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二十二日電)台灣實施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多名學者認為留下許多後遺症,當中最大的謬誤是有數以萬計的受害者,卻沒有任何加害者遭到司法審判,民進黨政府還未真正認識自己是新興民主政權,對舊政權批判不夠;此外,戒嚴長期壓制本土語言,已造成文化斷裂現象,使族群間多樣但疏離。
台灣智庫今天舉辦「民主進程中的幽靈-診斷台灣長期戒嚴症候群」座談會,會議由中央研究院社科中心助研究員徐永明主持,並邀請民進黨族群事務部主任楊長鎮、當代雜誌總編輯金恆煒、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姚人多、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君愷參與討論。
金恆煒說,民進黨政府繼承了中華民國這個既行體制,推轉型正義有先天的困境,到現在,沒有人清算過去國民黨在戒嚴時代的犯行,大家都知道是國民黨做的,但沒有任何加害者遭到司法審判。
陳君愷表示,儘管解嚴已二十年,但戒嚴時期的深刻影響、嚴重的文化摧殘,至今仍殘留在台灣社會中。戒嚴壓制本土語言政策、台灣史地教育的闕如,已造成文化斷裂現象,這些影響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楊長鎮認為,轉型正義有兩個面向,一種是去威權轉民主化,另一種是去殖民轉本土化。在後者,民進黨的做法有較多著墨。如果轉型正義只須處理過去的不義,那單純的司法程序或許是最理想的方式,但轉型正義不但要面向過去,也需要面向未來。
他說,民進黨的確不夠勇敢,總認為社會中有一大部分人跟自己的想法相左,因此改革手法不能太激烈。
姚人多以蘇建和被關了十二年後回家不會使用遙控器開電視為例,形容台灣人民歷經三十八年的戒嚴,也變成不會用遙控器的蘇建和,不會用民主遙控器操縱民主制度。他說,三十八年的戒嚴讓台灣人民產生某些症狀,包括
「對過去充滿仇恨但缺乏對象」,
「只有數以萬計的受害者卻無加害者」,
「對政治極度熱情但缺乏理性」、
「對人生充滿及時行樂態度,缺乏深度反省」,
因此,戒嚴三十八年的遺緒,是台灣人民表面活的慷慨激昂,但實際上卻是行屍走肉。
姚人多表示,戒嚴時期的人們是國家代替他們思考,唯一可以想的就是賺錢,人民變得沒有習慣去追問過去發生什麼事,未來想去哪裡,所以現在出現一個總統候選人,以「不要再問過去,要向前行」當競選口號。
他認為,轉型正義的前提在於新政權要勇敢對舊政權批判,但民進黨政府執政七年來,仍未意識到自己是新興民主政權,要積極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東西,當年不當審判的司法官還在,當年配合洗腦的師長也還在學校裡教下一代。在轉型正義層面,民進黨缺乏對前總統李登輝的批判看法。
姚人多說,1988年到2000年李登輝執政期間應該是台灣轉型正義推動的黃金時期,但這個時期已經過了,現在再做是有氣無力。他認為,李登輝稀釋了國民黨的惡,加速了民進黨掌權的過程。960722
雲程腳批:
因為戒嚴,人們不能思考,所以心靈活動退化為情緒表達,這加重了台灣人易怒的淺碟性格,於是,我們見到許多人慢條斯理的講一堆斯文髒話,台灣人就被激怒得哇哇叫,從而口不擇言的反擊。然後,再被這些慢條斯理的人倒打一記。這種戲碼不斷重複。
李登輝對於台灣功過參半,在功方面,他創造了民主環境,特別是言論自由的環境,讓極權統治階級的後代若不獲得人民同意,很難捲土重來。不過,在過的方面,李登輝因為沒有清算戒嚴時代「拿雞毛當令箭」的人的罪刑,讓戒嚴統治階級的幽靈遊蕩在民主時代的媒體與教育之中,反而拖壞了民主的腳步與品質。讓我們今天還要擔心宮廷復辟。
我們應該再三回味這幾句話,並做為自己的戒律:
「對過去充滿仇恨但缺乏對象」,
「只有數以萬計的受害者卻無加害者」,
「對政治極度熱情但缺乏理性」、
「對人生充滿及時行樂態度,缺乏深度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