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九十歲的崙峰伯過世了,從地方到中央的名人政要,都來到故鄉的小山城悼念,送來的花圈之多,竟能從崙峰伯的家門口,一路擺到其正對的鄉鎮外環道,足足有兩公里之多,令許久不見人氣的村民們都嘖嘖稱奇,又不禁有些感慨。
  一切的一切,都是從當時的果農紀錄片開始的──十多年前,當時電視台請了作品常帶有諷刺性的導演來執導一部農村紀錄片,其本意原是要凸顯國家對果農的忽視與剝削。可也不知怎麼搞的,在經歷了總統大選,由代表本土的在野黨取代執政黨勝選以後,原來的諷刺紀錄片不知怎麼拍的,後來的內容越來越顯迎合農業政策,本來對歷任執政黨的嘲諷,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宣傳成了老農的樂天知命,和農民生命智慧的傳承。當然,這樣的紀錄片,其感人肺腑的故事,也以沒人能理解的速度,在毫無市場的窘境中,莫名殺出一條血路,名利雙收。
  「白包放在桌上了,你衣服換好後別忘了拿。去到那裡後,說你是崙峰仔他岳山小叔公的孫子就可以了!」
  挑著農藥噴灑器的母親對我吩咐了幾聲,隨即踩著沉重的步伐出門去忙活了。簡單應了她一聲的我此時也不由得嘆了一口氣,因為我心裡明白,母親對崙峰伯的「爆紅」始終是很不以為然的,作為少數留在本地務農的鄉親,她對崙峰伯也不能說是毫無怨言。
  在紀錄片爆紅以後,崙峰伯徹底成為了村子的名人,不只地方政府邀請他進局處,連新任總統後來也聘他當了資政,政商名流出入一間老式破樓房的現象,一時蔚為奇觀。雖說崙峰伯到底是個老實人,對此也從不張揚,大致維持著原先的生活,但這樣的光榮,自也難免讓他的表情有些飄飄然。
  在之後的那一年,老街翻新的歪風吹進了村子,那條以前鄉親擺攤的小巷子,被莫名拓寬並翻修成了一條日式的街道,觀光局對外宣傳說日治時期繁榮的街景,才是這裡真正的樣貌。鄉親對此是聽得一愣一愣的,畢竟地方偏僻,過去的時日從沒什麼日本人來過這裡交易,定居更是不用提了,而試想在那以前苦哈哈的日子裏,有間完善的土角厝能住便已是阿彌陀佛了,紅磚步道、日式瓦礫,實是與村子無緣。
  當然,大多相鄉親是也懶得去說嘴些什麼,為了不擋人財路,也不擋自己財路。老街拓寬落成以後,到底也帶進了些許人潮,從不知道源自何方的文創商品,到觀光地都能看見的「都蘭國中」,甚至連平地的「割稻飯」活動都有人引進,那時許多鄉親都笑得合不攏嘴,每晚算著那天的「台灣價值」,成了他們勞動整天後的最大娛樂。
  可任誰都知道,這樣的日子終究是不會長久的,大家也只不過是抓著個能撈就撈的心思,否則豈不可惜?不知究竟哪個人也是如此的心思吧,後來偏僻的村子角落,竟然還開了家超商,算是趕在觀光人潮消失以前撈到了一筆。而在人潮不再以後,超商的光景自是一日不如一日,老人們還是習慣了向遠道而來的小貨車商家購買生鮮與民生物資,僅有少數年輕人,和廢校以前仍在此服務的年輕老師們,會在工作後去到那裡買杯飲料坐下閒談。
  「難道你們也有偏鄉補助嗎?」
  一次酒酣耳熱,一名年輕老師曾打趣地朝店內大聲喊道,裡頭一樣年輕的店員則尷尬地笑著,也不知是為了他們的醉話,還是為了店內的經濟狀況。
  而部分鄉民的怨言自然也是由此而起了。畢竟崙峰伯再怎麼說,也是總統府的資政,在紀錄片大略點出問題以後,他到底是給了總統什麼建議,以至於農村變了一個樣子,而農家的生計和困境依舊得不到什麼具體改變呢?
