所謂一乘大道也。知見之普。孰過於是。又普賢菩薩為華嚴長子。非一乘境界乎。而欲面見彌陀。往生安樂。謂之情存淨穢可乎。定心專心者。永明謂九品上下。不出二心。一者定心。如修定習觀。上品上生。二者專心。如但念名號。得成末品。今謂既云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疏】故知古云愚人求淨業者。非唯不指理之一心。亦復不指事一心故。
~~【鈔】古德謂有參禪不靈。遽變前因。朝暮掐數珠。求淨業。又云念幾聲佛。欲免閻老子手中鐵棒。乃愚人所為。執此語者。遂生疑謗。不知此為參禪志不歸一。輒自改途者說。非呵淨業故。但言愚人朝暮掐數珠。求淨業。不言愚人朝暮一心不亂求淨業也。觀經云。但聞佛及二菩薩名。能滅無量生死之罪。何況憶念。憶念者。且指事一心也。則知事一。已非愚人。何況理一。
【疏】故知修淨業人。復業餘行。非唯不知理一。尚未能持事一心故。
~~【鈔】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餘種種法門。是二心也。夫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況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難成。而輒改修餘行。先儒有言。不可以仁之難熟。而甘為他道之有成。此之謂也。
【疏】又此四字。若離合釋之。則相即。故名一心。相非。故名不亂。
~~【鈔】相即者。即空即假即中。則如前所明。此能念所念。即有而無。即無而有。二邊叵得。中亦不存。三德渾然。不可分別。是名一心。相非者。假非是空。空非是假。中非假空。則能念所念雙亡。成般若德。能念所念雙立。成解脫德。俱存俱泯。顯乎中道。成法身德。三德歷然。不可混雜。是名不亂。
【疏】又此一心不亂。亦分五教。今不敘者。以正指頓圓故。
~~【鈔】亦分五教者。以蓮分九品。則小大淺深。自有差等。如小教以繇心造業而感前境為一心。始教以阿賴耶識所變為一心。終教以識境如夢。唯如來藏為一心。頓教以染淨俱泯為一心。圓教以總該萬有即是一心。而佛說此經。本為下凡眾生。但念佛名。徑登不退。直至成佛。正屬頓圓。又二乘種不生。故略前三。不復分五。天台四教例此。
【疏】又此事理二持。起信中具有此意。
~~【鈔】論云。專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者。此雙含事理而言也。次云若念彼佛真如法身。又云雖念亦無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疏】又此事理二持。即顯密二意。
~~【鈔】四字名號。全皆梵語。但念不忘。與持呪同。是名曰密。且念且參。觀心究理。是名曰顯。為門少異。歸元則同。顯密圓通。事理無礙。
【疏】又此事理二持。雖上詳分勝劣。有專事者。有專理者。機亦互通。不必疑阻。
~~【鈔】此恐僅能事念者。自疑理性不明。所為無益。故言事得通理。以決其疑。大勢至圓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空谷云。不參念佛是誰。直爾純一念去。亦有悟日。是也。又恐唯勤理念者。自疑稱佛名少。或致落空。故言理得通事。以決其疑。念念理一。是念念彌陀也。其為稱名。不亦大乎。是故攝心體心。兩種念佛。事理互通。本不二故。
【疏】又此事理二持。或漸進。或頓入。亦隨機不定。
~~【鈔】漸進者。根稍鈍人。先勤事持。後漸究理。若根性大利。徑就理持。故名頓入。作用小殊。及其成功一也。
【疏】又一心不亂下。有本加專持名號二十一字。今所不用。以文義不安故。仍依古本不加。而以即是多善福之意。言外補入。斯為允當。
~~【鈔】文義不安者。上文已有執持名號四字。不可更著專持名號一句。上下重復。不成文義。舊傳此二十一字。是襄陽石刻。當知是前人解經之語。襄本訛入正文。混書不別耳。善文義者。當自見得。
【疏】稱理。則自性非憶非忘。是執持義。非今非昨。是七日義。非一非多。是一心義。非定非亂。是不亂義。
~~【鈔】本無生滅。何有憶忘。體絕去來。誰成今昨。一亦不為一。多尚奚存。定且無定形。亂將安寄。如斯會得。終日念佛。終日念心。終日念心。終日無念。即心即佛。非佛非心。是則名為真念佛者。

三,感果。

初佛現我前。二我往佛處。
初,佛現我前。
【經】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疏】其人。指持名者。承上但能一心不亂。命終之時。佛必現前也。以自力佛力。感應道交故。如二部經。及諸經中說。
~~【鈔】自力者。凡人命終。前有將謝。後有未生。平生善惡。自然現前。如十惡五逆。地獄現前。慳貪嫉妬。餓鬼現前。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現前。今專念佛。一心不亂。則淨念成就。清淨心中。寧不佛現前乎。楞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也。佛力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生我剎。臨壽終時。我與大眾現其人前。三輩往生中又云。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悉來迎致。觀經九品。或言阿彌陀佛至行者前。或云至其人所。皆現前意也。言諸經者稱揚諸佛功德經云。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其人命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住其人前。魔不能壞彼正覺心。又鼓音王經云。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住其人前。令其得見。又華嚴四十六經云。如來有十種佛事。一者若有眾生專心憶念。則現其前等。所謂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是也。若依般若。則自力復二。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兼以佛攝取力。乃成三力。本有如舟船。念佛如帆楫。佛攝取如便風。三事周圓。必登彼岸矣。
