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同標題所述,我是一位現代東亞的日耳曼多神教徒,主要信奉奧丁以及索爾。以重建主義為主,直覺主義為輔。有些人,主要是在歐美地區,會將重建主義誤會成是一種特定的宗教派系,但實際上重建主義是一種方法,通過閱讀考古、語言學與歷史文獻,盡可能地重建這種宗教本來的樣貌。當然在東亞就不太有這種問題了。對生活在東亞的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只覺得這個宗教和信仰的神明只是影視創作的題材而已。
回到主題,這個宗教由於文物與紀載的遺失加上一神教的迫害,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傳了。有些關於這個宗教的面向很難被重建。這就是我,以及一些人會在一定程度上重視直覺主義的原因。也只能這樣了,沒有辦法。
我的資料來源主要是牛津大學斯堪地那維亞文化、文學、語言與宗教的教科書,科羅拉多大學現役教授Dr. Jackson Crawford的文獻,某現役德國考古學家的研究與推薦學術文獻,加上某些外國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功課還有自己出版書籍的信徒。不過目前啃的文獻不算多,知道的也不算太多,我只能分享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比起嚴謹的介紹文章,我更希望讀者將這篇文章當成是純粹的分享。
撰文的動機是轉換心情,大學本科的學習和目前的進度讓我很鬱卒也很有壓力,生理狀況也聽糟的。未來我可能會寫一篇更詳細的文章來介紹,但目前礙於我的學術程度和心理狀態,今天我只打算分享一些簡單的觀念和知識。未來如果我寫了更詳細的介紹,我應該會回來把這篇刪掉。那麼有興趣的朋友,希望你們喜歡我的內容。
古諾斯語
我們先從語言開始吧,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盧恩文字呢?盧恩文字分成古弗薩克(Elder Futhark)、小弗薩克(Younger Futhark)和盎格魯撒克遜盧恩。
古弗薩克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日耳曼書寫文字,大約在公元一到七世紀左右被使用。但後來所謂的維京時代與許多保留下來的盧恩石,基本都是通過小弗薩克來書寫的。與北歐人同文同種的英格蘭盎格魯與撒克遜族群也有自己盧恩書寫,是研究盧恩很重要的資料來源。
當代很常見的誤解是將盧恩對應拉丁字母,並用英文的單字和文法來書寫。盧恩文字理所當然地是用那個時代的語言書寫的,也就是古諾斯語(Old Norse)。
當代有在教導古諾斯語的大學基本都是用類似古英語的字母來教的。我其實也不是很熟為什麼會這樣。以我目前的程度來說,看起來似乎在那個時代存在兩套書寫系統,而且類似古英語的書寫法可能更常見一點?
我先從古諾斯語的字母發音開始介紹起吧:
- aeiou:雖然說是aeiou,但發音其實更接近是西班牙文,發「阿ㄟ億哦嗚」。
- áéíóú:基本上就是第一點的五個字母的長音。é是「ㄟ—」,í是「億—」,ó是「哦—」,ú是「嗚—」。需要注意的是á不唸「啊—」,首先把嘴巴擠成O型,然後發「哦—」的音就是了。和ó的區別我覺得是...á比較混濁一點。我覺得用打字的很難描述。有些學校可能真的會教你發「啊—」,但根據Dr. Crawford的說法,那是現代冰島文的發音。根據他的研究,他相信實際上發音應該更接近是「哦—」。我相信他。
- æøǫy:這真的是最難解釋發音的字母了。æ發「ㄟ啊」。嘴巴的形狀應該要是U型。ø這個像空集合一樣的符號,不知道有沒有喚起大家對離散數學的恐懼呢?ø的發音,首先把嘴巴擠成O型然後發「痾」就是了。ǫ基本上就是短音版的á。有聽過有人coffee唸成「摳fee」嗎?就是那個摳,把c去掉就是了。y可以簡單理解成英文的you,只是前面的y請發音成中文的「一」。
- ð:基本上就是英文的"th"。
- þ:發音比較重的th。有點像是s和z的差別,s是「嘶—」,z是「滋—」。þ可能更像是在發v的音一點。
- v:在古諾斯語中更接近是英文的w的音。
