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行進的方向,我很自然的從大手門進入皇居東御苑,大部份的觀光客似也如此,後來知道,平川門和北桔橋門也可進出。過了大手門渡櫓,有一個管理事務所,警衛發給每個人1張塑膠製入園票,離去時需繳回,但任擇一門均可。
領了入園票,只能向西或北走,往南通向桔梗門、富士見櫓、宮內廳、伏見櫓、二重橋等等的路徑是封閉的,但那個區域其實也開放,每天2次,只是需事先登記,由專人帶領參觀。可惜的是,雖然在妹尾河童窺看日本皇居篇裡讀過這回事,但忘記了,沒有預約。河童先生還提到,每年元旦次日及天皇誕辰,皇居內部開放供民眾「一般參賀」,行進路線包括正門石橋和二重橋(平常的參觀不能通過),新宮殿前安裝防彈玻璃的「接見台」,從早上到下午,天皇一家會在這裡出現八次,向民眾「致意」。河童先生觀察到,早上的參賀者以上了年紀的居多,他們都是天皇的忠實崇拜者,山呼「萬歲」之聲發自肺腑,但午後組的則多為年輕人,他們有的把孩子扛在肩上:「出來啦!看見沒?」「嗯!就那個老爺爺吧!」簡直像在看熊貓,河童說,哈哈!
儘管無法更接近「天子腳下」,21萬平方公尺的東御苑也夠我流連了,顧名思義它在皇居東側,原為江戶主城堡、外城及第三層城牆的一部份,1968年對外開放。範圍雖廣,但可以想像以白鳥濠劃條直線區隔成兩大塊,西邊是視野開濶的本の丸宮殿遺址,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大草原,江戶城跡、天守台跡在北端;東邊則為二の丸、三の丸宮殿遺址,而最堪遊賞的是回遊式設計的二の丸庭園,它是日本僅存的江戶時代庭園;另外還有一大片二の丸雜木林,當時看沒什麼,如今才知它們是約20年前將東京郊外因開發而消失的雜木林連同表土一起移植過來的。台灣的都市也不斷地在拓展,但怎麼就沒想到這麼做?
相對於腹地的廣袤,苑中遊客顯得稀疏寥落,欲攝人入鏡增添「生氣」還得刻意尋候,八成因為季節不對,但也因此漫步其間格外感到悠哉游哉。雖說很大的興緻是為了尋訪古蹟而來,畢竟所見多是些斷垣殘壁,身處異國,欲憑弔也無由,想到眼前這片空曠的草皮,昔日曾滿布繁華宮殿、王公貴族,會覺得滄海桑田才是人間常道,可是現在因為歷史意義而受到保護,應比四週環繞的新興高樓大廈要更天長地久了。
約13:45從平川門出東御苑,在裡面共晃了約3小時,為趕去
明治神宮,沒有續往北之丸公園。
【大手門(高麗門),我從這裡進入東御苑,它是舊江戶城的正門!】
【舊大手門渡櫓之鯱,頭部有「明曆三丁酉(1657) 初冬 銅意入道正俊作」的銘文,是舊大手門之第二重門(即渡櫓)屋頂上的裝飾。】
【大手門渡櫓側門,舊門於1945年燬於戰火,此為1967年重建者。】
【三の丸尚藏館。入館無料(免費),目前正做「帝室技藝員暨1900年巴黎博覽會」之展出。我只進去很快地繞了一匝!】
【在三の丸尚藏館對面的濟寧館,是著名的武道場。】
【同心番所,即昔日的警衛站,這個番所主要監視進出大手門的皇室雜役人員。與下列的百人番所、大番所為現今僅存的3個番所。】
【百人番所─是德川幕府時代晋謁將軍的最後也是最大一個「檢問所」,有點像衛戍連,當年由甲賀組、根來組、伊賀組及二十五騎組輪值守衛(這些什麼組的聽起來怎麼有點像忍者?),再深處即昔日將軍的私邸和幕府執政之地。】