【疏】佛及聖眾者。佛兼報化。聖眾兼菩薩聲聞等。
~~【鈔】兼報化者。觀經明佛。先言六十萬億。後開丈六。次言下品化佛來迎。則知九品所見不一。攝論亦云登地方見報身。轉展細妙。今但言佛。不分報化。以一攝多故。兼菩薩聲聞者。如觀經上品上生云。佛與觀音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現其人前。而亦有佛不來迎。菩薩來者。今從多分。
【疏】 : 臨終佛現。亦有魔否。
: 古謂無魔。脫或有之。貴在辨識。
~~【鈔】無魔者。單修禪定。或起陰魔。如楞嚴止觀諸經論中辨之甚悉。今謂念佛者。佛威神力。佛本願力。大光明中。必無魔事。然亦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容有魔起。固未可定。須預辨識。如經論說。行人見佛。辨之有二。一。不與脩多羅合者。是為魔事。二不與本所修合者。是為魔事。所以然者。以單修禪人。本所修因。唯心無境故。外有佛現。悉置不論。以果不協因故。今念佛人。一生憶佛。臨終見佛。因果相符。何得槩為魔事。若或未能了決。但如前辨別察識而已。
: 既曰非魔。當是真佛。而古謂佛無去來。云何有佛現在其前。
: 感應道交。不妨不來而來。無見而見。故永明謂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又云。法身真佛。本無生滅。從真起化。接引迷根。此乃如來本願功德。令彼有緣眾生。專心想念。能於自心見佛來迎。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則佛身湛然常寂。眾生見有去來。如鏡中形。非內非外。如夢中事。不有不無。又經云。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亦此意也。是故水清則月自來。心淨則佛自現。所謂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疏】故知臨終設像助念。文載聖經。法傳西域。不應疑阻。
~~【鈔】華嚴十五經頌云。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疏云。西域法。有欲捨命者。令面西。於前安一立像。像亦面西。以旛頂掛像手指。令病人手捉旛脚。作隨佛往生想。兼與燒香鳴磬。助稱佛名。非直亡者得生佛前。亦終成見佛光也。若神遊大方。去留無礙者。置之言外。不爾。勉旃斯行。如上。則特為設像。以助往生。何況一心不亂。感佛現前。乃慮為魔。自生疑阻。
【疏】稱理。則自性妄窮真露。是臨終佛現義。
~~【鈔】妄心未盡。幽幽緜緜。是為命根未斷。惑斷執空。情消見謝。人亡家破。煙滅灰飛。命終之謂也。諸妄盡除。不真何待。求佛不現前。不可得也。然而佛慈無限。豈必臨終。是故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二,我往佛處。
【經】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疏】上言臨者。是將欲命終。今言終時。正煖盡識去。心不顛倒者。以一心不亂。故不顛倒。以不顛倒。故不生他處。即得者。言其速也。
~~【鈔】顛倒者。繇其平日隨順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亂。如前所謂將捨煖觸。一生所作。俱時現前。心神惶怖。動止揮霍。應入地獄者。刀山劍樹。視作園林。應墮畜生者。馬腹驢胎。認為堂宇。就令作善。合生人天。未免憎愛父母。乃至小聖初心。猶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謂顛倒也。乘此顛倒。三界七趣。隨業受生。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捨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又言一切國土。唯想所持。淨想成就。必得往生。固無疑也。他處者有三。一者娑婆世界。二者餘佛國土。三者彼國邊地。今皆揀之。速者。不經中陰。不隔時日。觀經所謂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也。又智者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動念。則往生淨土時。所云在定者。今心不顛倒是。所云動念者。後願生彼國是。
【疏】大本云。其身體非世人之身體。亦非天上人之身體也。皆積眾善之德。自然虗無之體。蓮華中化生。亦無乳養之者。