- j:大家知不知道怎麼唸「mjolnir」(雷神之槌)呢?j在古諾斯語中是發英文的y的音的哦。
- r:這是古諾斯語中或許是最可怕的部分。一個人需要精通類似西班牙文或義大利文的彈舌音,還要有另一種英文裡沒有的r發音法,具體來說接近西班牙文的perro的發音,不知道的人可以去google翻譯聽聽看。
其他的字母基本上和英文沒有太大區別,我就不多做介紹了。當代與古諾斯語最接近的語言是現代冰島文。雖說如此,你跟他們講古諾斯語他們是聽不懂的就是了。
網路上有很多古諾斯語字典可供需要的人使用。以我目前的程度,我的單字量也還不到100個。我還在練習發音的階段,目前也沒有太多時間心力分配給這方面的學習。
關於文法的部分,名詞和動詞都有強弱之分,基本上是有規則變化和無規則變化的區別。我得說據我所知,就算是有規則變化,它的規則也亂到不行。我是沒有學過太多語言的經驗,不過古諾斯語真的是我目前遭遇過最具挑戰性的語言。
構句上倒是沒有太複雜。他們以前構句的方式非常單純。沒有冒犯之意,但要我形容的話,有點像是五六歲小朋友的那樣的講話方式。但從他們以前的航海、貿易和文化來看,他們絕對不只有五六歲小朋友的智商。
弗薩克書寫
前面簡單地介紹了古諾斯語的書寫,但除了這種書寫法以外,還有用盧恩文字來書寫的方式。盧恩文字的書寫方式,其發音和文法等同於古諾斯語,但每個盧恩都有自己代表的音節,而且沒有正式的書寫規則。盧恩書寫的概念很簡單——只要聲音有對就好。讓弗薩克字母的發音盡量契合古諾斯語。弗薩克書寫甚至也沒有標準的書寫方式,同一個句子兩個人寫出來的可能不一樣。真的是聲音有對就好了。
盧恩書寫可以分成一般寫法和簡寫,一般寫法就是正常地使用盧恩盡可能還原古諾斯語的發音,簡寫多半發生在書寫者沒有足夠的空間書寫時使用,比方說你可能在石頭上雕盧恩之類的,在這時候可能就會想要盡可能地化簡。但這方面我目前研究得也不深。我就分享一下相關學者歸納出的小弗薩克寫法與其所對應的古諾斯語發音吧:
- ᚠ:f/v
- ᚢ:u/v/w, y, o, ø
- ᚦ:þ, ð
- ᚬ:ą, o, æ
- ᚱ:r
- ᚴ:k, g, ŋ
- ᚼ/ᚽ:h
- ᚾ/ᚿ:n
- ᛁ:i, e
- ᛅ/ᛆ:a, æ, e
- ᛦ:ʀ
- ᛋ:s
- ᛏ/ᛐ:t, d
- ᛒ:b, p
- ᛘ:m
- ᛚ:l
要注意的是,雖然ᚱ和ᛦ都發r,但ᛦ更像是前面提到的西班牙文的那種r,而且經常是出現在字尾。如果在你的觀念中盧恩有24個字母,那個是古弗薩克哦。
關於盧恩文字的起源,假說滿天飛。有說源自於伊比利半島曾經生活過的印歐語族分支族群,也有源自拉丁文的假說。但,沒有人知道。
補充一點:弗薩克(Futhark)的取名來自於盧恩系統的頭幾個字母—Fehu、Uruz、Thurisaz、Ansuz、Raidho、Kenaz。
盧恩魔法
盧恩魔法幾乎是完全失傳的。你可能聽過一些現代的盧恩占卜和盧恩魔法公式,但那基本上是19世紀後非常新穎的系統。關於盧恩魔法的傳說,我們可以從很多古老的文獻中見著。像是極具代表性的〈至高者的箴言〉(Hávamál)敘述了盧恩是阿薩神族贈予人類的禮物,由主神奧丁為其上色。或是主神奧丁上吊於世界樹上九天九夜忍受飢餓與乾渴,以岡格尼爾自殘,將自己獻祭給自己獲得了盧恩的智慧等等。以及一些史詩中也會提到有些人將盧恩刻在特定物體上以期達到特定的功效。不過實際上關於盧恩魔法在一千多年前如何被施展,已經失傳了。
你可能聽過冰島魔典Galdrabók?成書於16世紀的冰島,裡面記載了許多民俗魔法的使用,包含我們今天所謂的恐懼之盔(Ægishjálmur)和維京羅盤(Vegvísir)都是這本書記載的。但考古上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書中的內容有在維京時代甚至更早以前使用過。而且一些研究者會告訴你,這本書受《所羅門的鑰匙》影響很深。如果你也有讀過《所羅門的鑰匙》,相信你也會發現不少相似之處。
文獻確實有提及一些魔典成書於維京時代,但並沒有任何相關文物被找到過。
不過我對當代的盧恩使用並非完全否定的,畢竟歷史是創造出來的。至少以我自己盧恩占卜的經驗和宗教直覺來說,我覺得占卜是可靠的。
話又說回來,說到宗教這種東西,不可檢證的東西本來就遠遠多於可以被檢證的。我覺得要信就信到底吧。都已經接受這麼多或許我們永遠都會保持無知的前提了,再多接受一兩個又何妨?我相信這對所有宗教都適用。
