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讀米蘭.昆德拉,讀到這段話,停下來想了又想。
現代的愚蠢不是意謂著無知,而是對於既成思想的不思考。......
「媚俗」這個詞指稱的態度,是想要不惜任何代價討好大多數人。為了討好,就得去確定什麼是人人想聽的話,就得去為既成思想服務。
媚俗,就是將既成思想的愚蠢轉譯成美和感動的語言。
~出自《小說的藝術》
昆德拉對於「媚俗」的看法,適用於各行各業、各種領域。不管是政治、文化、教育、商業界,「掮客」無所不在,而且聲量往往大過於真心誠意、腳踏實地、默默的、不自我張揚的那群人。有些事不需要明說,明眼人其實都看在眼裡。
對於寫作者來說,對於「媚俗」的思考顯得重要。該寫什麼、不該寫什麼、要如何寫、要寫得多深多痛、要寫多久、要寫到何時才肯放手……,光是想清楚這一連串問題,就要費上好大的力氣、提起好大的勇氣,一路上不斷跟自己搏鬥。
對於編輯來說,昆德拉所言更是莫大的提醒。要保持思考的暢通、要有一顆不斷學習的心、切莫沿用舊腦袋做事,以及更重要的,要用什麼樣的書回應社會需求,要秉持如何的書籍品質回報讀者,應該是編輯這一行的內建程式;但在時間與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有時候其實並不容易做到。最怕最怕的是,因編輯自身的無知與不足,連帶把作者及讀者的知識水準及閱讀品味都拉低了。
好久以前,曾聽一位主管說:「編書不需要費這麼大力氣。」聽的當下,啞然無言,心裡想的是:那麼你能對一個作者說,寫一本書不需要費這麼大力氣嗎?如果不行,那麼編書的人,又怎能如此?
時至今日,心裡隱然有種聲音,那聲音越來越篤實:專注在當下,知道該把力氣放在哪裡才是真的、對的,然後義無反顧地去做。伴隨著那個聲音的,則是越來越踏實的鼓聲,一聲聲敲著、敲著,那就是編輯的日常。
而時間和高明的讀者終究會證明一切,絕不是由排行榜。
圖:1898年Willem Pothast的畫作,一家販售可可飲品的工廠製作的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