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不論念哪一尊,就心繫於那一尊佛的名號,如果能夠不斷稱誦,念念不斷,前念後念念念相續,就能見到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乃至一切諸佛。

----------------------------------------------------------

摘錄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念佛修成念佛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 2.蓮池大師的說法(上)

文/聖嚴法師 圖/Kevin Jan

(1)念佛三昧即見法身佛

蓮池大師非常強調《阿彌陀經》的持名念佛,也鼓勵念佛行者修持,他的弟子、特別是在家弟子,修成念佛三昧的相當多,在明末一些《居士傳》、《淨土聖賢錄》中都有許多紀錄。影響所及,中國近代也十分盛行持名念佛,並尊他為淨土宗第八祖。但是他主張的念佛三昧的修法其實和歷代祖師不太一樣,他依據的不是「淨土三經」,而是《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有兩部,一部是兩卷本、一部是一卷本,這兩部都提到修行「一行三昧」、「不思議三昧」(不可思議三昧)的方法。「一行三昧」與「念佛三昧」相同,都是稱念佛的名號;「不思議三昧」雖然不一定要念佛名號,但同樣需要專注於某一個「所緣境」。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雖然修「一行三昧」與「念佛三昧」相同,要稱念佛的名號,但是經中並沒有指定哪一尊。阿彌陀佛是最重要的一尊佛,能念當然最好。不論念哪一尊,就心繫於那一尊佛的名號,如果能夠不斷稱誦,念念不斷,前念後念念念相續,就能見到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乃至一切諸佛。

那麼顯現的是佛的化身、報身還是法身?《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並未明說。之前我曾經解釋過何謂三身,簡單來說,化身即類似於人間的色身;報身是圓滿的功德身,是對初地以上菩薩顯現的;而法身則是法性身,所謂法性即一切法的自性,也就是空性。眾生所謂「見性成佛」、「明心見性」,見的是佛性;對眾生來講叫作「佛性」,對一切諸法來講叫作「法性」,因此佛的法身是遍於一切處、處處都在的。而經中說一行三昧修成功即能見到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又說:「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一尊佛的功德有無量無邊,而這一尊佛與一切佛的功德不一不二,真是不可思議,可知見的是法身佛,也就是禪宗說的明心見性,見的是佛性。

蓮池大師講「一心稱名」,即《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並進一步將一心分為事一心和理一心。事一心即我們說的統一心,理一心則是我們說的見性、開悟,就與《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相同。

見佛性叫作「理」,入定叫作「事」,有定可入不是真正見到佛性、法身。《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也說:「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議定者,不可得相。」定如果有定相,就是可思議,不可思議的三昧是沒有定相的。既不入定也不是散亂,既沒有雜念妄想也不是進入不動;身心照樣活動,但不受煩惱所困擾;心中沒有與煩惱相應的念頭,但還是有心理的功能,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就是沒有執著、與煩惱不相應的意思,而生其心的「心」則是智慧心。心是有動作、有功能的,但它不與煩惱相應,是以無我的智慧來應對、來生活,這就叫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不思議三昧」。念佛三昧修到這種程度就叫「不思議三昧」、「不可思議三昧」,與禪宗完全相同。因此,當時也有人稱蓮池大師為禪師。

曇鸞等大師雖然也說到念佛能夠見佛,甚至讓他人見佛,但都是以有相念佛來修念佛三昧。蓮池大師的想法為什麼不同於他們?或許與當時主張禪淨雙修、禪淨合流的潮流有關。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極樂世界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豎著來說的嘛,這是窮盡哪,找不到頭了。橫遍十虛,橫著是空間,是遍滿十方虛空,東南西北四方,加上四個角,八方,加上,上下,就是十方,遍於十方。這句佛號要把「阿」字念準。東密興教大師說,他讚歎念佛法門說:「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咒就從一個『阿』字出生。」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極樂世界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豎著來說的嘛,這是窮盡哪,找不到頭了。橫遍十虛,橫著是空間,是遍滿十方虛空,東南西北四方,加上四個角,八方,加上,上下,就是十方,遍於十方。這句佛號要把「阿」字念準。東密興教大師說,他讚歎念佛法門說:「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咒就從一個『阿』字出生。」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