另外一點我覺得當代的盧恩使用對於用直覺主義來建立日耳曼多神教的信仰來說是很好用的。很多...「女巫」會認為用盧恩和眾神溝通是很好的方式。我不知道這是受到哪個體系影響的,但確實根據其條件是一種既便利又好用的方式。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也信賴這樣的當代建構。
除此之外北歐的民俗魔法系統還有Galdr和塞達。一時之間忘了塞達怎麼拼了。但因為我對這兩個系統知道得實在太少了,不足以構成一個章節,在此我僅僅就只會提及而已。
關於日耳曼多神教
關於日耳曼多神教,最不可以有的誤會是他很有系統且非常統一。實際歷史上的日耳曼多神教是以親族、部落,甚至是個人為單位,根據自己或所屬群體對神話的詮釋發展出屬於自己所處群體,甚至屬於個人的信仰方式。比起將日耳曼多神教看做一個宗教,你應該將日耳曼多神教看成在特定時間地點存在過的數百個宗教。
以我個人的觀點來說,這個事實一方面讓我感到放心,我可以去依據自身理解與需求來調整信仰的方法,但同時對於想要盡可能還原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信仰方式的我和許多使用重建主義作為方法的人來說,這個事實也讓人稍微有點頭痛。
你可能聽過一些非常殘暴的維京信仰儀式,比方說把人吊在樹上用長槍戳死,又或者在神殿把人打死把血灑在神像上之類的。確實,這些信仰方式是存在過的。但這並不是所有北歐萬神殿信徒中普遍存在的信仰方式或規範,而是特定地區特定時間特定族群對特定的神所建立的特定的信仰方式。一個人若認為這是普遍存在於日耳曼多神教的信仰方式,那會是很嚴重的誤解。
不過確實,即便是在這數百個宗教中,還是有一些相同的概念存在的。
信仰中主要的超自然實體
- Æsir/Àsynjur
- Vanir
- Landvættir
- Hamingja
- Fylgja
嘿,列出來了。大家可以練習一下古諾斯語發音哦。
先從Æsir開始吧。如果前面大家有練習古諾斯語發音,大概已經猜出個所以然了。Æsir在繁體中文經常翻譯為「阿薩神族」。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Æsir是有名詞陰性變化的。Àsynjur是稱呼阿薩神族女神的正確方式。如果你有讀過古諾斯語的《沃爾松格薩迦》,你可能見過女武神布倫希爾德說道:Heilir æsir Heilar ásynjur(讚美/祝福男神,讚美/祝福女神)。嗯,就是這麼回事。
順帶一提,「Heilir æsir Heilar ásynjur」也是經常我會使用的禱文。
我覺得大家對北歐神話應該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我想就大概說一下在以前人和神之間的關係。我覺得需要提及這點是因為不希望人們混淆日耳曼多神教的神人關係和基督教的人神關係。也不希望人們混淆成東方多神教的人神關係。
不過我該怎麼解釋呢?據我了解,以前的神人關係很像是人受到神的特質和事蹟激勵,產生崇拜和效仿,有點像是人在生活中覺得某個人很了不起,想要和對方拉近關係那樣,以及想要向他看齊這樣。在這樣的動機下人向神獻禮輸誠,建立「友誼」。我會特別強調友誼是因為我覺得現代宗教中的人神關係距離感很強,但在日耳曼多神教中神和人的關係更接近是友誼。很像是以前諾斯人追隨他們的酋長或國王那樣,是一種追隨和友誼的關係。
我並不鼓勵這樣,但歷史上是有些對這段友誼感到不滿甚至斷交的案例的。我提及這點只是想要再次強調這樣的神人關係的友誼特徵。但我偏向混合當代宗教的對神的尊敬。當然,這是因人而異的。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以前他們在宴會的時候是會向神敬酒的,好像眾神與他們一同享樂一樣。甚至在一些講究的宗教場合中,他們會要求大家要盡量歡快,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宗教活動本質是「宴請眾神」。誰會希望在宴會上大家板著一張臉呢?歡笑啊!起舞啊!準備最好的美酒佳餚,以最歡快的氛圍和眾神一起享樂,這是他們以前的宗教觀念。和現在普遍嚴肅莊嚴的宗教態度大相逕庭。我很喜歡。雖然我也會效仿敬酒這點,但要我一個人營造出歡快的宴會氛圍實在有點...以前這個宗教大多都是親族部落一起舉辦的,但我只有一個人,這對我來說著實是困難了點。更不用說我這個人比較...內向一點。不過我還是會希望盡可能為奧丁與索爾帶來歡樂,我還在思考可以怎麼做。
