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駭客任務》:六根不清淨的人類錯誤學

2023/03/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 ChatGPT 的話題很紅,大家開始討論 AI 在撰寫文章的技術層面上,是否有取代人類的可能性。不只是在內容創作的部分,這些年來,有關虛擬世界與人工智慧的科技議題,總是能引領風潮、製造熱度,從 2023 過年期間曇花一現的 Bondee、2022 席捲台灣的 NFT、到 2021 年 Facebook 宣佈改名為 Meta,在在都展現出人類對未來科技不同可能的嚮往與嘗試。
然而,早在這一切之前,於 1999 年上映的《駭客任務》以及 2003 年的二、三部曲,就已經把人類對於虛擬科技的想像、文明發展的可能性,用領先時代的前衛技術呈現於電影中,探討真實與虛擬、人類與程式之間的分別。
母體X供養X愛與希望
《駭客任務》的英文片名是《The Matrix》,在片中「Matrix」指的是虛擬程式世界,台灣譯為「母體」。從字面上來看「母體」是母親的身體,人類在母親的子宮中,從一顆受精卵、胚胎到一個成型的胎兒,最後才離開母體成為人類。在片中,所有的程式在母體裡都可以永生不息、一再復活,例如尼歐在追逐戰中有打不完的史密斯幹員,它們有著像人類一般的形體(而非生命),除非代碼錯誤或刪除,否則它們永遠不會消失。
人類的母體在給予生命、供給胎兒養分的同時,犧牲與消耗自己的身體,讓另外一個個體成長茁壯;程式的母體也給予了程序「生命」,卻是將人類的生命作為能量來源,用其他人的犧牲與消耗,來茁壯母體自己。
說到這,我們不得不談人類與程式的本質差別,即是人類需要愛與希望。
在一部充滿動作、特效跟前衛技術的科幻電影中,談論愛與希望似乎有點陳腔濫調,但仔細想來,人類絕大多數的決定,無非是「因為我愛」,因為我愛唱歌、因為我愛打球、因為我愛錢、因為我愛你;或是「因為這有未來」,因為讀理工有未來、因為小孩的未來、因為我的未來──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愛與希望的基礎上,進行各種選擇來度過這一生。
在影集《良善之地》的結局中,講述人們死後上了天堂,卻因為百無聊賴的生活,讓天堂裡的人紛紛走向重新投胎的道路。《駭客任務》裡最初的母體中的人類也是如此,沒有選擇、紛爭與痛苦,看似完美的狀態,實際上卻毫無未來地活著,直到發現了這不是現實而選擇走向死亡。
當系統終於發現了不對勁,所以一次又一次地重啟「救世主」劇情,在母體裡安排宛若真實世界的生老病死,使人類擁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心理──這就是佛教說的六根,六根清淨方能成佛──但母體所要的,是人類的六根不清淨,以使它擁有更強的能量資源。
四捨五入來說,其實連程式都是靠人類的愛與希望來供養的。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37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