~~【鈔】積善者。即是善根福德成就之身。非以欲愛為因。四大為體。故不繇胎獄。託質華池也。亦無乳養者。明自然增長。非如北洲。猶待指端出乳而為養也。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亂。作三九因。更細分之。亦應無量。
~~【鈔】三九者。大本三輩。觀經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事理亦復各分勝劣。後得往生。如其本因而為品位也。三輩者。如大本謂上輩者。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命欲終時。佛與聖眾。現其人前。便於七寶池內。蓮華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寶宮宇。在虗空中。去佛為近。是名上輩生者。配前則雙得事理一心者也。中輩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發菩提心。專念迴向。命終生彼。功德智慧。次於上輩。是名中輩生者。配前。則得事有餘。得理不足者也。下輩生者。不能作諸功德。而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生彼宮宇。惟在於地。又次中輩。是名下輩生者。配前。則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九品者。觀經所云上之三品。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羅尼門者。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者。有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者。配前。則雙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淺。故成三品。例上輩也。中之三品。有生彼國。即得阿羅漢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羅漢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羅漢者。配前。則事盈理歉。亦以深淺。故成三品。例中輩也。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國。經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經於六劫。蓮華乃開。發無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發菩提心者。配前。則有事無理。亦以深淺。故成三品。例下輩也。細分者。如前階品中。分之又分。則百千萬億無盡輩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淺。而為次第也。
【疏】如觀經以上品上生為得無生忍。天台判屬初地。而華嚴明無生忍。自有淺深。則上上品中。信有多品。況復餘品。
~~【鈔】淺深者。八地淨忍分中疏云。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為忍。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於理。無相無功。曠若虗空。湛如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前說猶通諸地。後唯八地所專。餘如前序中辨。故知無生忍位。自有淺深。則上上品中。從一地以至八地。已容多品。餘可知矣。故細分之。亦應無量。
【疏】又三輩九品。二經相配。諸說稍異。如輔正所解融之。
~~【鈔】觀經疏云。此經九品。為令識位高下。即大本三輩也。孤山謂大本三輩。止齊觀經六品。以三輩純明善行。不及惡人也。靈芝判三輩止對上品。故云諸說稍異。草庵輔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輩者。乃約位次相同。不約行因而言。則孤山。靈芝。皆不違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約位次。則輩品正同。二師唯約行因。則止齊中上。各有所據。取義不同。故不違也。剋實而論。則煩惱不異菩提。始惡何妨終善。惡人既已成善。豈不賢聖同科。三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疏】又華嚴明念佛者。數與心等。即是三輩九品隨因不同義。
~~【鈔】數心等者。華嚴二十三經。離垢幢菩薩偈云。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捨。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釋云。數與心等者。謂隨念隨現。隨念有二。一隨念多少。佛亦如之。如念佛一聲。有一化佛從口中出等。二隨念淺深。佛應稱之。如臨終見佛有勝有劣等。多少淺深。即輩品分別也。此人得見佛者。即阿彌陀佛現在其前也。專念者。即一心不亂也。
【疏】又志眼二種淨業。亦三輩九品義。