說實在關於Vanir(華納神族)...我目前的了解並不深。這個可能留待日後補齊。你可能會問:「Vanir有沒有陰性變體呢?」唉...我不知道。
除了神以外,另一個對於此宗教來說很重要的超自然實體就是Landvættir,或者說land spirits,自然之靈。很多人會將這樣的實體和泛靈論混淆,認為他們是所有自然物體如石頭、河川、樹木...等等等的靈魂和意識。Nah...據我所知,Landvættir更像是強大的精靈,是特定自然區域的保護者。或許可以理解成...類似華人民間信仰中的山神?但不一定住在山上就是了。
在過去的日耳曼多神教信仰中,有些時候Landvættir可能甚至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人們會希望和自己身處的土地的守護靈打好關係,以求不被傷害,或者從中獲得耕種或狩獵上的好處。但我必須說我在這方面的研究也還未深,不太了解。不過據我所知在當今冰島和斯堪地那維亞地區,Landvættir依然在他們的文化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另外一點是,據我所知Landvættir經常會是動物的型態。或許是鹿,或許是野豬。有時候甚至是人型。
對於當代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來說,我實在不是很確定要怎麼將Landvættir加入我的信仰活動中,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和他們建立怎麼樣的關係。這也是我很苦惱的部分。
最後是關於Hamingja和Fylgja,就翻譯成哈明佳和菲爾佳吧。這兩種靈魂或許是和個人最緊密的超自然實體了。很遺憾的是,這也是我未來要閱讀更多來深入了解的面向,目前我只能說這是和一個人的運氣和命運緊密相連的靈魂,而且是會通過親族連結繼承的。有點像是印度信仰文化中的「業」或「因果」。不需要感到意外。北歐人和印度人的源頭都是印歐語族,被認為有相同的起源。你同樣也可以在波斯、凱爾特、希臘等族群找到他們在文化、宗教或語言上的相似之處。就拿輪迴的概念來說吧,你在凱爾特和早期希臘的信仰中都能見著。甚至在北歐都能看到一點輪迴的影子。沒意外的話下面的章節我會再提到。可能不會。雖然我不是中東專家也沒讀過太多書,但可能有點像是大洪水吧?蘇美人有大洪水、猶太人有大洪水,並隨著新約聖經傳到了歐洲。關於大洪水的神話可以在中東地區的許多族群與文化中見到。有點像這樣。
來世觀
許多人對於北歐的來世觀都被《散文埃達》給帶歪,嚴重誤解了。是,《散文埃達》描述的是日耳曼人的神話,但基於作者和時代背景的關係,書中的內容很大程度地被用基督教的觀念曲解了。最明顯的就是善惡二元對立和天堂地獄的觀念。書中將英靈殿(Valhǫll)和赫爾(Hel)描繪成了類似基督教觀念中的天堂和地獄。
但...事實是,以前的北歐人根本沒有明確的善惡觀念,沒有明確的罪業與美德,甚至除了英靈殿或一些溺死者的來世,根本也沒有明確的標準誰死後會去那裡。甚至很多現代我們受基督教觀念影響認為是罪惡的事情,很多眾神自己都幹過。他們那個時代一些社會上不接受的事情,眾神也幹過。你可能會覺得很矛盾,一方面我說他們沒有善惡觀,又說有些事情是他們的社會不接受的。這個我下個章節會講。
總之,或許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日耳曼多神教其實是非常世俗的宗教。比起關心自己死後會去那裡、今生要怎麼為來生做準備,他們更關心怎麼享受此世的人生,更關心社群的繁榮與幸福,盡情地為人生謳歌。
北歐的來世嘛,我只能說多到不行。我寫到這裡也已經早上5:30,實在有點懶得複習都有哪些來世。總之真的很多。不過普羅大眾多半都會留在赫爾。關於赫爾的描述,你可以想像是人間的影子。那裡有陽光、有森林,人們在那裡種田釣魚,或做手工。基本上...和我們的世界沒有太大的區別。