  在崙峰伯當了資政的隔年,他忽然地參加了當年的水果比賽,也似乎很理所當然地得到了第一名,成為了冠軍水果的栽種者。其實因為種水果難賺錢,崙峰伯那時早不以務農為業,只是過去勞動習慣了,所以意思意思地在祖傳的農地上栽些果樹打發時間而已,所以大家都隱約曉得得獎的原因是為什麼,只是捺在肚子裏心照不宣,偏偏是孝順的母親忍不住這口氣,覺得作為大家族中備份最高,農作技巧也最純熟的爺爺,竟因這種荒唐理由而得不到應有的榮耀,在頒獎的隔天藉著購買種苗的理由,跑到崙峰伯家裏去指桑罵槐地狠狠酸了一頓,末了還不忘以「崙峰伯」來稱呼他──按前文所述,爺爺是崙峰伯的小叔公,所以依照親緣關係,母親當算是崙峰伯的堂嬸,在講究輩分的鄉下,母親既不用稱,他也受不起這一聲「伯」──嚇得崙峰伯隔幾天後還親自上門來和爺爺打聲招呼,就怕一個不好交代不過去。
  在那之後的日子裏,我的「老大哥」崙峰伯便不再待見於我們這一家了。後來只聽說,他把水果冠軍的錢捐了出去,並和當初幾個參與了紀錄片的老農成立了地方果農促進會,聯合了老街僅存的幾個商家和民宿業者,努力地在協助支持鄉親們的生計,雖然WTO的衝擊,ECFA的毒藥包糖衣,盤商的剝削......那些他曾高呼過的議題,早已不知在哪裏。
  到了崙峰伯的靈前悼念,繳了白包後,我默默地坐到一角,混在那些半生不熟的鄉親中,聽他們說著崙峰伯這幾年的風光,當然了,之中難免有些較不厚道的,小聲地說了他幾些不是。而就在眾人談論不已的時候,屋內的年輕人忽然跑了出來,急切地對著靈堂裡的崙峰伯太太──峰嬸喊道:
「阿嬤快來看啊!總統剛剛在新聞裡說,要頒褒揚令給阿公啊!」
眾人一聽,隨即跟著受晚輩攙扶的峰嬸湧進屋內,看總統在新聞轉播中發表的感念之詞。
  在總統說完後,峰嬸跪倒在地,揩著眼淚語無倫次著對總統的千恩萬謝,又一邊哭喊著問崙峰伯在天之靈是否看到了?
  此時一旁的某位長輩不禁感嘆道:
「真是難得啊!前陣子死了個課本會有的文學家,總統都沒頒發褒揚令給他呢!崙峰伯這一世可真是值了!」
  聽見他的話,另一個長輩不禁沒好氣的回道:
  「說那什麼鬼話!你沒聽人家說嗎?那種沒半點本事,靠那個垃圾黨捧紅的廢物,憑什麼跟我們崙峰仔比呢?」
  眾人一聽紛紛點頭稱是,直說他好見識。
「但說真正的,崙峰仔這一輩子沒遇過什麼好事,可到底算是有了個好結果啊!」
  那位不知名的長輩在眾人漸歇的讚揚聲中,緩緩抬起頭望向不知何處的遠方喃喃說道。
「這算是沒開花也結了個好果吧?」
「呸!沒開過花怎麼結果?」
「無花果啊!哈哈!」
一場悲傷的喪禮,就在眾人的笑談中,以一種莫名的溫馨告了個段落。
──2023.3.31 一日隨筆,一種巧合。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篇故事以老牛伯的生活經歷為主題,展現了他在艱難的環境中如何堅持努力,守護家庭和追求夢想的智慧與勇氣。老牛伯的堅韌性格,與對孩子的關愛,讓人感受到即使面臨重重困難,生活中依然能找到快樂與希望。透過Simple的敘述,本文讓讀者體會到農村生活的質樸與美好,同時反映了家庭與社區的深厚情誼。
Thumbnail
種植水果 我的故鄉位於東西橫貫公路的西邊,那裡的人們常常會爬到梨山的山頂去種植各式各樣的水果。無論是水蜜桃、蘋果還是梨子,每一樣都充滿了自然的甘甜與新鮮。每年到了豐收的季節,我們的家裡就會堆滿各種水果,而其中,蘋果的釀酒過程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只能待在家裡 我還在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年紀小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Thumbnail
