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兄弟問:在佛教、密教所稱呼的「佛性」,在道教或基督教稱為什麼?
我:這是一個好問題,真是大哉問!
我個人所讀道教經典不多,印象中並沒有直稱『佛教佛性』的名詞。
但道教有沒有『佛教佛性』這樣的象徵?答案:是有的!
我們讀『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就可以很明白的知道:
太上老君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太上老君曰: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那這個『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為道,實無所得』,『得』的是什麼?又為何『無所得』?道教裡怎麼稱呼?
我請問「谷歌大神」,查不出所以然。
只好請問『大哥』了。
祂:『真我』。
我:我聽過『神我』。『神我』與『真我』同嗎?
祂:不同。神我,為:應合。真我,為:無是無不是。
我一聽,不可思議。這:無是無不是,正是佛性。
我:那哪裡找的到證明?
祂:『無極』就是證明。
我:『無極』?
祂:
無極就是:一切。
無極就是:明心見性。
無極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無極就是:xxxx。
無極就是:xxxx。
(只差臨門一腳的金剛兄弟,見到這裡,應該要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xxxx隱去。)
我:明白了!萬歲!萬歲!萬歲!!!
所以,我確知確信,道教確確實實有『佛性』的指稱,只是名稱不同。
今天,我找到 根本上師文集:『真佛法語』中的一文『空與無之間』,正好把『佛性』、『無極』並論!(又一次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