~~【鈔】志眼法師云。往生一門。有二淨業。一曰正觀。默照本心也。二曰助行。備修萬善也。二事俱得。則了達四淨土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遠作三土因耳。故知淨土。正究理菩薩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眾生耳。又云。圓機體道。是最上淨業。苟加願以導之。即預優品。愚朴之輩。但稱佛發願者亦生。觀淨土一門。則聖人無棄物也。按所云正觀。通乎上中。所云助行。通乎中下。又法師此論極善。觀者毋忽。
【疏】有言九品。八從蓮生。以第一品云金剛臺故。今參合經論。仍以九品皆屬蓮生。
~~【鈔】八從蓮生者。據觀經上品上生文云。自見其身。乘金剛臺。獨無蓮華二字。故言下之八品。乃從蓮生。然經論所明。歷歷皆說生西方者。俱從蓮生。大本法藏願云。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蝡。生我剎者。皆於七寶池內。蓮華中化生。言皆。則槩舉九品矣。又云。他方諸大菩薩。欲見阿彌陀佛者。徑於彼國七寶池內。蓮華化生。言大菩薩。則必非中下矣。又云。其上輩者。命欲終時。佛與聖眾。悉來迎致。即於七寶池內。蓮華化生。言上輩。即正對上品矣。並無最上不蓮之意。又法華云。聞此經典。如說修行。命終即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夫得無生忍。非上上品乎。又行願品。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曰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夫普賢往生。非上上品乎。又寶積明十心迴向。後得蓮華化生。夫十心菩薩。非上上品乎。以是參考。確有明證。
 : 果爾。則上上文中。何以曰金剛臺。不曰蓮華。
 : 文互有無。不足泥故。何以知之。上品中生。亦曰乘紫金臺。又將曰七從蓮生乎。況中品之下。亦但云此人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文中並無蓮華二字。又將曰六從蓮生乎。夫既以不蓮為勝。則中下劣品。何以不蓮。又中品之上。獨曰蓮華臺。其金剛臺紫金臺之類乎。其蓮華之類乎。錯雜不倫。進退無據。灼知文互缺而義必周也。愚意各有蓮華。華各有臺。臺各不同。而金剛為臺之最勝耳。如懷玉銀臺初來。金臺繼至。可驗也。且臺之義二。一者基臺之臺。則臺在華下。如世刻像。下作寶臺。臺上安華。華上安佛。是也。二者房臺之臺。則臺在華內。如法華玄義。以蓮表十如。至如是報文云。臂如蓮實圍繞房臺。又云。實依於臺。實者蓮子。子藏臺中。則世所謂蓮房是也。又華嚴十地蓮華文云。瑠璃為莖。栴檀為臺。瑪瑙為鬚。閻浮檀金為葉。並稱莖臺鬚葉。而涅槃亦云。譬如莖葉鬚臺。合為蓮華。此所謂臺。皆房臺也。即法華甄叔迦寶以為其臺之意也。觀是。則知觀經華座觀中。先言作蓮華想。次云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臺。則華內之臺也。又云。一一金色。處處變化。或作金剛臺。或作珍網等。則華下之臺也。故上品中生。先言紫金臺。次云足下亦有七寶蓮華。則紫金臺在華下明矣。華必有臺。臺必有華。言金剛臺。不言華。與言華不言臺。文前後互顯耳。但上上品一生蓮中。即時華開。即時見佛。即時證道。其餘則華開漸晚。見佛漸遲。證道漸遠。以是分別。知上上獨勝。非為無蓮也。若以無蓮為勝。有蓮為劣。是薄蓮也。何取於蓮邦。而華座觀明佛坐蓮華。則佛亦劣矣。理云何通。
 : 極樂九品。八從蓮生。四明何為有是言乎。
 : 四明只說八從蓮生。未說不蓮為是何品。以中下品亦無蓮華故。若果上上不蓮。當必有說。而乃徒開其端。不竟其說者。何也。或此八字傳寫之誤。安知不是極樂九品。必從蓮生。俟高明更辨之。
【疏】 : 下品之外。復有胎生。為實有否。
 : 表信力不堅故。實無胎生。
~~【鈔】非胎生者。大本云。佛告彌勒。若有眾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剎。不了佛智。志意猶豫。臨命終時。方悔已過。以是生彼。纔入邊地。見七寶城。即便止住。於蓮華生。亦有自然快樂。如忉利天。惟於城中經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聞經法。以此為苦。故名胎生。非實胎育如人間也。又云。如剎帝利。其子犯法。幽之內宮。處以華觀。層樓綺殿。好飾奇珍。寶帳金牀。服御所資。悉皆豐備。而以閻浮金鎖。繫其兩足。不得自在。即胎生喻也。又云。若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本處。即得往詣無量壽佛所。又菩薩處胎經云。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七寶。其樂無比。發意欲生彌陀佛國。而染著於此。不能前進。亦疑城邊地類也。如是皆繇信不切故。
【疏】 : 既云七日。彼臨終十念。特俄頃耳。何得往生。
 : 正以一心故。如智論中說。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說。
~~【鈔】智論云。臨死少許時心。何能勝終身行力。答曰。雖時頃少。心力猛利。是最後心。名為大心。當知即是一心不亂故。那先經云。王問那先。人生造惡。臨終念佛。得生佛國。我不信是語。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於船上。因得不沒。人雖本惡。因念佛故。不墮泥犂。而得往生。亦復如是。則己之心力。佛之願力。交相成也。
