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蕅益大師

37公開內容

蕅益大師,明末清初高僧,淨土宗第九代祖師。晚年在靈峰山(今浙江安吉縣)建寺,世稱「靈峰蕅益大師」。四十九歲時,用九天時間完成了《佛說阿彌陀經要解》,指出:念佛圓攝一切佛教,持名一法統攝一切宗教事理。印光大師仰讚曰:「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
此品是淨宗最著名的四十八願,由夏蓮居老居士就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會集而成。原本艱澀繁複之文字,使之爽朗簡潔,但仍採用原文未改一字,謂千百年無量壽經之最善本。有此一經則大藏經均變成此經解釋之文。學佛終極目標就是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本經為學佛最高指導原則。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
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極樂,了生死大事,得究竟解脫。佛弟子是不應該自殺的。因為一般人自殺時,必然會充滿瞋恨心和其他許多煩惱,這樣就會喪失了念佛正念,死後不但不可能往生淨土,相反還有墮落惡道的危險。要千忍百耐,頑強堅持!專心念佛,求生淨土。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
《要解》說:「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擧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成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因為「名以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事與理是一對。事是事相,理是本體。事相就是事物與有形無形種種諸相。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
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因果問題很重要,一個人若真深信了因果,就不同於普通人了。若真信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著貪求、計較、分別和營謀,便減少無窮的煩惱與過失。欲深知因果,必須明三世因果。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為從信才出生一切功德。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
由信生願,由願起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願行稱為三資糧。出門旅遊必須帶錢,這就是資;還必須帶飲水或食物,這就是糧。《要解》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其中「信」字是關鍵。人若老懷疑西方淨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願。如有信願,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末法多障眾生,依此淨土法門,即可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徑登不退,這是方便至極的力用。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蕅益大師
凡至心念佛者。皆是多劫深植善根。發大菩提心故。夫西方大旨。經中自明。淨土要門。諸論具釋。如天親。智者。海東。越溪等。皆抉發幽微。舉揚宗趣。近則雲棲和尚所著小本疏鈔。條分類析精宏淵博。真照夜途之長炬。截苦海之輕舟。諸師所發已無餘蘊。但諸經中隨時立教。逗根說義時有差別。致生學者疑畏。今略為拈出博採諸論。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蕅益大師
行者欲生實淨土。當真實參究。如法了悟。何故。悟是迷途導師。如人入暗。當燃燈炬。悟是淨國圖引。如人行遠。當識郵程。悟是諸行領首。如人衝堅。當隨將帥。又上品六念義云。安心不動。名之為念。鈔曰。第一義理。悉不為二邊所動。通名為念。故西方如韋提希善財龍樹等。以入地往生。此方如遠公智者永明等。以證悟往生。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蕅益大師
佛以大圓覺。充滿十方界。我以顚倒想。出沒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旣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風中鼓槖。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永嘉云。體卽無生了本無速。蓋競競業業念茲在茲。方得無礙自在。旣捨生之後得意生身。隨自意趣後報悉以理遣。不由業牽。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蕅益大師
悟達之士。決當求生淨土。如法修行。免致退墮。生十方世界。利益一切衆生者。菩薩功德成滿。自然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起信論曰。證發心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衆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為怯弱衆生故。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蕅益大師
念佛是一心法門。心外無諸行故。 夫一切賢聖。稱心而行。法性無邊。行海叵量。是故或一剎那中。行滿三祇。或恆河沙劫。未成一念。飛空鳥迹。辨地位之分齊。淚日風華。明過現之影像。無脛而走。舍阿彌以何之。不疾而速。識西方之非遠。今約大乘諸行總入一行。略示五門。一信心行。二止觀行。三六度行。四悲願行。五稱法行。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蕅益大師
以心見佛。以心作佛。心卽是佛。心卽我身。 夫卽性卽相。非有非空。理事之門不礙。遮表之詮互用。言無者。如水月鏡華。不同龜毛兔角。言有者。似風起雲行。不同金堅石礙。是故若滯名著相。卽有漏凡夫。若撥果排因。卽空見外道。夢中佛國。咸願往生。泡影聖賢。誓同瞻仰。說真說相。似完膚之加瘡。道有道無。類紅鑪之點雪。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蕅益大師
夫一大藏教。如器銜空。空無相體。器有方圓。器盡空除。緣亡教滅。是故隨緣普應。則涅槃真如。一器也。稱智自在。則名相專持。一空也。藥無定方。定方以病。豈謂玉屑珊瑚無上妙藥。概以治四百四病哉。夫病除藥貴。便溺卽是醍醐。異證同方。故先德約教。或一或多。名相雖別。理趣是同。
Thumbnail
avatar-avatar
一念相應一念佛
發佈於蕅益大師
若人稱念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禪。夫如來說教。廣有多門。經中或偶一拈題。或因緣舉出者。不可勝載。唯念佛一門。頻形讚歎。如高巒之峙平原。躍空而出。類金星之晃沙磧。映日卽明。故知法門殊勝。未有逾此一門者也。今約諸經。但言西方大事者。一概收入。分經緯二義。說文曰。織有經。集絲為之。經常而緯變。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