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s Itadakimasu (感謝賞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陣子,日本好同事來台出差,我們相約吃飯。餐點送上桌後,她雙手優雅合十,恭敬的注視著盤中食物,帶著感恩與滿足的微笑,輕聲地說 “Itadakimasu”。

這一幕經常出現在日劇中,但當它真實上映在我眼前時,我才真的感受到,日本人對食物及用餐的感謝與尊重。在那一刻,我不自覺的坐正了身子,原本翹起的二郎腿,也放下併攏,跟著我同事恭敬的看著餐點。直到她咬下第一口食物,我才敢開動。

看日劇時,中文字幕常常將「いただきます」(Itadakimasu) 翻譯成 “我開動了”。其實,這過度簡化了這句話的涵義。「いただきます」寫成漢字是「頂きます」,意思是懷著尊重的心念,從高處領受寶貴的東西。Wikipokpok 解釋 いただきます 的意義。中文的意思是 (節錄):

  • 我們領受了動植物的生命得以進食。對於以命換命而感謝的心情說 いただきます。
  • 同時,對於充滿愛作料理給我們吃的人、生產者及大自然的恩賜也抱持著感謝的心情說 いただきます。
  • 所以,請自我反省,不挑食也不貪心,抱持著感謝的心意來用餐。

再聽到「いただきます」(Itadakimasu) 這個美好、有意義與深度的字時,我們也一起抱持著感恩的心吧!

日本應該是唯一擁有如此尊重食物和飲食文化的國家。不分場合、不分老少、不分貧富貴賤、不分宗教,等等,全日本人都在飯前遵守一樣的禮儀 いただきます。其它國家當然也有類似的文化,但大都來自於宗教信仰。

我的外公外婆是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小時候到外公婆家,吃飯前,外公一定會用溫暖的台語祈禱 - 「天主,求祢降福我們,和我們所享用的食物。我們也為祢所賞賜的一切,感謝祢。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阿們。」外公沒畫完十字聖號,結束祈禱前,沒有人敢說話,動餐桌上的食物,或離開餐桌。

在歐美電影或電視劇中,越來越難看到基督徒飯前禱告的身影。曾幾何時,飯前禱告在歐美已經不像 いただきます 在日本一樣,是個自然、自由的儀式。

猶太人在進餐前,會誦讀簡短的祝福語,感謝上帝後才能享用美食。

佛教信徒在飯前,念供養偈: 「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供養佛法僧三寶,是為了感恩;供養眾生,是為了報恩。

伊斯蘭教信徒在吃飯、喝水前會念「بِسْمِ الله وَبَرَكَةِ الله」(Bismillahi wa Barakatillah) ,以真主的名義和真主的祝福。

印度教受地域影響,差異很多,但餐前祈禱是必須的傳統,多由唱誦「薄伽梵歌」(Chanting Brahmarpanam) ,表達對吃食物的感激之情,也是為了認識到將食物帶到盤子中,所涉及的所有眾生,和元素之間的相互聯繫。

中國古詩 《唐‧李紳‧「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無論是因宗教信仰,感谢我們的主恩賜食物。或是如 「いただきます」(Itadakimasu) 感謝大自然恩賜,以及料理人和生產者的辛勞,在餐桌上,都應懷抱著感恩的心,感謝面前的食物及我們的福分,以及尊重、珍惜與家人、朋友、同事,等等用餐的時光。