【疏】 : 既云往生。昔人又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是乃有生無往。今曰往生。二義相戾。
 : 以生於自心。故不往而往。名為往生。如華嚴解脫長者說。
~~【鈔】華嚴重重法界。不出一心。楞嚴十方虗空。皆汝心內。是知極樂之生。生乎自心。心無界限。則無西無東。去至何所。狀其易穢而淨。脫舊而新。離一得一。似有所往。名之為往。豈曰從此向彼。如世間經城過邑之往耶。解脫所說者。入法界品。解脫長者言。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若欲願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既云隨意。則不越一念而生彼國。故知狀其得生。名之往生。實無所往。不住而往。不妨說往。究極而言。非但無往。亦復無生。不生而生。不妨說生。
【疏】 : 兜率內院。昔人亦願往生。今何偏示極樂。
 : 因難易故。境勝劣故。主師資故。
又問 : 勝蓮華世界。甚超極樂。何以不往。
 : 樂邦在近。不應求遠故。
~~【鈔】問意蓋謂彌勒亦現在說法。內院亦清淨莊嚴。而不求生。當是何故。答有三義。一因難易者。凡生內院。必智斷功德。堪與聖流。非若極樂。但求生者。淨念成就。即克如願。無論惑業。昔奘師謂內院易生。良以兜率之離人世。可計由旬。極樂之去娑婆。歷多佛剎。彼論地。不論因。今論因。不論地。義各有取。然極而論之。奘師為當時一類之機。此經乃萬世常行之道耳。二境勝劣者。內院不越三界之中極樂出過三界之外。極樂疑城。尚無女人。內院外生。便有五欲。故曰下生猶勝天宮也。三主師資者。彌陀圓萬德之果。已證如來。彌勒稱補處之尊。猶居等覺。經云。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則彌勒方與觀音勢至。同侍導師之側。曰師資也。故見彌陀。即見彌勒。見彌勒。未必見彌陀也。又古德有云。先生西方。後生龍華。亦大有理。偏求極樂。不亦宜乎。勝蓮華者。詳見前壽命文中。今謂華嚴較論國土。娑婆之後。即云極樂。遠之又遠。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方曰勝蓮。則極樂者隣邦。勝蓮者遐域也。喻如越饑吳稔。舉足即吳。捨吳不往。而遠慕燕秦。惑亦甚矣。
【疏】 : 見有一生念佛。臨終未必往生。何也。
 : 良繇一生念佛。未是一心念佛故。
~~【鈔】悠悠之徒。一生念佛。所謂雖不懈怠。亦不精進。未能一心。故不得生。若果真實用心。而未純一。雖今世不生。亦植生因。必於來世成就三昧而得生彼。如梵網云。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宗門謂才出頭來。一聞千悟者。是也。慎毋藉口曰。某某念佛。徒勞無功。遂謗聖教為不足信。
【疏】稱理。則自性無形。是不顛倒義。自性無垢。是生極樂義。
~~【鈔】六祖云。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背無面。是則求於正相尚不可得。將以何物而名顛倒。般若心經云。是諸法空相。不垢不淨。是則求於淨相尚不可得。將指何處而號娑婆。不顛倒處。全身坐極樂蓮臺。顛倒纔生。應念住娑婆國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遠。

四,結勸。

【經】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疏】是利者。指上見佛往生。此言者。見斯大利。故說此一心持名之言也。不願往者。則孤佛說。是為第二重勸。
~~ 【鈔】無利益語。佛所不談。持名即得往生。於諸眾生有大利益。故佛說也。良繇已得往生。是名自利。生彼國已。聞法得道。還能廣度無量眾生。是名利他。具斯二利。故云大利。第二勸者。初言眾生聞者。止是得聞彼國莊嚴勝妙。故起願樂。未委如何得生。今出其繇。言一心持名。佛來接引。遂得生彼。則願當益切。故云二勸。
【疏】又言利者。反顯不願往生之害。示欣厭也。
~~【鈔】此土修行。多劫升沈。不能解脫。今以稱名往生。遂登不退。較其利害。明若指掌。利即諸樂。害即眾苦。故當欣厭。
【疏】又我說者。正明無問自說故。
~~【鈔】見斯大利。急為指陳。恐諸眾生遲遲失利。故不俟請問也。
【疏】稱理。則自性具足。是利義。
~~【鈔】試觀自性。欠少何事。靈知體上。彌陀聖眾終日現前。常寂光中。極樂淨邦無時不往。奈何佛見是利。眾生若盲。佛說是利。眾生若聾。雖是勞他金口宣揚。須是一迴親見始得。

相關:
. 開示彌陀疏鈔 — 黃念祖老居士法音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西方發願文 —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 省庵大師
avatar-img
12會員
348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正宗分: (1) 詳陳依正令生信樂 ~ 蓮池大師 述 「今謂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 . . .故云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蓮池大師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脩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 — 蓮池大師
