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團談】亞細亞功夫世代(中)|弱者之吶喊,深入樂團的魅力

2023/04/0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前言

在上篇【樂團談】亞細亞功夫世代(上)|搖滾天團可不是只唱動畫歌,我介紹了影響諸多日本音樂人的亞細亞功夫世代(ASIAN KUNG-FU GENERATION,以下簡稱AKG)如何成團,還有每位團員音樂的特色與根源。以下為各位簡單摘要上次內容後,馬上進入本次主題,讓我們一同剖析樂團的魅力,探究他們對日本樂團音樂發展有何影響。
(圖源:https://www.generasia.com/wiki/ASIAN_KUNG-FU_GENERATION)
這次介紹以樂團比較廣受好評的前期為主,現在風格早已和文中分享的曲目大相徑庭。他們現在的評價雖不如以往,卻仍持續創作許多有趣的作品,這部分內容都將留到下篇討論。
上回摘要:
📝成團背景:1996年於關東學院大學輕音樂研究部組成,團員皆是同級生,且幾乎都受英國搖滾影響。
📝後藤正文:主音和吉他,負責大部分詞曲,其抽象意境的歌詞和敘情旋律,是樂團一大特徵;前期直抒胸臆的嘶吼,隨著追求的音樂改變而逐漸淡去,甚至開始加入饒舌,能觀察到受黑人音樂影響的一面。
📝喜多建介:合音和吉他,也有幾首擔任主音的歌曲,非技巧派樂手,卻擅長創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抓耳旋律。
📝山田貴洋:合音和貝斯,同樣非技巧派,能力發揮的主要場域在錄音室而非舞台,演奏中較不起眼,但對歌曲製作的貢獻僅次於後藤。
📝伊地知潔:鼓手,技術最強的團員,其高速而穩定的演奏,是AKG初期歌曲重要的張力來源。
「亞細亞功夫秘笈」播放清單:
基本上從單曲和精選輯外的作品各挑一首,盡量收錄未出現在系列文章的歌曲。無訂閱Spotify可以用YouTube,不過因為只挑有官方MV者,選曲會有差異。
SpotifyYouTube

談樂團

感性與理性交織出的抽象意境

這次內容有些不好咀嚼的部分,所以先從較能單獨討論的歌詞開始吧。以下譯自〈Siren〉(サイレン),收錄於2nd專輯《Sol-fa》(ソルファ):
潤んだ遠い目/夜霧、陽炎のように揺らいで消える君を
望向遠方的濕潤雙眼/夜霧,如熱浪般搖曳消失的你

溶け落ちる心そのままで/冷めやらぬ白い衝動痛いよ
持續著溶潰的心/無法鎮靜的白色衝動在作痛啊
駆け抜ける街の片隅で/鳴り止まぬ君のサイレン
從街道的角落匆匆跑過/無法停止鳴叫 你的警笛
開いてよ
打開它吧
白色衝動?警笛?儘管充滿象徵性的詞彙,聽眾仍可以從前段歌詞,大概猜想到〈Siren〉是首描寫男女關係的歌曲。有人解讀「白色衝動」為「輕生的念頭」,也有人與「警笛」結合,解釋成「救護車」,不過實際意義究竟為何,作詞者後藤不說,便無人知曉。
承襲前輩們的特色,後藤擅長將心中曖昧、難以言喻的感覺化為文字,他所崇拜的NUMBER GIRL和eastern youth等樂團的有趣之處,在於情緒上保留龐克重視的原始衝動,歌詞卻大量使用抽象的心理、情境描寫。意義的留白,提供了聽眾自我解釋的想像空間,能夠參與文本意義的誕生,歌曲因此更容易令人共感。
後藤的作詞方向,大概在中期發表的《Magic Disk》(マジックディスク)迎來較大的變化,在此之前皆以「如何用話語具體表現內在心像」為核心思維。個人竊以為想寫出這樣的歌詞,必須讓感性與理性合作,相信感性直覺浮現的詞彙,並用理性挑選、組織文字,使歌詞成為意境朦朧抒情詩,又不淪於毫無邏輯的文字堆砌
(本曲當時取得了Oricon週排行第二的佳績,是樂團首次躋身前十名的作品。即使歌詞讓人摸不著頭緒,音樂本身仍存在驅動情緒的力量。)
延伸聆聽:
▶〈Siren〉以男性視角敘事,另有改變旋律和部分編曲的女性版本|〈Siren #〉(Spotify)
▶以鐵味十足的聲響和抽象意境,演繹一代青春躁動的傳說樂團|Number Girl〈透明少女〉(Spotify)

堅實的節奏骨幹

這一節算是鼓手的小心得吧,在團員技術都還不成熟的活動初期,AKG的歌曲情緒主要靠後藤和鼓手伊地知驅動,儘管琴彈得很菜,當時的後藤已經有辦法寫出動人的旋律,龐克流行的時代背景,也讓不太會唱歌的他有表現舞台。
音樂有三大要素「旋律、和聲、節奏」,所以空有好的旋律當然不夠,在此背後提供穩定節奏骨幹支持的,便是伊地知的演奏。相比初期風格相近的NUMBER GIRL,或同期爆紅的BUMP OF CHICKEN,他的演奏實在精準又乾淨(當然,可能是因為其他鼓手沒戴節拍器)。
這篇文章選了幾個早期的演出影像,各位可以試著從中體會,也許還會懷疑「這傢伙怎麼會和他們組團?」
延伸聆聽:
▶下方從1st專輯選了一首歌,用耳朵比較看看鼓手和其他團員的工作量吧|ASIAN KUNG-FU GENERATION〈電波塔〉(Spotify)

