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5 淺談業力之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七月以前
寫過好幾次有關業力的分享
昨天晚上
終於完成了這三個月的課程
接著
就要進入實習的階段
趁著今天晚上
再提醒大家一點業力的部分......
1.「你」明白了嗎?
如果三個 月後的今天你還不明白,
一定要趕快再看看之前提示的MAIL,
一定要趕快明白,
不明白,就連改變的機會都沒有。
2.「你」開始做了嗎?
「做了」才算是實修。
不然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知識」。
等到業力成熟時,
又要唉爸叫母的。
過去體驗的,
一次就足夠了,
別讓自己重複不停的在裡面轉不停,
人生難得,
這次不搞懂
下次不知要再等多久.....
3.「你」願意改嗎?
從「起心動念」的那一剎那,
發心就決定了後面業力的發展。
如果不是從「心」改起,
從最深的意識修起,
一切都是枉談。
4.你懂「修行」了嗎?
修行,是修心。
儀軌只是幫助的工具,並非是修行的全部。
修行包含了儀軌,更包含了生活。
但,儀軌並非等於修行。
如果你懂,
就不會汲汲於灌頂;
就不會汲汲於加持;
就不會汲汲的好奇別人的修法;
你只會不停的看著自己的心、
審視自己的起心動念、
安住自己的心、
然後、
發現自己什麼也不缺。
--------------------------------------------
為什麼會突然再做提醒?
那是希望大家再好好思維一次
早學好、早學到,就會少煩惱。
業力、業力,如影隨形。
暫停的這一些,又快要重新開始了。
開始的目的,是要大家明白,
而且迫不及待的突破,
這是慈悲的用心。
最後,請記得「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菩薩的畏因,就是畏懼「業力的產生」
而眾生們,只看到那帶來不堪的果。
請試著學習:
學習在開始時,就導向「正向」的業
學習圓滿大家的要求
學習不要讓任何人產生怨與恨
學習做好自己應負的責任
學習不要自己幻想、妄想
學習不要過度的祈求
學習面對自己的恐懼
這些都是大家要學習與解脫業力的方向
依此而行
就會看見自己的轉變。
以上~晚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一塊米膏 我們可以看見那一念之間的奧秘 與後續的差異
我們都會遇上很多煩惱
密法修習首重上師
無論新、舊同學,這是很重要的部分,一併說明
真佛宗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
從一塊米膏 我們可以看見那一念之間的奧秘 與後續的差異
我們都會遇上很多煩惱
密法修習首重上師
無論新、舊同學,這是很重要的部分,一併說明
真佛宗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東方哲學和靈性學說中的業力概念,以及思想對業力的影響。文章提出了培養正念、設立積極目標、練習感恩、行善事以及自我反省等方法來創造良好的業力,並強調了思想和意圖對人生走向和結果的重要性。
Thumbnail
「業」,源自梵語karman,意指「行為」(個人)、「行動」(社會)、「運動」(自然界)或「造作」。在佛教中,「業」包括各種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將身體、語言、思想的行為、造作分別稱為身業、口業、意業,合稱為三業。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一週一次的佛學課來到了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能真正進入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是真正的佛子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進一步學習密乘?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道 顯教與密教的共道都是「發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 以前把菩提心想的很簡單 不就是慈悲心嗎? 每個人都有 為什麼還要特別策發?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東方哲學和靈性學說中的業力概念,以及思想對業力的影響。文章提出了培養正念、設立積極目標、練習感恩、行善事以及自我反省等方法來創造良好的業力,並強調了思想和意圖對人生走向和結果的重要性。
Thumbnail
「業」,源自梵語karman,意指「行為」(個人)、「行動」(社會)、「運動」(自然界)或「造作」。在佛教中,「業」包括各種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將身體、語言、思想的行為、造作分別稱為身業、口業、意業,合稱為三業。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一週一次的佛學課來到了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能真正進入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是真正的佛子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進一步學習密乘?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道 顯教與密教的共道都是「發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 以前把菩提心想的很簡單 不就是慈悲心嗎? 每個人都有 為什麼還要特別策發?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