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不論念哪一尊,就心繫於那一尊佛的名號,如果能夠不斷稱誦,念念不斷,前念後念念念相續,就能見到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乃至一切諸佛。

----------------------------------------------------------

摘錄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念佛修成念佛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 2.蓮池大師的說法(上)

文/聖嚴法師 圖/Kevin Jan

(1)念佛三昧即見法身佛

蓮池大師非常強調《阿彌陀經》的持名念佛,也鼓勵念佛行者修持,他的弟子、特別是在家弟子,修成念佛三昧的相當多,在明末一些《居士傳》、《淨土聖賢錄》中都有許多紀錄。影響所及,中國近代也十分盛行持名念佛,並尊他為淨土宗第八祖。但是他主張的念佛三昧的修法其實和歷代祖師不太一樣,他依據的不是「淨土三經」,而是《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有兩部,一部是兩卷本、一部是一卷本,這兩部都提到修行「一行三昧」、「不思議三昧」(不可思議三昧)的方法。「一行三昧」與「念佛三昧」相同,都是稱念佛的名號;「不思議三昧」雖然不一定要念佛名號,但同樣需要專注於某一個「所緣境」。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雖然修「一行三昧」與「念佛三昧」相同,要稱念佛的名號,但是經中並沒有指定哪一尊。阿彌陀佛是最重要的一尊佛,能念當然最好。不論念哪一尊,就心繫於那一尊佛的名號,如果能夠不斷稱誦,念念不斷,前念後念念念相續,就能見到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乃至一切諸佛。

那麼顯現的是佛的化身、報身還是法身?《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並未明說。之前我曾經解釋過何謂三身,簡單來說,化身即類似於人間的色身;報身是圓滿的功德身,是對初地以上菩薩顯現的;而法身則是法性身,所謂法性即一切法的自性,也就是空性。眾生所謂「見性成佛」、「明心見性」,見的是佛性;對眾生來講叫作「佛性」,對一切諸法來講叫作「法性」,因此佛的法身是遍於一切處、處處都在的。而經中說一行三昧修成功即能見到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又說:「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一尊佛的功德有無量無邊,而這一尊佛與一切佛的功德不一不二,真是不可思議,可知見的是法身佛,也就是禪宗說的明心見性,見的是佛性。

蓮池大師講「一心稱名」,即《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並進一步將一心分為事一心和理一心。事一心即我們說的統一心,理一心則是我們說的見性、開悟,就與《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相同。

見佛性叫作「理」,入定叫作「事」,有定可入不是真正見到佛性、法身。《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也說:「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議定者,不可得相。」定如果有定相,就是可思議,不可思議的三昧是沒有定相的。既不入定也不是散亂,既沒有雜念妄想也不是進入不動;身心照樣活動,但不受煩惱所困擾;心中沒有與煩惱相應的念頭,但還是有心理的功能,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就是沒有執著、與煩惱不相應的意思,而生其心的「心」則是智慧心。心是有動作、有功能的,但它不與煩惱相應,是以無我的智慧來應對、來生活,這就叫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不思議三昧」。念佛三昧修到這種程度就叫「不思議三昧」、「不可思議三昧」,與禪宗完全相同。因此,當時也有人稱蓮池大師為禪師。

曇鸞等大師雖然也說到念佛能夠見佛,甚至讓他人見佛,但都是以有相念佛來修念佛三昧。蓮池大師的想法為什麼不同於他們?或許與當時主張禪淨雙修、禪淨合流的潮流有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erlock Chen的沙龍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念佛一法。不出四種。一者念佛實相。即本覺理性。如大集等經所明是也。二者念佛法門。即種種三昧。如諸大乘經所明是也。三者念佛相好。即勝劣身相。如十六觀經所明是也。此三種念佛。勝則勝矣。非異方便。葢必洞明事理。深達境觀。上智猶難。鈍根絕分故也。四者念佛名號。即一心持名。如小本阿彌陀經所明是也。
Thumbnail
念佛一法。不出四種。一者念佛實相。即本覺理性。如大集等經所明是也。二者念佛法門。即種種三昧。如諸大乘經所明是也。三者念佛相好。即勝劣身相。如十六觀經所明是也。此三種念佛。勝則勝矣。非異方便。葢必洞明事理。深達境觀。上智猶難。鈍根絕分故也。四者念佛名號。即一心持名。如小本阿彌陀經所明是也。
Thumbnail
是以我心實與佛心同一理故。故我彌陀願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 我心亦於彌陀願力大心之內。修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 無一善行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八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Thumbnail
是以我心實與佛心同一理故。故我彌陀願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 我心亦於彌陀願力大心之內。修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 無一善行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八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Thumbnail
道名一心。多想非道。— 瓔珞經 不念一切。唯念一佛。— 坐禪三昧經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五 述曰。昔雲棲宏祖在日。深慕飛錫法師寶王論。及妙叶禪師念佛直指二書。往往博諏。未獲遘止。神廟末年。古吳萬融老宿某。偶於亂楮中獲一遺編。蓋二書合刻也。磨滅之餘。僅存墨影。
Thumbnail
道名一心。多想非道。— 瓔珞經 不念一切。唯念一佛。— 坐禪三昧經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五 述曰。昔雲棲宏祖在日。深慕飛錫法師寶王論。及妙叶禪師念佛直指二書。往往博諏。未獲遘止。神廟末年。古吳萬融老宿某。偶於亂楮中獲一遺編。蓋二書合刻也。磨滅之餘。僅存墨影。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Thumbnail
蓮池大師-念佛與魔事(象山慶’23.9.25) 之前於【〈念佛著魔辯〉今詮】[1]引述了蓮池大師(1535—1615)關於「念佛人不遭魔事」之文,以對應省菴法師(1686—1734)<念佛著魔辯>的論述,但二人之論或有異同,今故另闢專文以述之。  (一)     蓮池師念佛之主要著作如《阿彌陀
Thumbnail
蓮池大師-念佛與魔事(象山慶’23.9.25) 之前於【〈念佛著魔辯〉今詮】[1]引述了蓮池大師(1535—1615)關於「念佛人不遭魔事」之文,以對應省菴法師(1686—1734)<念佛著魔辯>的論述,但二人之論或有異同,今故另闢專文以述之。  (一)     蓮池師念佛之主要著作如《阿彌陀
Thumbnail
「念佛具足三學: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圓瑛法師。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Thumbnail
「念佛具足三學: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圓瑛法師。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Thumbnail
(一) 念佛發起因緣 :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一心體究。 勸修念佛法門 1 念佛發起因緣 2 念佛即是修行 3 念佛最為穩當 4 念佛有勝方便 5 念佛能消業障 6 念佛莫求福報 7 念佛能斷煩惱 8 念佛速了生死 9 念佛具足三學 10 念佛普攝群機 11 念佛可度眾生 12 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一) 念佛發起因緣 :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一心體究。 勸修念佛法門 1 念佛發起因緣 2 念佛即是修行 3 念佛最為穩當 4 念佛有勝方便 5 念佛能消業障 6 念佛莫求福報 7 念佛能斷煩惱 8 念佛速了生死 9 念佛具足三學 10 念佛普攝群機 11 念佛可度眾生 12 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念者,不覺也,佛者,覺也。念佛者,以覺攝不覺也;念佛三昧者,以覺攝不覺,入于正覺海也。
Thumbnail
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念者,不覺也,佛者,覺也。念佛者,以覺攝不覺也;念佛三昧者,以覺攝不覺,入于正覺海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