根據前線學者的研究,Arith認為非常可能地,以前的北歐人相信所有人不論他們是怎麼樣的人做過什麼事,死後一定是先去赫爾。有點像是我們說的地府。不管你是誰,你一定會先去那裡。在那裡,你會被分類去屬於你的來世。即使是勇猛頂尖的戰士,他們也會先去赫爾才被分類到英靈殿。
講到這個就不得不提一下女武神。女武神是「戰死者的選擇者」(chooser of the slain),這並不意味著她們從死者中挑選誰有資格進入英靈殿,其實是更字面上的意思—「她們選擇誰會戰死沙場」。不過,對,她們選的是有資格進入英靈殿的人。Arith對於女武神的神話和他認為的死者會先進入赫爾這兩個有點矛盾的敘述並沒有給出回應。
另外一點是北歐眾神其實不太關心人類的道德生活。死後的分類—我刻意說分類而不是審判是想盡量避免善惡與罪德的色彩—是由先祖來擔任判官,不是赫爾,也不是其他的神。Arith也是用相同的用詞。sorting,而不是judgement。
這讓我想到先祖信仰在日耳曼多神教中的重要性。神、自然靈和先祖組成的三角是這個宗教中最重要的三個部分。但出於個人原因,目前我對祖靈信仰並沒有太多研究,在這裡只能先和大家說聲抱歉。
提到來世這個主題,我會希望大家持保留態度。就像我不斷強調的,關於這個宗教,甚至是這個族群的文化,其實很多東西都失傳了。關於來世更是如此。有很多事情我們其實不知道,最前線的學者也為此焦頭爛額。持保留態度會是明智的。
倫理觀
就結論來說,不存在。但並不代表在他們的社會中什麼都是被允許的。他們會基於社會秩序,甚至是尊重個人的理由而制定律法維持社會秩序。也會有在社會風氣上認為是榮譽或羞恥的事情,不過這真的是因群體而異,完全仰賴於社群見解。
他們沒有我們現代意義上的道德觀,認為有些事情或行為本身就帶有善惡或對錯的性質,他們的道德生活完全仰賴於主觀見解。不是對與錯的問題,純粹就是時代風氣和社會需求而已。我覺得自己解釋得有點爛。我得坦白,我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解釋。
關於北歐宗教與文化的資料發現很多矛盾是很正常的。畢竟很多資料不是遺失了就是被基督教給搞了。至少在道德的面向,我會首先想到巴德爾之子—正義之神凡賽堤。如果道德是相對的,那...我會很難理解凡賽堤的神格。
有一個很重要的倫理觀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Mannheilagr」,是眾神所賦予的人的神聖權利。人人都有權享有內在的和平。可以很形象化地想像成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座聖殿。未經允許地擅闖或傷害行為是不允許的。
關於blǫt
blǫt本身是獻祭的意思。以前北歐人相信,經常地交換禮物是維繫神與人的關係很重要的一環。這點也見於人與人的關係,以禮物維繫關係可以見於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首領也是通過使追隨者富裕來維繫他們的忠誠的。
這也不是一個很容易討論的主題。總之...關於獻祭的方法真的很多。比方說前面提到的把人打死在神殿或吊在樹上戳死之類的。當然也有很簡單的在神像前獻上牛奶、麵包和花環。也有把武器丟到湖中的獻祭方式。
現代的信徒,當然主要都在歐美地區啦,大家多半都會同意只要包含:邀請、獻禮、誇讚、感激幾項元素,在此基礎上建立屬於你或你的群體的blǫt就行了。多半還是會建議是和親族或和信眾組成親族來舉行啦,會覺得比較傳統一點。當然如果你身邊都是基督徒或你生活在東亞大家只把北歐萬神殿當影視作品題材,還生活在城市裡,也是可以solo blǫt的。
印歐文化的相似處
就像我說的,日耳曼人,或者說北歐人,當然也包含盎格魯與撒克遜人,他們被學者認為和凱爾特人、印度人、波斯人、希臘人...等等等許多族群有相同的起源。我們可以在語言、文化和宗教上找到許多他們的相似性。
就拿Æsir來說吧,經常會被和印度神話中的阿修羅,以及波斯瑣羅亞斯德教,或著俗稱的拜火教中的阿胡拉.馬茲達拿來做對照。
如果你對印度神話熟悉,或者你很喜歡FGO,你可能對「宇迦」有點概念?基本上就是世界的週期與迴圈,分成圓滿時、三分時、二分時和爭鬥時,從世界的誕生與圓滿到陷入混亂最終毀滅,進入新的迴圈開始新的世界。你覺得很耳熟嗎?不知道這會不會讓你想到諸神的黃昏。這個怎麼樣?雷神因陀羅(或帝釋天)大戰巨蛇弗粟多會不會讓你想到索爾大戰耶夢加德呢?
