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當聽眾也需要學嗎?讓聽音樂樂趣加倍的三個提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楊學長

前言

在正式開始前,想先分享讓我起意寫這篇文章的一個經驗。

事情發生在高二時的美術課,老師允許我們邊播音樂邊做勞作,大夥這下可興奮了,畢竟對不能使用手機的私校學生來說,要在上學期間聽到音樂幾乎是癡人說夢,也個個迫不及待想藉此展示自己的品味,我當然也不例外,當時放的便是下面這首日本爵士樂團bohemianvoodoo的〈Nomad〉。

播了十數秒後,一位同學大概是終於忍不住了,大喊:「怎麼都沒有歌詞啊?」讓我既錯愕又不甘,但也只能自個兒生悶氣,為曲子,更為自己打抱不平,難道沒歌詞就不是音樂、就不能放嗎?

不過很快地我領悟兩件事:第一,回想起來,不看場合挑曲子又沒人附和這件事十分尷尬;第二,有些(甚至是「大部份」)人聽音樂是只聽,或「只能」聽到人唱歌的,義務教育教過看五線譜跟吹直笛,卻沒怎麼教我們聆聽,這樣要如何真正享受音樂呢?

本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使各位成為「好」聽眾,畢竟這點我也還在努力,而是想協助各位更充分地享受音樂的樂趣。綜合與友人交流,還有教學工作中與學生互動獲得的經驗,我根據實踐難度,由淺入深提出三個層次的建議,搭配音樂以外的例子輔助說明,保證老嫗能解。


我的提議

一、聽見全景:認識常見樂器的聲音

除了人聲之外,吉他、貝斯、鼓,還有鋼琴、電子琴、合成器等鍵盤樂器(功能上和吉他類似),是樂團式編曲中最常見的樂器配置,無論風格是流行、搖滾或R&B,其中鍵盤樂器由於用途太過廣泛且音色多樣,這次暫且略過,請先認識鼓、貝斯和吉他吧。

這麼做的意義為何?以我那位大喊的同學為例,他之所以抱怨沒有歌詞,是因為他長久以來聽音樂就只有「人聲」一個焦點,這當然情有可原,畢竟人聲是我們最習慣的聲音。不過這就好比各位看蒙娜麗莎,那難以言喻的神秘微笑固然是其魅力所在,但若因此忽略達文西在背景和構圖上的巧思,未免可惜了這幅傑作。

學習辨識樂器,是為了聽見樂曲的「全景」,一旦具備這種能力,便能把原本混雜的音團根據樂器一一拆解,進而從各種角度聚焦,將視野所及盡收眼底,然後發現,原來那早已播了千百遍的愛曲,自己竟如此不熟悉,未曾「著耳」過的背景,又竟是如此豐富。

由左至右,我們可以看見貝斯手、手持口風琴的主唱、鼓手以及吉他手,每位樂手各司其職,用音符在時間畫布的空白上揮灑,共同創造了樂曲的畫面

由左至右,我們可以看見貝斯手、手持口風琴的主唱、鼓手以及吉他手,每位樂手各司其職,用音符在時間畫布的空白上揮灑,共同創造了樂曲的畫面

至於如何練習,我想聚焦單一樂器演奏是最直接的方法,下面分享三位我喜歡的樂手YouTuber,可以省去各位自行搜尋的成本,有興趣也不妨到他們的頻道逛逛。其實這個練習也不需做得多,對聲音產生印象即可,最重要的是在平日聽音樂時實踐,仔細尋找那些躲在耳朵角落的聲音。

(有關樂器各自的職責,一次說明各位恐怕難以消化,待日後再寫一篇專門講解,也能談得較多。)

◎鼓:黃子瑜


◎貝斯:Davie504


◎吉他:弓木英梨乃

二、縱向挖掘:了解作者和創作背景

先來釐清兩個詞的定義吧:所謂「橫寬」,指能藉感官從作品直接接收的資訊,以及其刺激產生的感覺;言之「縱深」者,可看作作品的一個部分,但須透過作品外的管道接觸,並且對作品解讀和價值判斷的影響,可能比「橫寬」還大。