「四つ打ち」風潮之先驅

所謂的「四つ打ち」,英文稱作「four on the floor」,簡言之就是一種大鼓踩四分音符的節奏,被廣泛應用在舞曲音樂。下方影片示範了幾個簡單的句子,趕著做出來的所以很簡陋,請各位見諒,之後有空會改得精緻點,希望至少能幫助到不懂的讀者。
使用這種節奏的歌曲,在2013年左右開始漸漸成為日本搖滾的主流,背後原因多到能獨立成一篇,就先不展開。
回溯日本搖滾的發展,最先開始在樂團編制中玩起四つ打ち的,應該是團團轉樂團(くるり)SUPERCAR,而最早出現、最接近現代玩法的樂團,則非Base Ball Bear(BBB)莫屬,不過根據BBB主唱小出祐介與後藤的對談,他認為AKG才是這股風潮真正的領頭羊。
比起BBB,AKG的四つ打ち歌曲不過寥寥幾首,但樂團成名曲之一的〈以你為名的花〉(君という花)實在太紅,加上演唱了動畫《火影忍者》的主題曲,論在主流音樂場景的曝光和影響力,當時確實是AKG較大
後來推出的〈Blue Train〉(ブルートレイン/MV)也是很有趣的四つ打ち曲子,不走平常套路,加入大量技巧使句子複雜化,無疑提示了許多樂團「原來還能這樣玩!」。
延伸聆聽:
▶四つ打ち歌曲推薦①|團團轉樂團〈ワンダーフォーゲル〉(MV)
▶四つ打ち歌曲推薦②|SUPERCAR〈YUMEGIWA LAST BOY〉(MV)
▶四つ打ち歌曲推薦③|Base Ball Bear〈CRAZY FOR YOUの季節〉(MV)
▶四つ打ち歌曲推薦④|極品下流少女〈私以外私じゃないの〉(MV)

東洋Weezer的吶喊

AKG全員都很喜歡美國樂團Weezer,尤其主唱後藤曾多次表示深受他們影響,是玩團初期崇拜的對象之一。兩團在許多方面有共同點,除了在台上看起來很遜之外,風格也同屬強力流行(power pop)另類搖滾(alternative rock),而最相似之處,當屬歌曲的氛圍。(曲風說明見下方小筆記。)
Weezer還有個「極客搖滾」(geek rock)的標籤,可以簡單理解成一種強調「宅」美學的風格,屬於另類搖滾的分支。圖為俗稱「藍色專輯」的同名專輯豪華版封面,看起來遜斃了對吧(褒義)。
(圖源:Apple Music)
Weezer早期作品多予人「內向青年」的印象,含蓄的歌詞,搭配感性抒情的旋律,使他們當時在日本得名「泣き虫ロック」(愛哭鬼搖滾)
AKG超過25年的樂團生涯中,有一半的時間同樣帶著這樣內向的色彩。後藤因玩團日久卻遲遲無法出道,不知還能堅持多久,不安與承認欲求日益膨大;既然詞曲皆由他創作,作品自然就最直接反映他的心理,不過也正是這樣充滿躁動與哀愁的聲音,引起部分聽眾共鳴。
在當時普遍比較陽剛的吉他搖滾樂團中,AKG在台上好像一副大學剛畢業的樣子,要知道人氣如日中天的THEE MICHELLE GUN ELEPHANT可是全員穿西裝上台啊!所以AKG就像懦弱者的代言人,用轟音和嘶吼替他們吶喊,旋律間流露的感傷成為了歸屬,從此,聽搖滾再也不是不良或文青的特權。
(AKG抓耳的旋律,也是樂團成功的一大因素,其中吉他手喜多的貢獻功不可沒,不過比較適合留到下一篇再談論。)
▶啟發後藤的編曲思維,甚至用作自設唱片廠牌名稱的歌曲|Weezer〈Only in Dreams〉(Spotify)
▶Weezer和AKG緣份匪淺,在演出和樂曲製作有多次交流,以下兩首收錄在專輯《Hometown》(ホームタウン),是後藤與Weezer成員共作的歌曲|① クロックワークダンシングガール (Spotify)
(下篇待續)

後記

各位久等了,花上三個禮拜總算把中篇給生出來啦!亞細亞功夫世代是我很喜歡的樂團,所以這次在搜集資料和寫作上投注特別多心力,盡可能把自己所有的觀察化作文字。
其實我對這篇的寫作方向有滿多迷惘,題目本身的認知度就是問題,也擔心偏龐克的音樂接受度可能不是那麼高,要如何介紹就成了難題。不過我想會讀這篇文章的讀者,大概都是對AKG有興趣,或者很習慣搖滾樂,所以後來還是盡量放開去寫。可能還是有幾處寫得不妥,或無法滿足粉絲,所以如果各位有什麼想法或建議,歡迎留言私訊。
最後是一點題外話,終於做好所有出版專題需要的圖,前幾天晚上已經悄悄上架,取名為《音樂談》,這樣以後找文章就方便多了。

長文看累了嗎?追蹤FBInstagram看我的日常碎嘴,即時取得文章發布資訊!
全新發行,學長的音樂評論合輯《音樂談》!追求觀點、尋找同好的各位聽眾,讓我們一起聽音樂,談音樂。|收錄曲目:1.人物談 2.樂團談 3.專輯談 4.本週我在聽 5.其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