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閱讀日」,但閱讀不只有在4月23日這一天。
日本小說家村上龍在小說《老人恐怖分子》中寫道:
人們說是出版不景氣,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被淘汰。
第一次讀到這段話的時候,說真的,內心有種隱隱作痛的感覺,卻是一種不得不面對的領悟!後來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我把這段話貼在自己的寫作平台作者簡介處,將它視為一種「自我提醒」,提醒自己更加審慎地看待編輯這份工作,努力思考想要編輯出什麼樣的作品,同時努力做出不被淘汰的好作品。
「出版如何可能不被淘汰?」這實在是個大哉問!但問題的關鍵或許無法靠折扣制的討論,最終還是要回到閱讀的價值,陪伴每個人思考閱讀與生命中的連結。以及更加關鍵的是,出版者必須顧好出版品質、思考延伸出路,身處出版環節中的每一份子,認真負責的把手頭事情做好:選書的人把書選好、翻譯的譯者把書譯好、編輯在時程內把內容顧好.......唯有如此,才可能在困難的世道下,走出一條歷久不衰的商業模式。
閱讀既迷人且重要
關於閱讀的價值,我曾寫過〈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這篇文章。或者更精確的說,為什麼我們要「主動」閱讀,而不是被動的被餵養資訊?文中寫到: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修養之道;是一種可以進步的能力,需要不斷努力地自我提升。閱讀不求速效,不是為了達到表面效果而讀;閱讀者要虛心,不自以為是。不跟著排行榜讀新書,而是找到對自己來說值得珍藏的好書,反覆的、持續的深度閱讀。」
閱讀全文↓
也曾透過閱讀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的自傳《我的知識之路》中,思考「人為什麼要讀書?」文中提到:
「對於彌爾之父和彌爾來說,讀書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個人,更重要的是累積知識的力量,用來改善社會與改變世界……如果從這個觀點來閱讀書中彌爾所受的教育過程,就會知道當時的知識分子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時間、這麼苦的扎實功夫,做嚴謹的研究、知性的辯論,以及龐大著作的撰寫。」
閱讀全文↓
至於在「重慶南路走七遍」這篇文章中,欸,不是!是〈一個台北人的兒時書店回憶〉中,回顧自己兒時逛重慶南路書街的美好回憶。
「對於兒時的我來說,東方出版社就像是個「快樂天堂」,去東方出版社看書彷彿是種「朝聖」的行為,同時也是件無比快樂的事。……
當時社會盛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書櫃取代酒櫃」等價值觀,書成為一種文化資本、知識水準與身分的象徵。尤其是過完年,父母總會抽一點紅包錢給孩子買書;孩子也趁此機會「海選」一大疊書,爸媽往往眉頭都不皺一下的就迅速結帳了。也因此,當時每當逛完書店,幾乎是人手一袋書提著離開的。」
閱讀全文↓
究竟「閱讀」帶給我什麼樣的力量?我想不只是一種陪伴,更是一種樂趣。
「無論是閱讀、聽音樂或是看電影(後兩者也是一種廣義而言的「閱讀」),其實都一樣,在那個當下,我們把一部分的自己給出去,全心地傾聽、忘情地投入。然後在某個時刻,「砰」的一聲巨響,我們在無意識間找到了共鳴,甚至感動落淚,我們深深地陷入其中,從此愛上了這無可取代的樂趣。」
閱讀全文↓
閱讀,就像看一部好電影、聽一首好歌一樣,總能為我帶來沉浸其中的快樂,喚起難以形容的喜悅。越是深入地閱讀,有時還會察覺出創作者內心的風景,以及對社會的問題意識與批判精神。
我深深相信,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作品,才能算是真正的好作品。我想,我會一直這樣堅持地讀下去!也期許自己未來能夠編輯出心目中的好作品,帶給讀者這樣的無上喜悅。
最後,分享世界閱讀日的今天,我讀的是從圖書館借回來的經典《
史蒂芬˙金談寫作》,實在是一本超級好看的書!書讀完一半,我決定要買來收藏、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