套用簡單的例子,就好比小時候讀唐詩,第一次翻開課本,僅從詩作本身讀出的感想,即屬於「橫寬」屬性;之後老師講解了詩人生平,以及所處時代等創作背景,這些資訊不只增加,甚至改變你對作品原有的觀點,就是「縱深」的意義。

其實任何一種創作都是如此,李宗盛和林憶蓮的〈當愛已成往事〉何以深情?李白的〈月下獨酌〉何以瀟灑而淒涼?梵谷自畫像中,缺失的那隻耳朵何以讓人同情?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總與作者的親身經歷、時代環境脫不了關係

那該怎麼發掘縱深呢?當然是用各位最熟悉的Google囉,除了作品相關資料,查找一直聽不懂的歌詞也算在這個範圍。雖然看似比第一點容易,但比起只要聽聽音樂,找資料可麻煩多了,而且中文資料往往很不齊全,遇到外國創作更是如此,經常會需要一定的外語能力,故放在第二個層次介紹。

雖然最近用ChatGPT找資料也很熱門,但為了避免AI唬爛,還是先用Google吧

雖然最近用ChatGPT找資料也很熱門,但為了避免AI唬爛,還是先用Google吧

三、直接聯繫:學習一項樂器

我從小一開始學習古典鋼琴,直到國二準備升學才停止,老實說最後幾年是學得很不愉快,因為一來學的曲子枯燥,二來又幾乎是為了檢定練習,實在乏味,不過後來卻覺得,幸虧父母當時願意做這個投資。

無論如何,學過鋼琴確實讓我和音樂之間,建立了比一般人還強的連結,加上較早有意識地接觸樂團音樂,便自然關心起人聲以外的樂器演奏,逐漸從看譜,變成用耳朵學習,再透過不分雅俗地聆聽大量作品,用經驗慢慢歸納出何謂「高層次」(我想避免用「好/壞」分類)的編曲和演奏。

所以學習樂器,不僅能演奏自己喜歡的曲子、拉近和音樂的距離、辨別作品的層次,更甚者,當練到某個程度,將可以在腦海產生樂手演奏的畫面,並體會其編曲思維與心境,聽音樂的樂趣又進一步提升。

當然,把學樂器放在最後介紹是有理由的,它的門檻是比前兩者高出不少,這無關乎你有無天份,而是因為除了需要一筆額外花費,能否遇到教授「音樂」而非「樂器」的好老師,也很看緣分,即使如此我仍鼓勵各位,若有餘力請務必嘗試看看。

原本想放自己練習的照片,但每次都忘了拍⋯⋯上述各種經驗,對我日後學習爵士鼓幫助很大,而且會演奏樂器真的很幸福哦!

原本想放自己練習的照片,但每次都忘了拍⋯⋯上述各種經驗,對我日後學習爵士鼓幫助很大,而且會演奏樂器真的很幸福哦!


結語

以上三點提議,各位覺得如何呢?它們之間並沒有實行順序之分,也不需很強硬地要求自己達成,自然地實踐於生活才是最佳做法,就看作是筆者的小叮嚀,希望各位在聽音樂時可以想起它們。若各位有更好的想法,也歡迎分享給其他讀者認識,讓更多人能充分享受音樂。


後記

我雖專志於搖滾,對古典樂只略懂皮毛,卻十分敬愛焦元溥這位古典樂評論大家,不僅崇拜其廣博之見識、真摯入理之文字,還有對音樂乃至凡所謂藝術的本質理解之深。他所著的《樂之本事——古典樂聆賞入門》中,開卷第一章便以「是的,音樂很難懂」起頭,畢竟除了要能聽出各種的聲音,還要能記住稍縱即逝的音符,確實不是易事。

因此本文提出三項建議,試圖讓各位瞭解音樂大概怎麼聽比較有趣,體會我們從中獲得的快樂,而且相信各位也有發現,以上觀念其實都不難,只是可能需要人提點,並且本文其實還有一個遠大的抱負,是想為這個時代,人們對音樂的各種歧見紛爭,踏出解決的第一步。