輪迴更是不只見於印度,也出現在凱爾特信仰與早期希臘信仰中,甚至在一些文獻中可以看到類似輪迴的影子出現在北歐神話中。
我這邊說的印度神話不是悉達多王子的追隨者,那些佛教徒的詮釋,而是原汁原味的印度神話就是了。
總之呢,關於北歐文化與信仰的研究,其他同屬印歐語系的族群的文化與宗教也經常會被拿來當作是研究的參考資料。甚至有些時候還得通過這些其他的印歐族群來了解北歐的文化。
關於巨人
關於巨人啊,在古諾斯語中稱為「jøtun」。其實關於是否應該翻譯成巨人這點,在學術界是充滿爭議的。根據Dr. Crawford的說法,比起巨人或怪獸,jøtun其實更像是「另一個神族」。我自己是想像成印度神話中阿修羅神族與提婆神族的關係啦。有些人則覺得翻譯成「吞噬者」更準確。但關於這點我也沒有太多可以分享的。
這邊提到的jøtun是指原本生活在尼弗爾海姆,隨著伊米爾之死而移居約頓海姆的那一群,並非穆斯貝爾海姆的那群就是了。
日耳曼多神教的特色、啟發與教導
寫到這裡也已經...6:40了。好累。我從一點開始寫的吧?首先在經常會被拿來和亞伯拉罕系列宗教做對比的宗教啟發與教導是鼓勵人們以智慧,以內在與外在的力量去克服難關。面對它、打敗它、克服它,並且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睿智。這和基督教概念和現代一些文化的觀念差異挺大的。
就像眾神知曉了自己的滅亡,你也絕對不會見到他們懦弱、逃避,或著跪下來祈求。他們準備,他們正面迎戰,他們從不退卻。即使最終沒能避免滅亡到來,他們也要抬起頭,朝著命運吐口水。退縮與逃避不是他們的作風。
不知道大家比較喜歡哪一種教導呢?
另外一點,北歐神話的一大特色就是眾神和人類都在努力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最好」。最睿智、最博學、最狡詐、最強大、最勇敢、最有榮譽感...等等等,那怕只是跑得最快或最能吃也好。大家都想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最好,留下自己的名聲為人歌頌,並成為後人的楷模。並且很重要地,讓自己能夠永遠存在下去。他們相信除了名聲以外,沒有什麼可以永遠存在。
我覺得作為日耳曼多神教的信徒,應該要鼓勵自己並啟發他人去成為the best version of ourselves. 我也聽過現代北歐人傳述相同的教導。
外國信徒的現況
早期呢,有奧丁主義。但他們各自因為各種原因而陷入各種爭議。比方說基督教味太重、種族主義、過度形式化,或是純粹錯誤太多之類的。也有Asatru,但一個人不非得成為Asatru才能是日耳曼多神教徒。Asatru只是諾斯多神教(Norse paganism)的一個分支而已。
現在呢,有不少人投入重建主義在建立自己的信仰模式和社群,也有人更偏好直覺主義。大家很努力地在以自己的方式來重建這個一千年前被基督教摧毀的信仰。
結語
其實還有很多面向可以談,不過我想就留到日後的文章再講吧。如你所見,光是這樣就已經有9500字且花了我六個小時了。關於這個宗教呢...想要信的人還真是得下不少功夫。真的認真想要信仰這個宗教的人,讀著讀著,真的是經常把自己給讀進研究所去了。
本來這個章節我是有很多東西想講的,但寫到這裡...我只想趕快睡覺。請容許我在這裡結束吧。
希望你們喜歡我的內容,謝謝看到這裡的每一個人。我們下次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