阿彌陀經疏鈔: 「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勝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 見聞隨喜悉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蓮池大師
七條繫縛世人在輪迴的繩索,《七筆勾》 原文 1. 恩重山坵,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筆勾。 2.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倆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寃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感佛來迎 往生極樂: 「我於爾時,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 《西方發願文》為淨土宗第八祖蓮池大師之著作,大師並親自作科判及解文。在此解文並列願文詳述,為立願修行者不可或缺之指引。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
正宗分: (1) 詳陳依正令生信樂 ~ 蓮池大師 述 「今謂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 . . .故云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蓮池大師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脩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 — 蓮池大師
阿彌陀經疏鈔: 「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勝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 見聞隨喜悉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蓮池大師
七條繫縛世人在輪迴的繩索,《七筆勾》 原文 1. 恩重山坵,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筆勾。 2.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倆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寃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感佛來迎 往生極樂: 「我於爾時,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 《西方發願文》為淨土宗第八祖蓮池大師之著作,大師並親自作科判及解文。在此解文並列願文詳述,為立願修行者不可或缺之指引。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法藏比丘第四十四願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Thumbnail
您是否恭誦過一部《佛說阿彌陀經》?您知道《佛說阿彌陀經》的經文內容與相關介紹嗎? 恭誦《佛說阿彌陀經》有何功效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文章摘要】 《佛說阿彌陀經》簡介 《佛說阿彌陀經》經文 《佛說阿彌陀經》功效 觀音山 第一屆 佛王誓約九日祈願大法會
Thumbnail
阿彌陀佛超渡法是藏傳佛教最殊勝的度亡大法之一,此法之特殊珍貴處在於眾生一聞此法名稱,將來便可出離下三惡道,往生三善道。憑藉 阿彌陀佛之不可思議大願力、大神通力,及出家眾清淨持戒之修持力,招引臨終中陰之眾生、先亡祖先親眷、累世冤親債主及墮胎之嬰靈前來淨罪,斷除亡者之障礙。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最殊勝的淨土法門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Thumbnail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阿彌陀依據梵文和佛典,有好幾種意義:阿彌陀的梵語amita,有無量的意思。無量是究竟、圓滿,不但佛的光明和壽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等一切也都無量,所以阿彌陀佛代表了無量諸佛。
Thumbnail