無論是「主流/獨立」之爭,還是爭論「古典/流行」音樂的層次高低,又或是這幾年常見的「金曲獎」適格爭議,紛歧永遠都會存在,但現在的情況實在太嚴重,影響整體環境的健全發展。

我認為若想消弭該問題,最基本至少必須先讓更多人聽到「相同的聲音」,否則一個只聽人聲,另一個只聽吉他,兩人雖然在談同一首歌,實則牛頭不對馬嘴。接著是建立「相同的審美規則」,並不是要大家的口味變得一樣,而是要能理解評價產生,其實都有一定的規則可循,其中客觀的脈絡至關重要,絕不僅是憑主觀評斷。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到各位,若能分享自己嘗試後的心得,例如「愛聽的歌真的變得更好聽了!」或是「你這些方法不好,我覺得應該可以⋯⋯」等,我都會很開心,也誠摯邀請各位,為改善現在充滿爭執的風氣,盡一分心力。


長文看累了嗎?追蹤FBInstagram看我的日常碎嘴,即時取得文章發布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學長音樂黑白講
23會員
29內容數
宅男鼓手的樂評&次文化雜談|分類找文|同好交流|尋覓知音請進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是一篇分享樂器學習心得的文章,介紹瞭如何從音樂基礎學起,再提到如何在 YouTube 上找到節奏練習影片。文章中強調學習樂器需要耐心和時間,建議找一個好老師學習會比較快。
Thumbnail
這是一篇分享樂器學習心得的文章,介紹瞭如何從音樂基礎學起,再提到如何在 YouTube 上找到節奏練習影片。文章中強調學習樂器需要耐心和時間,建議找一個好老師學習會比較快。
Thumbnail
音樂確實很難懂,要能捕捉各種樂器的聲音,還要能記住旋律。不光演奏,聽音樂也需要學,本文綜合了筆者與友人交流,還有教學工作中與學生互動獲得的經驗,由淺入深提出三層次建議,嘗試協助各位更充分地享受聽音樂的樂趣。
Thumbnail
音樂確實很難懂,要能捕捉各種樂器的聲音,還要能記住旋律。不光演奏,聽音樂也需要學,本文綜合了筆者與友人交流,還有教學工作中與學生互動獲得的經驗,由淺入深提出三層次建議,嘗試協助各位更充分地享受聽音樂的樂趣。
Thumbnail
用操弄這詞才能彰顯胡搞的真義 從幼童起 常聽表哥用一種長匣型外面包裹著閃亮不鏽鋼殼的玩意兒 發出好聽的聲音
Thumbnail
用操弄這詞才能彰顯胡搞的真義 從幼童起 常聽表哥用一種長匣型外面包裹著閃亮不鏽鋼殼的玩意兒 發出好聽的聲音
Thumbnail
我是音乐盲,小时候的音乐课几乎只存在于课表上,偶尔上一次课,肯定是学校要组织什么庆典或活动。那时唱的都是一些红彤彤的歌,不仅不美,而且不懂。因此,至今简谱都看不懂。 至今依旧不会任何乐器,但并不影响我写歌词,也不影响我欣赏。 几年前买了画板和画笔,想重新找回绘画时的安宁,失败了。
Thumbnail
我是音乐盲,小时候的音乐课几乎只存在于课表上,偶尔上一次课,肯定是学校要组织什么庆典或活动。那时唱的都是一些红彤彤的歌,不仅不美,而且不懂。因此,至今简谱都看不懂。 至今依旧不会任何乐器,但并不影响我写歌词,也不影响我欣赏。 几年前买了画板和画笔,想重新找回绘画时的安宁,失败了。
Thumbnail
如果在敬拜中使用的詩歌和樂器,我們應該先認識音樂是什麼。我們可以將音樂粗分為三個層面討論:演奏技巧、樂理知識、語意理解。 (1) 演奏技巧: (2) 樂理知識: 關於音樂的技巧與樂理,我想都是較為顯而易見的,以下要提的是較難以察覺的層面:對音樂語意的理解。 (3) 語意理解:
Thumbnail
如果在敬拜中使用的詩歌和樂器,我們應該先認識音樂是什麼。我們可以將音樂粗分為三個層面討論:演奏技巧、樂理知識、語意理解。 (1) 演奏技巧: (2) 樂理知識: 關於音樂的技巧與樂理,我想都是較為顯而易見的,以下要提的是較難以察覺的層面:對音樂語意的理解。 (3) 語意理解:
Thumbnail
爬格子、彈單音、已經彈了幾個禮拜,你....累了嗎? 還是都沒練呢 先用單音會彈一首小星星再往下看阿....... 不熟的趕快回去複習一下吧!! E E 教練..我想自彈自唱阿......... 好啦~~學吉他就是想唱歌阿~~不然要幹嘛?   吉他和弦百百款,網路上也有很多基本和絃要背,當
Thumbnail
爬格子、彈單音、已經彈了幾個禮拜,你....累了嗎? 還是都沒練呢 先用單音會彈一首小星星再往下看阿....... 不熟的趕快回去複習一下吧!! E E 教練..我想自彈自唱阿......... 好啦~~學吉他就是想唱歌阿~~不然要幹嘛?   吉他和弦百百款,網路上也有很多基本和絃要背,當
Thumbnail
這裡不是專業的教學文 只是藉由初學者的角度 記錄從0開始的學習過程 很多人對於樂器都有一定的憧憬 尤其普遍的吉他、鋼琴、小提琴等等 為什麼要選吉他? 因為........帥啊!!! 自彈自唱、搖滾ROCKER、一堆藝人在腦海中浮現 幻想自己也可以達到他們的境界 (但是往往現實是殘酷的......ㄒ.
Thumbnail
這裡不是專業的教學文 只是藉由初學者的角度 記錄從0開始的學習過程 很多人對於樂器都有一定的憧憬 尤其普遍的吉他、鋼琴、小提琴等等 為什麼要選吉他? 因為........帥啊!!! 自彈自唱、搖滾ROCKER、一堆藝人在腦海中浮現 幻想自己也可以達到他們的境界 (但是往往現實是殘酷的......ㄒ.
Thumbnail
很多學音樂的人,一聽到爵士樂就會有種很難的印象,但其實爵士樂若拆分出來,也就是和弦進行、爵士和聲(轉位和弦的應用)、和節奏的變化而已~ 是否有一堂專業的爵士樂線上課程? 前陣子前往偏鄉地區進行吉他教學時,發現很多自學吉他的人演奏都很厲害,可是樂理部分就會有些差距,然而若是樂理不好,對於很多三和弦、七
Thumbnail
很多學音樂的人,一聽到爵士樂就會有種很難的印象,但其實爵士樂若拆分出來,也就是和弦進行、爵士和聲(轉位和弦的應用)、和節奏的變化而已~ 是否有一堂專業的爵士樂線上課程? 前陣子前往偏鄉地區進行吉他教學時,發現很多自學吉他的人演奏都很厲害,可是樂理部分就會有些差距,然而若是樂理不好,對於很多三和弦、七
Thumbnail
喜歡學東學西,學到要分上下集講。這集聊聊學鋼琴、烏克麗麗、Wireframe、演講的經過和心得。學了這麽多東西發現,享受學習過程比學「到」東西重要多了。
Thumbnail
喜歡學東學西,學到要分上下集講。這集聊聊學鋼琴、烏克麗麗、Wireframe、演講的經過和心得。學了這麽多東西發現,享受學習過程比學「到」東西重要多了。
Thumbnail
許多人認為音樂家是感性的,注重情感的,其實不然,在練習樂器的過程中,必須先理性地分析樂曲結構、弓法分配、指法流暢性與樂派風格詮釋等面向,接著輔以相配合的技巧練習來加強樂曲中較為困難的片段。
Thumbnail
許多人認為音樂家是感性的,注重情感的,其實不然,在練習樂器的過程中,必須先理性地分析樂曲結構、弓法分配、指法流暢性與樂派風格詮釋等面向,接著輔以相配合的技巧練習來加強樂曲中較為困難的片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