提到我們家的『黃金葛大哥』,是因為它的種植容器是古陶盆,也算古董。 既然提到他,就不能不提夫家的代表植物—也是六十歲的『九重葛』! 在我爹扦插黃金葛的同時,我老衙的阿公,也從他們的老家,把這盆九重葛帶到台北! 老衙的家族,原本在雲林的虎尾、崙貝務農和燒磚,生活不
Thumbnail
#備註: 樸耘是我們的農場名稱 我父親堅持不賣樸耘的桂花樹,以及他對環境的熱愛,深深啟發了我。這篇文章訴說了保育土地、保護環境和珍惜自然的重要性。 這片土地的變化,值得我們共同珍惜和用心守護。 #對環境的一份承諾。
Thumbnail
琅琅讀書聲中,春生逐光而去,漸去漸遠,臨了,回眸一笑。
Thumbnail
這是我從我父輩親戚那裡聽來的。二十年前左右,在一個窮困的農村裡神祕地長出了一朵不凋花,在村民間引起轟動。雲放翁和成不書就這朵花的命運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木瓜的故事   二十幾年前,住台南縣新市鄉大社村的大舅舅開始種網室木瓜。大舅舅種的木瓜外觀漂亮又好吃,那時候連外公種在庭院的絲(菜)瓜也大又長又好吃。   有次我問外公怎樣才能把絲瓜種這麼好?   外公很得意的說,他都是偷拿舅舅種木瓜的牛奶肥來澆他的菜瓜,所以才會長這麼好!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篇故事以老牛伯的生活經歷為主題,展現了他在艱難的環境中如何堅持努力,守護家庭和追求夢想的智慧與勇氣。老牛伯的堅韌性格,與對孩子的關愛,讓人感受到即使面臨重重困難,生活中依然能找到快樂與希望。透過Simple的敘述,本文讓讀者體會到農村生活的質樸與美好,同時反映了家庭與社區的深厚情誼。
Thumbnail
種植水果 我的故鄉位於東西橫貫公路的西邊,那裡的人們常常會爬到梨山的山頂去種植各式各樣的水果。無論是水蜜桃、蘋果還是梨子,每一樣都充滿了自然的甘甜與新鮮。每年到了豐收的季節,我們的家裡就會堆滿各種水果,而其中,蘋果的釀酒過程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只能待在家裡 我還在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年紀小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Thumbnail
提到我們家的『黃金葛大哥』,是因為它的種植容器是古陶盆,也算古董。 既然提到他,就不能不提夫家的代表植物—也是六十歲的『九重葛』! 在我爹扦插黃金葛的同時,我老衙的阿公,也從他們的老家,把這盆九重葛帶到台北! 老衙的家族,原本在雲林的虎尾、崙貝務農和燒磚,生活不
Thumbnail
#備註: 樸耘是我們的農場名稱 我父親堅持不賣樸耘的桂花樹,以及他對環境的熱愛,深深啟發了我。這篇文章訴說了保育土地、保護環境和珍惜自然的重要性。 這片土地的變化,值得我們共同珍惜和用心守護。 #對環境的一份承諾。
Thumbnail
琅琅讀書聲中,春生逐光而去,漸去漸遠,臨了,回眸一笑。
Thumbnail
這是我從我父輩親戚那裡聽來的。二十年前左右,在一個窮困的農村裡神祕地長出了一朵不凋花,在村民間引起轟動。雲放翁和成不書就這朵花的命運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木瓜的故事   二十幾年前,住台南縣新市鄉大社村的大舅舅開始種網室木瓜。大舅舅種的木瓜外觀漂亮又好吃,那時候連外公種在庭院的絲(菜)瓜也大又長又好吃。   有次我問外公怎樣才能把絲瓜種這麼好?   外公很得意的說,他都是偷拿舅舅種木瓜的牛奶肥來澆他的菜瓜,所以才會長這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