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到訪的朋友問我,為什麼粉專的主頁照片,選擇放一張沙漠裡的駱駝。
因為那就是我啊,中階主管的職場處境,上有烈(老)日(闆),下有滾(部)沙(屬),只能負重前行、不能任性躺平。這個生動的比喻,出自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的《工作DNA》。多年來,駱駝的形象,也一直被我拿來影喻自己。
最近,慢慢地轉換了這個悲苦的想法。契機就從一個悲苦的專案開始。
三月底,總部下放新的企業文化理念,跟著密密麻麻的數張文件,以及一份制式簡報,要求各區即刻佈達。
好喔,收到。
那預算呢?預算為零。任何想得到的輔宣物,也是零。居中協調的新加坡窗口說,妳如果覺得需要做,儘管放手自己來喔。
明白。反正也不是第一次在沒錢的狀況下進行推廣。下一個指令讓我吐血,專案將以全員的認知度調查作為KPI,deadline就在四月中。
蛤?那為什麼三月底才告訴大家啊?各國在電話會議中一陣沉默。心裡恐怕都在嘀咕同樣的怨念。一派和平地掛上電話,爭取多一點時間彈性或資源條件的各方角力,在檯面下正式鳴槍讀秒。
我盡了最大的努力,替台灣延長多一周的時限。不過沒錢就是沒錢。
這對整體專案的推行,無異杯水車薪。所有的文字都必須靠自己在地化,而企業文化這種東西,意識形態山高水深,直翻成中文,望之儼然,純粹用英文,連多望一眼都懶。
還有那份貌似簡單、實則含糊的調查問卷,橫看豎看都覺得奇怪。時間這麼趕,又沒有任何奧援,有些短期的指標,可以靠密集溝通來達標。至於關乎向心力、歸屬感等等…需要長期潛移默化的任務,怎麼可能只溝通一次,就會立刻打動員工。
屋漏偏逢連夜雨,那段時間,老闆正好休長假,有太多需要事先溝通期望值的作業,只能往後推延。我焦慮了好幾天,身心疲累極了,睡不著的夜晚,腦子裡盤桓的都是各種內部傳播方案的推演,以及,該怎麼以最精簡的頁數,向老闆具體而微地陳述來龍去脈。各地區的填答率和企業認同比分,會直接上達總部,這也是老闆的Credit之一。一定要小心處理。
光是簡報,我就做了N個版本,有和內部相關單位溝通的、有和老闆聚焦與問答的、有針對全體員工說明的,每份的切入點都有些微的差異,重點是快速取得瞭解與支持。
為什麼總部要在這時候做這些?調查的目的究竟是甚麼?部分問卷內容的語意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當指稱「集團策略」的時候,指的到底是台灣、還是全球策略呢?全球策略,我們有被完整溝通過嗎?好多方針我也是第一次看到。
我徹底發揮投射者的提問功力,有想不透徹的地方,即刻連線海外窗口。我猜,我大概是提問最多的區域代表,也因此獲得了足夠完整的資訊,不只爭取到時間,還破格向海外要求彈性的詮釋權。畢竟,談企業認同,得先紮根在地,如果員工連當地的策略都一知半解,要他們買單全球策略,緣木求魚。
至於那些令人肅然起敬的企業文化、價值觀、標語,我想,我得先說服自己相信。接受它想傳達給我的信念,和我的工作與生活息息相關,才能激發出由衷的感動。
這真的比寫書還難上數億倍。愁得一夕白頭。後來,我想到了最近喧騰一時的ChatGPT,當每一個行業都在忐忑自己會不會變成AI淘汰的時代眼淚,是甚麼足以超越時代、永不磨滅?
我看了很多平時根本不會出現在書單上的書,熬夜聽艱深的論壇和演講,逐漸歸結出幾個和企業理念高度關聯的關鍵:科技協作、跨文化合作、技能重組,這就是在這間公司工作,可以為個人帶來的賦能與加分。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也幫助其他人和社會,一起邁向更好的里程。
想通了這個邏輯脈絡,自己很感動。不只因為這個信念,就是我現在身體力行的方向,還令我重新思索中階主管的定位,真的只能是駱駝嗎?身為投射者,負重未必是我的長項,過去我一直把自己視為任務的「轉運站」,南來北往,只求使命必達。
但我真正的價值,可能更是訊息的「轉譯者」,協助釐清目標和事實,以獨有的洞察承上啟下,將穩定與盼望的能量,注入變動中的組織,形成橋接認同的軟件。
這個專案,在愁雲慘霧中上路,過程卻讓我感受到很多的愛。我一向不是幽默的人,無法把這個溝通營造得爆笑而精采,卻有一些不認識的前線同事寫信給我,說很用心地看完我寫的每一封信,終於知道某些口號代表的意義;還有剛加入的新同事跟我說,謝謝我的解釋,他覺得自己選擇了一間有責任、也有溫度的公司。
忙到了一個段落,終於有時間把這段經歷寫出來。我很認同鄒開蓮的新書《親愛的別怕,勇敢說Yes》裡、寫給中階主管的一段話:「好的領導,是願意接受挑戰,用你的角度轉譯訊息,幫助團隊理解為什麼,不被情緒綁架,以開放和建設性的態度去面對,這才是主管的價值。」
談到中階主管發揮安定力量的關鍵,鄒開蓮是這麼定義的:「努力幫助團隊看到,這些變動帶來的不只是混亂,也帶來了新的機會。」
Yes,不能同意更多。面對混亂,中階主管絕對首當其衝。然而,諸事越混亂、本色將越澄澈,請記得我們有能力擔綱「轉譯者」。不只是出賣勞力的「轉運站」。