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確實各有各的行事作風與個性,在彼德渥雷本「樹的祕密生命」一書中,「性格問題」這一小節提到了作者對比鄰的三棵橡樹的觀察,在季節由夏天轉秋天,樹葉也將變換顏色,是因為將葉子中的葉綠素回收,葉子因而轉換顏色,入冬前便會落葉進入冬眠。三棵比鄰的樹,在同一氣候同一土壤,作者推論若是有差異,勢必就是其性格差異吧!
三棵樹每次都由最右邊的樹先變色,而其餘兩棵樹也許慢個一周或兩周,作者用也許這棵樹比較膽小,或者正面一點比喻這是一棵比較理性、謹慎,會提早做準備的樹,誰都不知道之後是否會遭遇蟲害,或是天氣驟變,因而另外兩棵樹來不及反應,受到需要長久時間復原的傷害?
閱讀這一小節的時候,心理思考作者太多對樹木的投射了吧!但又發現確實我們對一棵樹他是如何思考、如何審時度勢的並不清楚,凡事都只能先觀察並且做推論,我們不會知道為什麼.這棵樹比另外兩棵樹先落了葉。
但可以看見個體差異,這項是有趣的。有時候我們概括這一些景色為樹、這些景色為森林,這些植物是花,很少去觀察其個體的差異。
我們看其他人也是一樣喔,會在很多時候認為其他人應該想的跟我一樣吧!社會就是這樣的啊!是人應該就會這樣想的,除非不是人。
我是個育有兩個小孩的母親,就算有同一對父母、住同一間房子,兩個小孩是各自獨立的個體,思考的面向也很不同。
今早我剛驗出新冠肺炎陽性,在快篩之前,兩姊妹相繼感冒,妹妹先有鼻涕及咳嗽,再來是姐姐,姊姊則有頭痛跟發燒,我因為要外出,且身體痠痛,保險快篩先排除新冠的可能,結果刷刷出現兩條線,我跟姊姊說我是新冠肺炎,你應該也是。八歲的姊姊認為確實,因為她判斷是她傳染給我的。而六歲的妹妹認為要她也快篩出來才能證實,因為她並沒有發燒,症狀也有些微差異。
兩者想法都帶有其經驗判斷,不能說誰對誰錯,我也覺得很有意思。
小孩總會提醒我,人並不是都總是這樣想的,至於我為什會有「人是這樣想的」大前提,我也需要思考看看。
此書中也提到,一個地方的物種多樣性越高,森林生態系的穩定性也會越高,樹木專家馬丁·戈斯納博士曾經對在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裡一棵六百歲的樹做研究,用了除蟲菊精噴灑在樹冠,從樹冠上掉下來的生物數到了兩百五十七個不同的物種,以及兩千零四十一隻生物,雖然說這是個不友善的方式,但證明了一棵樹上的樹冠上有多樣豐富的生命。
雖然生物會在樹木上汲取養分生長(無論動植物或是真菌),但它們從來不會造成一棵樹木的死亡,這個生態系裡的物種發展出與生俱來的行為,物種與物種間會保護森林免於過度損耗。
這一小節裡提到的物種多樣性,在台灣的國中生會在自然這一個科目裡讀到,但物種的多樣與個體間的多元,在人類這個群體,與人類跟外在環境的互動上,又是怎麼樣的呢?
多元是什麼?
物種的多樣又是什麼樣呢?
我們究竟走在一條什麼路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