對於不能感恩的人,或沒有宗教信仰不能感謝老天恩賜的人,請至少保持一個「人」在用餐時應該有的基本禮貌。一邊用餐一邊滑手機,甚至打電動,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在所有成員(尤其是為大家做飯的人)還未坐下之前,或在長輩還未入座,還未吃下第一口食物前,就先開動的行為,則是沒有尊重,沒有教養的不敬。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lanet Lucia的沙龍
7會員
19內容數
Planet Luci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28
瑞芹老師除了是一位頂尖的配音員,她也是位頂級的聲音表達訓練講師。能做瑞芹老師的學生,是一件很幸福、很幸運的事。 除了正音和咬字以外,瑞芹老師教導我們如何正確的呼吸,才能把話說得輕鬆但有力量。我們也學習到說話前專業的暖身、暖「聲」動作,以及如何鍛練發音、咬字的肌肉記憶,如何運用虛、實音,把正確的聲音
Thumbnail
2023/07/28
瑞芹老師除了是一位頂尖的配音員,她也是位頂級的聲音表達訓練講師。能做瑞芹老師的學生,是一件很幸福、很幸運的事。 除了正音和咬字以外,瑞芹老師教導我們如何正確的呼吸,才能把話說得輕鬆但有力量。我們也學習到說話前專業的暖身、暖「聲」動作,以及如何鍛練發音、咬字的肌肉記憶,如何運用虛、實音,把正確的聲音
Thumbnail
2023/07/21
『溝通很簡單。從「請聽」與「傾聽」開始,你就成功了一半。』
Thumbnail
2023/07/21
『溝通很簡單。從「請聽」與「傾聽」開始,你就成功了一半。』
Thumbnail
2023/07/11
「電車難題」並不適用於《死亡花》,因為這本書描述的不是一個難解的道德兩難。這本書探討是當你面對一個魔鬼,你會選擇處決他,還是選擇跟他合作。 李英煥是一個變態,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殺人犯,是個魔鬼。 魔鬼是道德淪喪、道德犯罪的產物。面對魔鬼,何來道德兩難? None.
Thumbnail
2023/07/11
「電車難題」並不適用於《死亡花》,因為這本書描述的不是一個難解的道德兩難。這本書探討是當你面對一個魔鬼,你會選擇處決他,還是選擇跟他合作。 李英煥是一個變態,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殺人犯,是個魔鬼。 魔鬼是道德淪喪、道德犯罪的產物。面對魔鬼,何來道德兩難? None.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 感恩的力量致使思緒回到當下 ✨️ 接續說及「感恩的習慣」──實質上「感恩」這件事,已成為我日常中,猶如呼吸般自然而然會做的事,且是「想到就做」的事──比如吃飯前,我會開口致謝所有參與製作餐點的人員──感恩農夫、感恩運送食材的司機大哥、感恩料理餐點的廚師,以及感恩最前線販售餐點給諸位消費者的店員
Thumbnail
🌈 感恩的力量致使思緒回到當下 ✨️ 接續說及「感恩的習慣」──實質上「感恩」這件事,已成為我日常中,猶如呼吸般自然而然會做的事,且是「想到就做」的事──比如吃飯前,我會開口致謝所有參與製作餐點的人員──感恩農夫、感恩運送食材的司機大哥、感恩料理餐點的廚師,以及感恩最前線販售餐點給諸位消費者的店員
Thumbnail
無論是因宗教信仰,感谢我們的主恩賜食物。或是如 「いただきます」(Itadakimasu) 感謝大自然恩賜,以及料理人和生產者的辛勞,在餐桌上,都應懷抱著感恩的心,感謝面前的食物及我們的福分,以及尊重、珍惜與家人、朋友、同事,等等用餐的時光。
Thumbnail
無論是因宗教信仰,感谢我們的主恩賜食物。或是如 「いただきます」(Itadakimasu) 感謝大自然恩賜,以及料理人和生產者的辛勞,在餐桌上,都應懷抱著感恩的心,感謝面前的食物及我們的福分,以及尊重、珍惜與家人、朋友、同事,等等用餐的時光。
Thumbnail
|吃,可以不只是感謝 昨晚接到某個消息之後,我感覺我需要再次把自己的某些想法分享出來。不設限這些訊息會去到多遠,我能做的只是書寫分享,然後保持信任,與祝福。
Thumbnail
|吃,可以不只是感謝 昨晚接到某個消息之後,我感覺我需要再次把自己的某些想法分享出來。不設限這些訊息會去到多遠,我能做的只是書寫分享,然後保持信任,與祝福。
Thumbnail
偶然看見這個日劇,讓劇情牽引著感動的情緒,多謝款待,不只是食物的祝福,還有親情愛情的驚喜連連。 年假期間,團圓年夜飯,讓身為母親的我,很開心也很珍惜,這是與家人的團聚時光,煮上美味可口的菜餚,就是最滿足的時光。 多謝款待…… 謝謝您~
Thumbnail
偶然看見這個日劇,讓劇情牽引著感動的情緒,多謝款待,不只是食物的祝福,還有親情愛情的驚喜連連。 年假期間,團圓年夜飯,讓身為母親的我,很開心也很珍惜,這是與家人的團聚時光,煮上美味可口的菜餚,就是最滿足的時光。 多謝款待…… 謝謝您~
Thumbnail
日本人到現在,每個人進餐之前都會雙手合十低頭說一句「咒語」,直譯是我奪取了你的生命,意思是謝謝你為我奉獻了生命。進食是我們與萬物生命連結的時刻,無論是葷或素,都是取之於大自然的生命,的確應該低頭感謝,然後細細品味與感受。 從小至今,或者講的更精確一點,從出生到這次疫情三級警戒之前,我完全不重視吃,只
Thumbnail
日本人到現在,每個人進餐之前都會雙手合十低頭說一句「咒語」,直譯是我奪取了你的生命,意思是謝謝你為我奉獻了生命。進食是我們與萬物生命連結的時刻,無論是葷或素,都是取之於大自然的生命,的確應該低頭感謝,然後細細品味與感受。 從小至今,或者講的更精確一點,從出生到這次疫情三級警戒之前,我完全不重視吃,只
Thumbnail
日語中拜託別人的說法有兩種: 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どうか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相差一個字,看起來兩句話的意思相同。事實上,還是有所差異。
Thumbnail
日語中拜託別人的說法有兩種: 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どうか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相差一個字,看起來兩句話的意思相同。事實上,還是有所差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