【中の門跡。中の門為由二の丸通往本の丸的「前門」,其後尚有中雀門。門後建物為大番所。】
【大番所─也是一個警衛站,但原來在大手門初進來的地方,如今移至此處保存。】
【中雀門跡─介於二の丸與本の丸間的門,在白鳥濠的「延長線」上。】
【過中雀門後在綠の泉附近望向本の丸宮殿遺址,現為廣濶的大草坪。】
【從白鳥濠邊城垣的展望台俯看二の丸雜木林】
【展望台下的白鳥濠】
【本の丸的大草坪,中間盡頭為天守台。】
【桃華樂堂!為紀念香淳皇后60歲生日而建的音樂堂,它是一棟八角建築,每一面由磁磚拼出的圖案都各有意義,如圖中所見左面為「衣食住」、中為「日月星」、右為「松竹梅」,另外5面自左而右依序為:「風水木」、「春夏秋冬」、「鶴龜」、「雪月花」和「樂の音」。】
【登上天守台後看桃華樂堂,感覺高大多了!】
【天守台─江戶城中心建築天守閣遺址。由二代將軍秀忠於1607年初建,1638年三代將軍家光將之擴建成外觀5層、內部6階的江戶幕府權威象徵,總高58公尺,曾是日本歷史上最高的的城塔。但19年後(1657)就在一場遍及全城的明曆大火中焚燬,至今未再重建。】
【天守台上】
【在天守台上望北桔橋門和北の丸公園】
【石室,面積約僅20平方公尺,位居本の丸最西側,關於它的用途有多種傳說,如通地下秘道或藏寶窟等,但看起來似曾做為內宮用品的緊急儲存所,因為它靠近內宮的後室。】
【位於蓮池濠側的富士見多聞。「多聞」是一種兼具防衛與倉庫功能的石造長屋型建築,裡面存放著各式武器,戰爭時可打開窗眼從內射擊敵人。取名富士見,該不會是從這裡可望見富士山吧?】
【本の丸大草坪上的午砲台跡】
【松之大廊下跡─1701年發生「忠臣藏事件」的地點,該事件中,京都東山天皇派出的敕使被江戶城的接待人員持短刀殺傷。】
【富士見櫓,1657年燬於明曆大火,1659年重建,1923年關東大地震曾受損,又修復,共有三層,不管從那個方向看起來都一樣。所謂櫓,即望樓,是建在城門上或城內高處的建築物,有偵察、防禦及倉儲的功能。從這裡也能望見富士山吧!】
【在二の丸雜木林邊頗具詩意的「秋の七草」!哪七草呢?看板上寫著:葛花、萩、尾花、朝顏、をみなえし(黃花敗醬草)、なでしこ(瞿麥)、藤袴。】
【二の丸庭園1】
【二の丸庭園2】
【二の丸庭園3】
【二の丸庭園4】
【二の丸庭園5】
【二の丸庭園6】
【諏訪の茶屋。江戶時代位於吹上地區(今吹上御所一帶),1912年重建為帶有明治時期優雅風格的茶室,於整備東御苑時移至現址。】
【汐見坂!左為白鳥濠。右邊那道石垣的另一頭是梅林坂。】
【梅林坂,與汐見坂一樣,是介於本の丸與二の丸間的一道斜坡。在1478年,江戶城的創建者太田道灌即在此處種植了數百株梅花,當年的天神社也在這一帶,所以梅林坂東北方還有個天神濠。如今,沿坡兩邊仍植有約50株紅、白梅,每年12月末到2月初是賞花季節。我說,皇居春、秋或冬來都好,至於夏天嘛……就只能看這一片綠了!】
【我從離梅林坂最近的平川門出來,剛跨過的就是天神濠。】
【平川門前,一對情侶樣的遊客攔下騎單車的「皇宮護衛官」問路。】
【平川門,也是二次大戰後重建的,據說在舊江戶城時代,押解罪犯出入都經過這道門。】
【回望平川橋,告別東御苑,準備搭地鐵前往明治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