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
It is regret to see a Chinese guest scholar fell down in a protest at Tainan Confucius shrine. The protest showed how Taiwanese feel under the long unfair maltreated and poisoned by Beijing and Chinese products.
The power of angry could break obstacles to reach victory. Also, it could destroy the one who have it.
Indeed, China is the enemy to Taiwan in terms of 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 Yet any “single person” is not “the enemy”. It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Taiwanese to tell the issue of “personal level” from “collective level”. React promptly and directly could not always reach the best results.
The further issue needs to discuss is the pro-China MYJ government was elected by Taiwanese themselves under MYJ’s violating the social contract or, simply put, lying.
從張銘清事件看「敵」
以「學者」身份訪台的中國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深入「官田」之後,在台南孔廟遭受王定宇等人的抗議而摔倒,並於次日由高雄離境。「學者摔倒」在台灣掀起莫大的波瀾。台灣人從對於敵國中國打壓與產品毒害的憤怒,在這一事件找到出口。
從密教中「憤怒尊」的隱喻說法,憤怒可以產生極大的力量,這個力量可以行善創建事功。然而,這極大的力量若不加以管理,輕則相互抵銷而原地踏步,重則攪入外力,反而摧毀自身,而這並不是我們單方可以完全掌握的。因此,更有意義的可能是,讓我們有個機會可以冷靜的照見台灣人對於「敵」這一概念的理解狀態。
遺憾的說,台灣人對「敵」的理解至今不脫血氣方剛的「械鬥」層次──總要見著咆哮甚或動手才算抒發了意見。再加上受到漢文化「敵」=「敵人」的影響,無法分清「人」與「事」的不同。所以,才會以致於「污辱個人(張銘清)」=「捍衛台灣(向中國抗議)」。(若代之以潑灑「毒奶粉」或depose抗議,則另當別論。)
此事並非民進黨獨然。在中(ROC)美斷交的1979年,蔣經國就發動青年學生沿路對擔任美國特使的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施暴。結果,ROC政權在後續談判上並未佔到便宜。同樣在日本,歷史上李鴻章以及1891年俄國皇儲暗殺未遂(大津事件)。前者造成「遂行國策」的困擾,後者順勢建立司法獨立的權威。
正反殷鑑實歷歷在目。
應該注意的是,國民黨自己對此「械鬥之勇」也多所鼓勵,必要時甚至於加以利用。戰前,國民黨廣州軍政府因活用「革命外交」而收割政治利益;戰後在台灣的美麗島事件「先鎮後暴」,也讓綠營淪為被動的受害方。
殷鑑不遠,但民進黨人卻選擇淡忘?
無論從商業或外交的層次看,「敵」都不是不變的「個人」;「個人」只是團體的代表。「敵」是一種「狀態」,一向變動不居──沒有永遠的敵人,也不會有永遠的朋友。
商業或外交的功用就是,在代價最小的前提下,化敵為友或將對方的敵性解除(neutralization)。這個代價,當然包括最基本的自我存續(企業的永續經營,或政治上的獨立自主)。
敵對的最高階段是「戰爭」。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歐為主的國家因為經歷慘烈的殺戮,已經深刻反省了「戰爭」的意義。《西線無戰事》裡面就透過士兵的對話,檢討戰爭只是「人的對抗」,不是「山與河」的對抗。而這「人的對抗」,也只限定在「政治人物」(或國家)的「政治目的」上。電影《鐵十字勳章》也有類似的對話。換言之,戰爭的目的不在殺人,而是伸張意志達成政治目的,從而有戰爭法(國際人道法)的建立。
中國對台灣,或國民黨對民進黨有敵意,這豈不「自然」?
前者之所以會從2008年中產生急遽變化,是因為馬政權放棄台灣利益一味親中所致。保護台灣人利益的「敵」,在「內」而不在「外」:根源出在九 劉 先生。後者,緊抓黨派敵意,無視「台灣」利益的受損,極為不道德。所以稱對方不要「見獵心喜」,豈不對牛彈琴。
從技術上說,張銘清的發言:「希望我的受傷能給大陸觀光客以及陳雲林的來台更好的安全保障」,是將「髒話(狠話)」反著講,的確高明。而連戰的發言,政治上是再一次暗示「總代理」誰屬的動作。
對照DPP的動作,顯然太表面。
憤怒,是個巨大的力量,但若無智慧引導,久而久之仍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