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與自由》讀書會:自由是活得心安理得

2023/04/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義工」這個角色

在我剛踏入社會工作不久,偶然的機會認識一間佛堂。這間佛堂好像我的第二個家,在那裡不但有機會上佛法班學習,而且還有機會練習靜坐、練習瑜伽以及做義工。我很喜歡做義工,在十多年的青春歲月裡,我的生活除了工作和家人,就是到佛堂上課或做義工。
「義工」這個角色,讓我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可以幫得上忙的,是有價值的。我想,在那些歲月裡,擁有「被需要」的感覺,我是過得挺幸福的。可是,當時的我並沒有覺察到內心的恐懼。在內心深處,其實我在害怕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很想逃避沒有功能的自己,所以一直緊緊抓住「義工」這個角色不放。
一直到疫情發生的這幾年,我的生活重心才稍有改變,不再像以前一樣經常到佛堂去。生活重心變成工作和家人,多出來的時間,就被用來寫作和參加線上課程。

我的罪惡感

去年年尾,疫情開始放緩。佛堂師父聯絡我,要我到佛堂幫忙,因為佛堂的電腦系統出了問題。那時候的我,正在面對工作和病毒帶給我的壓力和焦慮,可是又不想放棄義工這個角色,所以內心很掙扎,不敢拒絕師父。有好多次,我都用拖延的方式,對師父說:「我目前很忙」、「我目前不行」、「要等改天,你可以等嗎?」
一直這樣拖延,拖到今年的一月。有一天,佛堂師父又發信息要求我去幫忙了。那時是工作時間,在很壓力的狀態下,我很衝動地回复師父信息,告訴他我不想去幫忙了,我想做自己的事。
佛堂師父沒有回應我的信息。而我,自從寫了那封「拒絕信息」後,內心就一直卡卡的,有種不安的感覺。我想,那可能是一種罪惡感。這樣的感覺,留在心裡近兩個月,我沒去處理,也無法釋懷。

心安理得

在三月份,我參加楊蓓老師的《勇氣與自由》線上讀書會。在其中一天的課程裡,老師對我們說,「自由不是可以做自己,而是可以心安理得」
楊蓓老師分享到,我們要學習坦誠,才能做到心安理得。比如,當有工作單位邀請她幫忙時,如果不能,她就會很坦誠地告知對方:「我這個時間在做什麼事,那個時間在做什麼事,如果中間沒有休息,我可能就會掛掉了」。
那一刻,我很被老師說的「心安理得」四個字觸動。心裡暗自打算,要鼓起勇氣跟佛堂師父坦誠,來體驗「心安理得」的感覺,然後跟老師分享。可是時間一天又一天過去,我始終提不起這個勇氣。
《勇氣與自由》楊蓓老師著
這樣過了一周。有一天在家上班的時候,我再次被焦慮感衝擊。無法再繼續工作,只好從座位起身,癱軟地躺在床上,試圖給自己空間,讓焦慮感慢慢減緩。這時候,我想起自己還沒跟佛堂師父坦誠。又想,既然沒有勇氣打電話,那我就發信息吧!
於是,我便寫了這一則信息給佛堂師父:
「請問你對於我的拒絕,沒有任何回應,是有什麼想法嗎?我心裡其實是會內疚的,覺得自己應該先幫忙最後一次,然後才告訴你以後都不會再處理這件事了。原本想打電話聯絡你,可是提不起勇氣。再加上目前還在處於焦慮和壓力當中,只有我自己可以幫到自己,別人也無法幫上我。所以我需要先照顧自己。」
寫著寫著,我的眼淚從眼角流了下來,突然就覺得整個人放鬆下來了。那是一種釋懷的感覺。

被自己理解

我想起楊蓓老師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什麼是接納?不是說要接納就能接納的,而是因為有了理解之後,接納是一件自然發生的事。」
再回想發信息的那時候,應該是我被自己理解了,所以當時才會流下眼淚。我理解了自己什麼呢?我猜想。 。 。
我理解自己對沒有功能感到內疚。在我的原生家庭裡,我的姐姐都很有能力,而我好像都幫不上忙。身為獨子的我,也無法符合父母與社會的期待。對於這些,我是有罪惡感的。
我理解自己已經盡力做到心安理得了,有對得起自己,也有對得起別人。我想,我是體會到「心安理得」的感覺了,沒有因為對不起誰而有所牽掛。那是需要有勇氣坦誠,才能獲得的自由。
直到生命的最後,都要盡可能活得心安理得。
我對「心安理得」的感悟。

親愛的讀者,感謝你耐心閱讀和關注本篇文章。在你即將結束閱讀之前,我誠摯邀請你繼續往下探索,因為下方還有更多我之前撰寫的文章,相信它們可以為你帶來更多啟發和收穫。如果你能閱讀到文章底部,這不僅能夠提高完讀率,也是對我最溫暖的支持和鼓勵。再次感謝你願意抽出時間來閱讀!
讓我們更靠近,一些交流互動的方式:❤️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筆影|🔗分享此文|☕贊助咖啡|👉我有FB|👉加我IG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1K會員
136內容數
哈囉,歡迎大家加入「旅人小萌的沙龍」,一起交流、一起成長!這裡由一個討論區、兩間房間組成。蓮花的房間分享自我成長的覺察與學習。小狐狸的房間分享自媒體創作的探索與心得。請點選「關於」來認識這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