愛的供養//歌詞分享: 把你捧在手上 虔誠地焚香 剪下一段燭光 將經論點亮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只期盼你停住流轉的目光 請賜與我無限愛與被愛的力量 讓我能安心在菩提下靜靜的觀想 把你放在手上 合起了手掌 默默乞求上蒼 指引我方向 不求地久天長 只求在身旁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人
Thumbnail
阿彌陀佛較眾生更加珍惜佛弟子!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本意是指在台上表演的時間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分鐘,但是為了這台上的這一分鐘的表演時間,需要付出十年的艱辛努力。用來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人。適用於演藝界真正有造詣的大師級人物。例如京劇大師周信芳,相聲
我寫:今天被聲音(阿彌陀佛)批命,他說我做事只是做實在的事,寫文字只是要讓人了解實事,也許有人問我想做什麼?我只是如實的對人們說真相,不會畫蛇添足,所以不會飛行的技巧(做利益之人),所以賺不到大錢,終生使命就是不想犯錯。有人看到了,所以他們讓我表演,最終會出什麽樣的結果? 惜初問海燕說:萬物是不是沒
Thumbnail
阿彌陀佛為何建立淨土(象山慶’23.2.5) 《往生論》:「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曇鸞大師註: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禪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法藏比丘第四十四願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Thumbnail
您是否恭誦過一部《佛說阿彌陀經》?您知道《佛說阿彌陀經》的經文內容與相關介紹嗎? 恭誦《佛說阿彌陀經》有何功效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文章摘要】 《佛說阿彌陀經》簡介 《佛說阿彌陀經》經文 《佛說阿彌陀經》功效 觀音山 第一屆 佛王誓約九日祈願大法會
Thumbnail
阿彌陀佛超渡法是藏傳佛教最殊勝的度亡大法之一,此法之特殊珍貴處在於眾生一聞此法名稱,將來便可出離下三惡道,往生三善道。憑藉 阿彌陀佛之不可思議大願力、大神通力,及出家眾清淨持戒之修持力,招引臨終中陰之眾生、先亡祖先親眷、累世冤親債主及墮胎之嬰靈前來淨罪,斷除亡者之障礙。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阿彌陀佛最殊勝的淨土法門 免費加入觀音山會員 即可聆聽完整長篇開示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Thumbnail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阿彌陀依據梵文和佛典,有好幾種意義:阿彌陀的梵語amita,有無量的意思。無量是究竟、圓滿,不但佛的光明和壽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等一切也都無量,所以阿彌陀佛代表了無量諸佛。
Thumbnail
愛的供養//歌詞分享: 把你捧在手上 虔誠地焚香 剪下一段燭光 將經論點亮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只期盼你停住流轉的目光 請賜與我無限愛與被愛的力量 讓我能安心在菩提下靜靜的觀想 把你放在手上 合起了手掌 默默乞求上蒼 指引我方向 不求地久天長 只求在身旁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 人
Thumbnail
阿彌陀佛較眾生更加珍惜佛弟子!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本意是指在台上表演的時間往往只有短短的一分鐘,但是為了這台上的這一分鐘的表演時間,需要付出十年的艱辛努力。用來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人。適用於演藝界真正有造詣的大師級人物。例如京劇大師周信芳,相聲
我寫:今天被聲音(阿彌陀佛)批命,他說我做事只是做實在的事,寫文字只是要讓人了解實事,也許有人問我想做什麼?我只是如實的對人們說真相,不會畫蛇添足,所以不會飛行的技巧(做利益之人),所以賺不到大錢,終生使命就是不想犯錯。有人看到了,所以他們讓我表演,最終會出什麽樣的結果? 惜初問海燕說:萬物是不是沒
Thumbnail
阿彌陀佛為何建立淨土(象山慶’23.2.5) 《往生論》:「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曇鸞大師註: 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以愛欲故,則有欲界;以攀厭禪定故,則有色、無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是故興大悲心:「願我成佛,以無上正見道,起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